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乃潤
摘要:我國具有優良的傳統文化、先進的紅色文化,這是我國發展進步的信念來源。小學語文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紅色文化的載體,它承載著傳承我國文化的重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結合先進的技術和理念讓更多的還在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識,更要讓文化自信的信念在小學生心中扎根發芽,達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文化育人;應用策略
引言:
在文化育人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也應當結合當前的社會形勢,做到與時俱進,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以此最大程度地將語文課本中所記載的文化知識展現在課堂之上,本文將重點探析信息技術與文化育人融合的策略。
一、信息技術的特點及文化育人的內涵
(一)信息技術的特點
1.便捷性
信息技術作為時代發展的產物,它便民、利民,它是推動中國科技技術發展的中樞,更是引領時代變革的核心。
2.快速性
信息技術的快速性毋庸置疑,無論是從教學資源的獲取還是教學過程的開展,都可以通過信息技術輕松的完成。
3.融合性
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學生在學習之余,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解決自己的疑惑,通過相關資料的查詢,不僅可以知曉新的學習心得和學習方法,還能去舊存新,深入了解教學課堂上的內容。
(二)文化育人的內涵
1.育人于德
文化育人簡單而言就是通過文化孕育人的品格。道德不僅僅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更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安定太平的核心,我國文化對于道德的論述和記載都是豐富的,所以通過文化育人培育學生道德具有相當大的價值。
2.育人于智
智慧不僅僅是表現在學習層面,同樣表現在處理問題層面。我國文化對于培育人的智慧有相關的闡述,所以通過文化育人培育學生智慧是可行的,同時也是重要的。
3.育人于心性
心性對于個人而言是直接體現其價值觀的內在因素,塑造個人心性是從民族自信、國家繁榮入手的,是教育的引導為基的。
二、信息技術融入文化育人的策略
(一)整合教育資源
基于互聯網之上的信息技術,包羅萬千,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都可以找到相對應的畫面或者視頻,學生對畫面或視頻的觀看,是從靜態認知到動態認知的轉變,這必將為課程教學帶來財富。同樣的,在信息化技術之下,相關的課程教學內容都是可以直接在網上查到,而且相較于教師憑口而言的真實度更高,學生的信服度也會更高,從而在信息技術下課程教學資源的時空限制將被打破,為學生提供繽紛多彩、自由翱翔的世界。
比如在《山行》古詩詞教學,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讓學生觀看相關的視頻,教師可以在視頻中展示本文章的主要字詞,并加以解釋,助力學生的理解,同時將文章的主要表現手法穿插在視頻當中,讓學生理解《山行》的中心思想,其中也有詩歌所具備的基礎。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很輕松的就可以進入到作者的意境之中,從而帶著作者的情感去體會“秋色之美——霜葉紅于二月花”、“悠閑之樂——停車坐愛楓林晚”,此詩的意境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濃厚相宜”,無論是遠山寒山石徑斜中的“寒”和“遠”、還是白云深處有人家中的“深”和“有人家”,都是一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常行為,可以通過不同情境之間的相互映襯,讓這些景色營造出來的意境別具一格,“平凡的事物”往往更能激蕩學生的內心。
(二)立足優良文化,豐富信息課堂
立足我國優良文化,將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思想和理念通過信息技術呈現出來,豐富信息課堂,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掌握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內核。
比如在《詩經·采薇(節選)》課堂教學當中,教師應該以生活中常見的儒家思想體現視頻入手,將生活中體現的“仁、義、禮、智、信”的視頻通過信息技術搬入課堂。如“仁”就是仁者、愛人的意義,教師可以根據當代醫生入手,將他們的“醫者仁心”通過視頻的形式帶入課堂,學生的理解相對而言就比較輕松,而且更加有興趣;再如“義”是約束自我言行,不能因為外界物質就放棄禮義,教師可以從戊戌變法中譚嗣同的人生簡介短片入手,將他的“大義凌然”帶入課堂,誠如“生,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知“義”的欲望,并從譚嗣同的人生軌跡中找尋他身上存在的“義”的體現。從而拉近學生和古人的距離。
(三)打造網絡育人精品課程
語文無處不在,它不僅存在于書本中,更存在于繽紛多彩的現實生活中。借助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語文學習也可以拓展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應用信息技術指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時,要結合學生既有的現實經歷和生活積累,發掘課內外古詩詞材料中的生活因素,打造網絡育人精品課程,讓學生運用語文知識更好地認識生活、參與生活并改造生活,樹立正確的理念。
三、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可以使小學語文教學脫離抽象,從枯燥走向具體,充滿趣味性,變得引人入勝。在新課標改革不斷深入的情況下,教師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通過對信息技術的充分利用,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曲欣欣.文化育人與網絡育人的融合性探析[J].滁州學院學報,2018,20(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