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君
(福建省南安市林業局,福建 南安 362300)
南安市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N:24° 34′ 30″~25° 19′ 25″,E:118° 08′ 30″~118° 36′ 20″),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水充沛,春夏多,秋冬少。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夏季高溫頻發,冬季溫度變化不明顯等因素影響著生物活動。松材線蟲病嚴重影響南安地區“綠水青山”城鎮建設,其通過媒介昆蟲松墨天牛進行病害的擴散,導致林分內枯死木數量逐漸增加。
我國在松墨天牛及松材線蟲的防控中使用誘捕器技術應用比較廣泛,通過野外規范的懸掛誘捕器,能大量誘捕林間松墨天牛成蟲,不僅可以監測松材線蟲病及松墨天牛的發生量,同時也可以降低松墨天牛的蟲口密度[1~4]。研究松墨天牛的種群動態變化規律對于指導松墨天牛防治工作,實施種群監測及預測預報具有重要意義[5]。目前,關于松墨天牛種群動態的研究多有報導,松墨天牛種群動態與氣候、林分類型等環境因子的關系也有深入研究,在松墨天牛防治和監測工作中起到了關鍵的指導意義[6~9]。
本研究于2019年與2020年期間,采用誘捕的方法監測南安市22個鄉鎮松墨天牛的種群動態,同時記錄各樣地每月的氣溫數據,以期利用氣溫預測松墨天牛的種群動態,并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有利依據。
松墨天牛誘捕器為ZM-808型誘捕器(福建省辰康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并采用APF-Ⅰ型松墨天牛持久增強型誘芯(福建省辰康農林科技有限公司)。
分別于南安市的樂峰、省新、詩山、東田、向陽、蓬華、九都、洪賴、豐州、水頭、柳城、美林、溪美、碼頭、羅東、梅山、洪梅、康美、霞美和官橋,共22個鄉鎮設立樣地(表1)。

表1 樣地信息概況
誘捕器每月更換一次誘芯。按照操作標準,誘捕器掛設于林緣、山脊或林內開闊地帶,掛設好的誘捕器底部離地高度不少于2 m,并保持垂直狀態[10,11]。相鄰誘捕器間隔>100 m。誘捕器須掛設牢固,確保不會被風雨吹落。
自誘捕器掛設日起,每月定期收集和記錄各誘捕器內松墨天牛成蟲數量,若當月為松墨天牛羽化高峰時,增加收集次數。每次檢查誘捕器時,詳細記錄各誘捕器存在的異常情況,并及時維修、更換,及時清理誘捕器內的雜物,檢查誘芯是否脫落和破損。
按照月份記錄南安市月平均溫度。溫度數據來自南安市氣象局。
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ANOVA分析比較各樣地誘捕成蟲期數量及每月溫度。采用LSD假定方差齊性對各群組數據進行事后多重比較,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關系數法。
根據2019~2020年南安市各鄉鎮松墨天牛每月平均誘捕數量分布可以看出,松墨天牛成蟲數量隨時間推移呈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具體表現為,從4月份開始到當年5月或6月上升到當年最大值,隨后便逐漸降低。說明夏季是松墨天牛成蟲羽化的高峰期,并且集中于5~6月。
從各鄉鎮松墨天牛誘捕數量可以看出,2019年洪瀨、水頭、豐州和官橋,松墨天牛成蟲誘捕數量最多,6月洪瀨平均誘捕數量最多,多達4542頭;而金淘、向陽和樂峰,松墨天牛誘捕數量最少,12月金淘平均誘捕數量最少,僅有38.5頭。
2020年美林、碼頭和溪美,松墨天牛成蟲誘捕數量最多,均高達3000頭以上,最多為美林,6月誘捕數量多達4774頭;羅東、梅山和九都,松墨天牛成蟲誘捕數量最少,最少的是羅東,12月僅引誘到1頭松墨天牛。但2020年誘捕時間長,自該年4月至12月底。原因在于該年成蟲數量歷年最多,入秋以來,官橋、碼頭等地仍能持續誘捕到松墨天牛成蟲,因此延長懸掛誘捕器時間(圖1、圖2)。

圖1 2019年南安市各鄉鎮松墨天牛的月平均誘捕數量

圖2 2020年南安市各鄉鎮松墨天牛的月平均引誘數量
從南安市平均氣溫變化可以看出,隨時間推移,一年中氣溫變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夏季7~8月達到一年中最高峰,平均氣溫高達30 ℃。溫度變化趨勢與松墨天牛誘捕數量趨勢相同,說明氣溫變化可作為預測松墨天牛成蟲羽化的關鍵因素之一(圖3)。

圖3 2019~2020年南安市氣溫變化
經各鄉鎮松墨天牛誘捕量與南安市的氣溫相關性分析(表2),發現,2019年僅有向陽的誘捕量與氣溫存在顯著正相關(P<0.05),其余鄉鎮無相關性(P>0.05);2020年樂峰、省新、石井、詩山、東田、向陽、豐州、水頭和羅東,9個鄉鎮的松墨天牛誘捕量與氣溫存在顯著正相關(P<0.05)。其中,向陽鄉持續兩年誘捕量與氣溫存在顯著正相關(P<0.05),2020年為極顯著相關(P<0.01),通過Orgin繪制溫度與向陽鄉松墨天牛成蟲誘捕量散點圖(圖4),利用二項式回歸分析得,溫度(X)與松墨天牛數量(Y)的回歸方程Y=1.1112X2-34.694X+303.29(R2=0.7881)。

表2 各鄉鎮誘捕松墨天牛數量與氣溫的相關性分析

圖4 2019年向陽地區松墨天牛數量與氣溫間關系
松墨天牛在南安市羽化時間集中在5~6月,正值初夏時間,溫度驟升,天牛羽化。這與蔡夢玲、謝金禮和王少能研究相似[12~14],均采用的是相同的誘捕方式,羽化時間基本一致,說明2019~2020兩年時間內,南安市的松墨天牛羽化高峰期與福建省大部分地區的防治時間基本統一,可進行全市統一防治,節約成本,提高防治效率。前人對南安市水頭鎮進行3個月的松墨天牛誘捕調查,本文在其基礎上進行補充,覆蓋面積擴大,時間跨度增加,并嘗試用溫度解釋對天牛誘捕量的影響[15]。
本文對南安市溫度變化與松墨天牛誘捕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并證實溫度與松墨天牛誘捕量的變化規律趨勢相同,而向陽鄉的溫度和其誘捕量存在顯著正相關。但這與王玲萍等仿野外飼養有差異[16],其出現了兩次波峰,分別于5月中旬和8月中旬,說明在純自然條件和仿野外環境因素存在著不同,其中溫度可能是影響松墨天?;顒庸澛傻囊蛩刂弧R虼?,本文擬合了溫度與松墨天牛誘捕量的回歸方程,從溫度曲線得知隨著溫度升高,松墨天牛誘捕量逐漸增加。而羅德對建甌市的擬合曲線[17],其溫度越高松墨天牛誘捕量則越少,達到25 ℃開始降低,與本文研究結果相反,溫度越高,誘捕到的松墨天牛數量越多,原因可能是建甌在武夷山脈一帶,海拔高,夏季溫度普遍較沿海低,長期生存在高海拔地區的松墨天牛難以適應高溫環境,而導致溫度過高,誘捕數量下降,而沿海地區的松墨天牛對夏季高溫具有一定的抗性,適應高溫氣候,從而能誘捕到較多數量的松墨天牛成蟲。
本文研究得出的回歸方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指導南安市,通過氣溫變化對該年松墨天牛的數量進行預測預報,為防治工作提供理論依據。但該回歸方程仍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增加各鄉鎮的月氣溫變化,增加歷年的誘捕量,從而增加回歸系數,使模型更貼近實際,更全面反映溫度與松墨天牛誘捕量之間的關系[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