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華
(重慶市潼南區社會主義學院,重慶 402660)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民營企業是先導力量、主體力量。潼南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節點城市,民營企業發展成為潼南推動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新發展,既是順應時代發展大勢、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也是解決民營企業自身發展存在問題、做大做強做優民營企業的客觀要求。
電子信息產業在下滑中呈小規模增長趨勢。據統計,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從2014年最高速增長到378.1%,到2016年增長14.6%,到2017年末僅增長9.1%,短短4年期間下滑369%。從占比看,2014年占比為45%,2016年占比為51%,到2017年占比達55%。而2020年智能產業加速崛起。實現產值167.94億元、增長57.4%。東莞貝方、嘉泰數控等一批民營企業落戶潼南,與德通訊、奧爾瑪等一批重點項目竣工投產,高利智能、康研機器人等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智能制造深入實施,建成匯達產業園、三一筑工、檬泰生物等3個數字化車間和彤鼎電子、閩鑫電子等10條數字化生產線;潼興誠、冠洋科技等30家企業開展智能化升級改造;安億達、昱之博等14家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工程。
2020年高新區民營企業實現總產值451.35億元,同比增長14.5%,規模以上民營企業139戶,實現產值313.69億元,同比增長3.47%。實現民營企業投資95.84億元,增長9.18%。新增升規、升限民營企業10家。開工民營企業34家,竣工民營企業23家,投產民營企業34家。高新區筆電及其配套民營企業發展較快,已有44家,其中投產39家,規模以上33家。這一年,筆電產業實現產值50.27億元,同比增長118.10%。
把民營企業招商放在首要位置,作為“一號工程”“一把手工程”。2020年引進工業項目108個,協議投資417.7億元,開工項目45個,杭州數夢工場、酷農無人機、喬大環保LCD芯片設計等一批優質民營企業項目落戶。每季度常態化集中開展“四個一批”活動,倒逼項目建設,完成工業投資69.09億元、增長14.3%,較全市高7%。高新區2020年接待和考察民營企業約900余次,策劃跟進項目105個。新簽約落戶項目53個,項目擬用地2418.5畝,廠房19.82萬m2,計劃投資294.29億元。
行政審批效率大幅提高。新行政服務中心建成投用,基本實現“五個一”目標,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項264項、第一批“四辦”事項918項,審批時限較法定時限壓縮50%,建設項目審批時限縮短到20個工作日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落實“三去一降一補”,清理僵尸企業13家,減少企業社保成本8707萬元,增量配電改革為企業降費700萬元,協調西油公司為企業節約用氣成本2520萬元。持續開展“三轉四升”專項行動,新增規模工業17家。服務企業精準高效。扎實開展集中走訪精準服務民營企業活動,“一企一策”解決發展難題,幫助企業爭取各類項目資金2889萬元,通過市級應急轉貸平臺為25家企業續貸2億元。
2020年,潼南區民營企業發展面臨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價格下跌等重壓,企業增產不增效,整體民營企業經濟效益不高。從反映從業人員平均生產率的勞動生產率看,明顯過高。該區勞動生產率為139萬/人·年,比全市高59萬/人·年,主要由于手機產業產值過高,用工人數偏低,產值能達到大型企業條件,用工人數卻無法達到,民營企業共27家產值在4億元以上,人數除潼金樂眾一家其余都未達到大型企業條件。例如:金佛果電子、中欣維動力等企業產值都在15億元以上,而人數都在1000人以下,中欣維動力僅412人。反映企業投入的流動資金周轉速度流動資產周轉率下降0.3%;反映企業發展能力的資本保值增值率下降13.2%;而反映工業產品銷售的程度的產品銷售率下降0.4%;資產負債率偏低。2020年資產負債率僅為45.3%,排名全市31位,渝西片區第12位,資產負債率過低表示該區民營企業經濟活動不活躍,企業信心不足。
衡量大中型企業的條件主要是看企業的人數和產值,缺一不可。2020年,該區經市局認定達到大中型民營企業條件共15家,其中大型民營企業僅1家,大中型企業共實現工業總產值71.4億元,占總產值14.3%,大中型民營企業個數比銅梁少24家、比榮昌少68家、比壁山少74家。從2021年看,新型產業少,缺乏龍頭民營企業和重點民營企業支撐,全區220家規上工業關停50家,負增長77戶,存量減少,增量不足,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收窄,較2019年同期回落4.4%,較2021年一季度低2.2%。
2020年傳統民營企業行業由于技術設備陳舊,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市場行情持續低迷,潼南區木材加工、皮革鞋業、電力行業、紡織業、造紙業、家具制造業、造紙業等傳統行業持續下降,分別下降70.5%、41.7%、39.8%、32.6%、31.9%、18.8%、10.7%。受疫情因素影響,燈具城、金海洋等專業市場和中型超市退出“四上”企業較多;市場主體升級有顧慮,限上企業逐步減少,限下主體增多,250家限上商貿企業停產停報及負增長122家,101家規上服務業停產停報及負增長47家,導致社零總額僅增長9.2%,商品銷售額下降2.1%;社會化養老、社區服務、醫療及公益性信息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不足,信息網絡技術、財稅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
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研發經費比重偏低,對新的科研成果的運用不多,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競爭力。投資拉動、傳統要素驅動效應遞減,新動力支撐不足,特別是創新驅動發展存在短板。民營企業科技經費投入不夠,成果轉化率低,市場競爭力弱,只滿足于傳統的加工生產帶來的短期利潤。研發投入強度較低,預計2020年規模以上民營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1.3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新動力支撐不足。
按2020年民營企業景氣度調查來看,民營企業生產運營仍面臨資金緊張,用工難,訂單少產品價格下降等問題。42.3%的民營企業面臨資金緊張的困境,貨款回籠慢、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等是導致企業資金緊張的主要原因;46.8%的民營企業面臨“用工難”的問題。一方面民營企業內部因工資等剛性需求導致民營企業資金緊張。另一方面求職者對薪酬期望過高和符合民營企業崗位要求的應聘者減少導致民營企業“招工難”;28.6%的民營企業面臨訂單減少的困境;25.4%的民營企業反映當前產品價格過低,不利于民營企業運營。28.3%的民營企業反映當前企業產品價格仍在下降。
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建議成立潼南區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區政府區長任組長,常務副區長、分管工業副區長任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成員要隨時隨地了解民營企業經營狀況、民營企業用工及惠企政策落實情況,詢問當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傾聽民營企業的需求訴求,并為民營企業負責人講解出臺的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系列政策舉措,引導民營企業進一步堅定發展信心。要根據重慶市《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若干措施》,制定《潼南區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結合當前潼南區“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策劃、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舉措,制定未來15年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規劃。
著力發展“3+2+1”現代產業體系,即發展智能制造業、天然氣綜合利用及化工新材料產業、特色消費品產業三大主導產業,建設環保表面處理基地、裝配式建筑及綠色建材基地兩大特色基地,發展現代服務業。裝配式建筑及綠色建材基地發展以裝配式結構為主的裝配式建筑及綠色建材產業基地,打造西部綠色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發展工業設計、檢測平臺、咨詢服務、科技孵化、物流倉儲、創新研發平臺等為生產性企業服務為主的現代服務業。
充分發揮高新區產業集聚的主陣地作用,促進工業布局向產業配套、專業化協作、要素集約高效、生態環保的方向發展。大力完善高新區道路、水電氣訊、綠化、管網等基礎設施配套,加快商業、公共交通等生活服務設施以及物流、市場等生產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科技研發、創新孵化、政策咨詢、金融服務等綜合配套功能,促進單一功能的工業園區向多功能的現代化產業區轉變。加快制定高新區智慧園區設計方案,以創新園區管理、服務產業發展為主線,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支撐,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園區建設、產業發展、管理服務深度融合,打造集資金融通、產能共享、協同物流等功能為一體的園區服務平臺。加快建設園區管理中心,運用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實現廢氣廢水等排放的實時監測,提高可視化分析決策水平。
引導民營企業增強自主創新意識,確立民營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鼓勵民營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產學研聯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支持民營企業建立技術中心研發中心、工程中心等研發機構,加大研發投入,加強研發機構建設,不斷提高民營企業的研發能力和水平。加快行業或區域性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和推動自主創新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外部技術支撐,以此帶動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提高工業結構效益。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民營企業主體的作用,大力培育創新主體,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推動發展動力轉換和轉變發展方式,為潼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城市發展新區“示范窗口”提供持續動力。
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一次辦結”目錄,擴大“一次不跑”“只跑一次”事項范圍,推行“就近辦”“網上辦”“馬上辦”“一次辦”。加強土地供給管理,充分保障鼓勵類項目用地,嚴格控制限制類項目用地供給,對投資10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涉及的各類事項實行一事一議的協調工作機制。鼓勵多樣化改造盤活低效用地、閑置用電,結合產業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提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扎實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肅查處“兩強一非”違法行為;嚴肅查處侵害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和破壞正常競爭秩序經濟犯罪行為。著力營造司法機關依法執法,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民營企業依法經營的良好環境。建立民營企業家容錯機制和表彰機制;弘揚民營企業家精神,形成重視民營經濟,尊重民營企業家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