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昌,高梓洋,李 媛,暴 甜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北京 100010)
山西人祖山自然保護區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是我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在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開展保護區鳥類調查方案設計,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摸清保護區重點珍稀鳥類種類,并就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保護策略,以期促進保護區可持續發展[1]。
山西人祖山自然保護區位于呂梁山較南端,黃河中游東岸臨汾市吉縣的西北部,保護區總面積16830.09 hm2。保護區內有褐馬雞分布,是褐馬雞在呂梁山分布的邊緣,屬于山西省呂梁山褐馬雞保護體系組成部分,并且保護區的西南面與管頭山自然保護區相鄰,擴大了對褐馬雞這個物種棲息地的保護,對褐馬雞物種生存有重要的生態地位[2]。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在動物地理的劃分上屬于古北界東北亞界華北區黃土高原亞區,生態地理動物群為溫帶森林、森林草原、農田動物群中的暖溫帶森林—森林草原、農田動物群[1]。在動物種類區系的組成上,以古北界動物物種為主[3]。
樣線調查法。
保護區屬于森林生態系統,與現有道路結合,對樣線進行隨機布設,初步選取了13條樣線。在一些不便于行走的調查區或者重要瀕危物種分布區,以及野生動物的經常飲水處、有規律性的必經通道,進行布置,方便鳥類識別(表1、圖1)。

表1 樣線信息

圖1 樣線分布
活體、毛發、痕跡、排泄物、鳴叫、圖像等。
測距儀、望遠鏡、相機、GPS、溫度計、濕度計、地形圖、地圖、手電筒、錄音設備、繪圖筆、記步器及個人用品等。
設置的樣線數量為13條,按照每天選取1~2條樣線進行調查(樣線長度可根據實地情況設定),進行鳥類物種野外調查的時間共需10~15 d,進行野外實地調查后,也需要1 d~2 d進行調查走訪等工作。在完成鳥類物種調查后,需要一定的工作日進行物種鑒定識別、資料整理、匯總分析、調查報告等工作。
在樣線調查過程當中,要根據鳥類的習性,選擇其活動較為頻繁的時段,鳥類活動高峰期(早晨6:00~9:00,傍晚4:00~7:00),在生物、氣象、水文和土壤要素長期觀測的主要觀測場內或其附近相似群落內進行調查觀測。
根據鳥類的活動習性,分別在黃昏、中午、傍晚沿樣線以一定速度前進,控制在每小時2~3 km,發現鳥類痕跡(糞便、羽毛)時應仔細觀察并拍攝照片,采集樣本,記錄其距離樣線的距離及數量[2]。進行樣線調查的同時,開展訪談調查工作。訪談主要對象為社區群眾,特別是當地的鄉土動物專家和民間醫務人員[4]。
調查的主要內容:鳥類名稱、采集地點、時間、采集方式、數量、利用部位、主要用途等。訪談還包括對周邊社區的集市進行調查。
3.7.1 野外文字記錄
對于數量多、比較熟悉的鳥類等動物,可根據鳥鳴聲判斷其種類;還可以通過望遠鏡觀察動物形態特征判斷其種類。結合照相機、攝像機等記錄拍攝相關過程,綜合分析來確定其種類。在上述判別方法的基礎上,也可以進行野外標本(包括影像資料)采集,帶回走訪當地長期居住,有經驗的村民群眾,對不確定鳥類種類進行鑒別。考察過程中隨時記錄整理鳥類物種記錄表格(包括動物名稱、時間、地點、植被類型、生境等)(表2)[5]。

表2 鳥類考察采集信息
3.7.2 野外音像記錄
錄音:調查人員口述或鳥類鳴叫;照相圖片;攝像記錄。
進行物種鑒定及種名確定,根據資料及實地調查結果,統計分析調查地區內鳥類的種類組成及所屬目、科、屬的多樣性。計算出東洋區、古北區和廣布鳥類種數各自所占每類物種總種數的百分比。
在重要的鳥類物種分析中,要統計分析所記錄到的鳥類分別屬于哪種居留類型,如留鳥、夏候鳥、冬候鳥、旅鳥、還是迷鳥。對于各種區系物種在繁殖鳥中的比重也要計算出來,分析調查區域不同生境類型的代表性鳥類,如游禽、涉禽、陸禽、猛禽、攀禽、鳴禽。
對于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種類要進行分析與統計,同時對于國家貿易公約、三有、中澳、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當中的物種進行標記與整理。
參考《全國動物物種資源調查技術規定》《自然保護區與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規程》等相關文件。
根據調查并結合以往的研究資料,山西人祖山自然保護區分布的鳥類計16目48科180種。占全省鳥類目總數(18目)的88.9%,科總數(66科)的72.73%,物種總數(362種)的49.72%(表3)。

表3 山西人祖山自然保護區鳥類組成
按照居留類型,山西人祖山自然保護區180種鳥類中有留鳥55種,占保護區鳥類物種總數的30.5%。冬候鳥7種。占保護區鳥類物種總數的3.9%。夏候鳥56種。占保護區鳥類物種總數的31.1%。旅鳥62種,占保護區鳥類物種總數的34.5%[6](表4)。

表4 山西人祖山自然保護區鳥類統計
從鳥類區系組成分析,本區180種鳥類中屬于古北界種類有124種,占該自然保護區鳥類總數的68.9%;東洋界鳥類30種,占總數的16.7%;廣布于兩界的種類26種,占總數的14.4%。表明本區鳥類組成以古北界成分占優勢,并有一定數量東洋界種類侵入,動物區系明顯屬于古北界與東洋界過渡地帶。
根據《中國動物地理》,山西人祖山自然保護區鳥類涉及到13種地理分布型,分屬于如下地理分布型:
鳥類不同分布型所占比例從高到低依次排序為:古北型28.3%—東北型(我國東北地區或再包括附近地區)15.6%—全北型15.0%—不易歸類的14.4%—東洋型12.2%—中亞型3.9%—喜馬拉雅—橫斷山區型2.8%—東北—華北型2.2%—南中國型1.7%—華北型、季風區型、高地型1.1%—東北型(東部為主)0.6%。保護區各種鳥類的分布類型數量及占到保護區內鳥類總數的比例詳見表5。

表5 山西人祖山自然保護區鳥類分布型
依據陸棲脊椎動物的生境植被類型和景觀特征,劃分為以下不同生境。
4.3.1 濕地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內河流共有7條,均為季節河。龍王廟、吳尖、文成3條河自東向西,流水泄入黃河;蔡家川自西向東注入昕水;西河溝、白子溝和長安溝河向南注入清水河。由于這些河流屬于山澗溪流,棲息于該區域的鳥類種類并不多,主要為鸛形目、雁形目、鸻形目、佛法僧目和雀形目中部分物種,常見種有白鹡鸰、褐河烏;稀有種有黑鸛、綠頭鴨、白腰草鷸、林鷸等[7]。
4.3.2 農田
棲息于該生境的鳥類有隼形目、雞形目、鴿形目、鵑形目、鸮形目、雨燕目、戴勝目及雀形目的部分物種。其中優勢種有雉雞、巖鴿、珠頸斑鳩、鳳頭百靈、家燕、灰椋鳥、灰喜鵲、喜鵲、樹麻雀、金翅雀、三道眉草鹀、小鹀等;常見種有紅腳隼、紅隼、石雞、戴勝、白鹡鸰、黑卷尾、北紅尾鴝、灰眉巖鹀、葦鹀等;稀有種有雀鷹、大鵟、針尾雨燕、白腰雨燕、田鹀、黃胸鹀等[8]。
4.3.3 淺山灌叢
棲息于該生境的鳥類包括隼形目、雞形目、鴿形目、鵑形目、鸮形目、夜鷹目、雨燕目、佛法僧目、戴勝目、鴷形目及雀形目的部分物種。優勢種有雉雞、山斑鳩、家燕、紅嘴藍鵲、喜鵲、黃眉柳鶯、大山雀、樹麻雀、三道眉草鹀等;常見種有石雞、巖鴿、山斑鳩、珠頸斑鳩、戴勝、家燕、黑卷尾、灰椋鳥、北紅尾鴝、山噪鹛、棕頭鴉雀、銀喉長尾山雀、金翅雀、普通朱雀、小鹀等;稀有種有大鵟、游隼、雕鸮、長耳鸮、紫嘯鶇、錫嘴雀、黃胸鹀等[9]。
4.3.4 山地森林
棲息于該生境中的鳥類包括隼形目、雞形目、鴿形目、鵑形目、鸮形目、夜鷹目、雨燕目、佛法僧目、戴勝目、鴷形目及雀形目的部分物種。優勢種有黃眉柳鶯、大山雀;常見種有雉雞、黑枕綠啄木鳥、大斑啄木鳥、松鴉、星鴉、黃腰柳鶯、黃腹山雀、褐頭山雀、普通?、普通朱雀等;稀有種有松雀鷹、金雕、褐馬雞、蟻鴷、紫嘯鶇、暗綠繡眼鳥等[10]。
此次調查發現,山西人祖山自然保護區的180種鳥類中,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26種,其中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共3種,為黑鸛、金雕、褐馬雞;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23種;列為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瀕危(EN)種4種:烏雕、獵隼、賀蘭山紅尾鴝、黃胸鹀;列為易危(VU)種7種:黑鸛、鴻雁、大鵟、草原雕、金雕、黃爪隼、褐馬雞;列為近危(NT)種12種:白頭鷂、白尾鷂、蒼鷹、毛腳鵟、紅腳隼、灰背隼、游隼、鹮嘴鷸、雕鸮、短耳鸮、黑頭幣鳥、鐵爪鹀;無危(LC)種173種。被列為山西省重點保護動物有17種。褐馬雞、山噪鹛和黃腹山雀為中國特有種。本區鳥類種數占山西全省鳥類物種總數的49.72%,物種較為豐富,同時從所占的全省鳥類的目數和科數看,分別為88.9%和72.73%,說明物種的多樣性是比較明顯的。重要的資源鳥類有雉雞、巖鴿、珠頸斑鳩、樹麻雀等。食鼠鳥類主要有雀鷹、大鵟、游隼、雕鸮、長耳鸮、縱紋腹小鸮等,對于捕食鼠類、防治鼠害發生具有重要的作用[11]。農林業食蟲益鳥有雀鷹、燕隼、紅腳隼、四聲杜鵑、戴勝、白腰雨燕、黑枕綠啄木鳥、斑啄木鳥、星頭啄木鳥、巖燕、家燕、金腰燕、白鹡鸰、虎紋伯勞、紅尾伯勞、楔尾伯勞及雀形目大部分種類等[12]。
經過十多年的保護,保護區的森林覆蓋率從建局初的89.6%上升到91.4%,核心區內森林覆蓋率達到100%,保護對象褐馬雞數量大幅增加、分布區域也在逐漸擴大,特別是褐馬雞,在人祖山保護區區域范圍內幾乎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活動[13]。但同時也應該注意的是,因為人祖山自然保護區仍然屬于省級自然保護區,相對于周邊的五鹿山、龐泉溝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來說,一是需要加大資金投入,二是增加科研監測技術的投入,如增加紅外監測相機數量,三是通過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強保護區鳥類種群的動態監測,掌握自然保護區內鳥類的動態變化[14]。
通過對人祖山自然保護區鳥類的調查方案設計及分析,著力保護褐馬雞等珍稀瀕危野生鳥類,盡可能保持生物多樣性,使本保護區成為鳥類的避難所、自然博物館、野生生物物種的基因庫、重要的科研基地,也為人類保護自然、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科學依據。隨著山西人祖山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自然保護區必將在涵養水源、保護物種、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大氣、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更重要作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