張鵬
今天下午聽了王淑芳校長的講座“讓教師在行動中成長”深有感悟,思緒萬千,整理如下。
一、學校管理
勵志成為教育工作的管理者,需在教育道路的前行中,找尋志同道合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即入教育這一行,就要守住教育的根,即熱愛自己的學生。回想一個不熱愛學生的教師,怎么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呢?
辦好教育的關節,在合理的用人觀。建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良心競爭機制,形成“不用庸人 不養懶人 不要閑人 不虧能人”的良好氛圍。只有這樣才能使想干事的有機會,能干事的有崗位,干成事的有地位。在工作中允許不成功,允許能力低,但反對不作為。努力建設一支復合型、謀事型、自律型的服務保障隊伍。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風氣,辦好教育才有希望。
二、現行教育存在的問題
王校長指出,在現行教育體制下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四個方面:1、用非道德的方式教德育——孤立說教,2、用非語言的方式教語言——試題訓練,3、用非科學的方式教科學——去實驗化,4、用非改革的方式搞課改——固化課堂。這四個問題在我們教育一線的老師看來,是鎮中教育的要害,點到了教育的痛點。他們已經成為束縛我們教育前行的主要障礙。縱觀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已經轉向重視學生情商、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而我們任然沉迷于基礎教育里不能自拔,只教學生死背知識。這已成為現行教育,不能適應我國全民綜合素質快速提高的一種表現。所以要深化教育的改革,緊隨時代的步伐,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從技術上來推動教育的改革。
三、提升個人綜合素質
教育者的行為應該在教學中學會教學,在試卷測評中學會測評,在課改中學會課改。重建課堂,使課堂更有彈力,使教師們既掌握課堂的基本規范,又可以靈活運用,不斷創新。使青年教師在教學中學會教學,用生動形象的事例,教會我們如何來教學。在不斷的對比中找到差距,在不斷的對比中發現不足,在不斷的對比中尋求突破。
蘇格拉底說:“沒有一種方式,比師生之間的對話更能提高溝通能力,更能啟發思維技能。”通過師生對話讓學生認為學習是包含從無知到智慧的過渡。并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這是唯一直接有效的途徑,把學生置于必須思考、促進思考和考驗思考的情境之中。應用困惑來刺激學生的思考。使學生的思維層次得到提高。
課堂討論也是課堂教學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應用思維的撞擊,碰觸智慧的火花。缺少的就是老師的合理鍵入和正確引導。利用大量的信息來豐富課堂內容,使學生的思考隨著信息量的不斷增加而不斷深入、推進。培養學生思維突破,分析認識事物的能力。
通過兩堂不同的數學課,啟發我們教育的最高準則即“需要問號”。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也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是讓學生提問題。”通過學生的提問,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只要能提出問題來,說明學生已經動腦在思考了。
通過一個個事例的分享,讓我們掌握了課堂操作的方法。為提升青年教師的業務能力指明了方向。
四、最后的期盼
用郭初陽老師的教學《< 伊索寓言> 一則》啟示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思維,給予他們發言權和話語權。
最后引用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古諾特博士的一段話;“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后,我得到一個令人恐慌的結論:教育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性因素,我個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景的主因。身為教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啟發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臉,也能讓人開心,能傷人也可以救人。”警示我們如果我們仍然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無疑就是掠奪他們的明天。
通過本次聆聽,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負的責任之重大,前方路漫漫,我將上下而求索。在教育這條道路上不斷前行,保持初心不變,守住教育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