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風,王 斌
(隴南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甘肅 隴南 746000)
隨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公益林補償、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工程的實施,甘肅省隴南山地生態環境面貌得到明顯改善,群眾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日益增強,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快速增長。近年來,大型野生動物危害農作物及人身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特別是野豬(Sus scrofa)與人類的沖突不斷升級,頻繁發生野豬傷人、破壞農作物事件,給群眾造成比較嚴重的人身傷害和較大的經濟損失。“保護”還是“獵殺”野豬[1]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為切實保護野生動物資源,減少群眾財產損失及對人身的傷害,提高群眾野生動物保護的積極性,對2016~2020年隴南市境內野豬造成的人身傷害及危害農作物時間進行了調查。通過分析調查數據及參考國內公開發表和野生動物保護行業內部資料,提出隴南山區野豬危害防控對策,為政府科學管控野豬資源提供參考。
甘肅省隴南市(E104°01′19″~106°35′20″,N32°35′45″~34°32′00″)包括武都區、文縣、康縣、成縣、徽縣、兩當縣、西和、禮縣、宕昌縣8縣1區,地處甘肅東南部,秦巴山區、黃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匯區域,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的季風氣候。氣候在橫向分布上分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三大類型[2],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水土保持區,青藏高原東部邊緣重要生態屏障,具有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達42.78%,是甘肅珍稀瀕危動植物分布最集中地區。初步調查,隴南分布著高等植物約140科820屬2500多種,15個類型25變型,列入國家、省級重點保護珍稀植物54種,有高等動物32目(亞目)101科(亞科)604種(亞種),高等陸生森林動物約28目(亞目)93科(亞科)542種(亞種),其中珍稀陸生動物約7目28科47種。
對隴南市各縣(區)野生動物保護機構自2016-2020年收集的轄區內野生動物危害事件資料進行查閱,提取野豬危害事件,并逐件落實事件來源,有具體報告單位和報告個人的確認為可信數據,并進行統計。無具體報告單位和報告個人的確認為可疑數據,不做統計。農作物和經濟林、林木經濟損失按照《〈甘肅省陸生保護野生動物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補償辦法〉有關問題的補充規定》估算。
調查在內業資料查閱統計的基礎上進行,對野豬危害事件發生縣的鄉鎮隨機抽20%鄉鎮,每鄉鎮隨機抽取3%~5%事件發生農戶和個人進行走訪調查,從而對查閱統計數據進行核實和修正。
據調查,隴南山區野豬危害形式主要分為三類:危害人身安全,損害農作物,危害林木、草地。2016~2020年5年期間致人傷亡19人,造成農林經濟損失達46509.37萬元,致使林緣區及遠離村莊的農田無法耕種,“豬進人退”已經成為林緣地區群眾農業生產的常態。由于群眾利益受損,對參與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積極性造成很大影響。
野豬是適應性很強的物種,正常情況下能夠與人和平相處,但隨著野豬天敵物種的減少,人類正在不斷取代這些天敵的作用,而成為野豬日常生存構成威脅的“敵人”[1]。同時,隨著人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人類的生活、各種農事活動和工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野豬的正常生活習性,有研究證明,在人為干擾的情況下,野豬的冬季的家域范圍可由2.78 km擴大到3.89 km,日活動距離可由1.8 km擴大到5.5 km[1]。調查中發現隴南山區野豬習性與以上研究一致,隨著野豬種群數量的增加,野豬活動范圍由深山區逐步向淺山區擴展,在部分林緣村野豬已進入到人類活動區域,形成野豬活動區域與人類活動區域的重疊,人與野豬接觸距離縮短和頻率增加,使人與野豬正面沖突幾率加大,導致人身安全事故發生,武都區兩水鎮黃鹿壩村和城郊鄉馬家山村經常有村民拍攝的野豬在村莊周圍活動視頻、照片。2016至2020年隴南發生野豬致人傷亡事件17起,傷亡19人,其中死亡12人,受傷7人(表1)。

表1 隴南野豬傷人事件統計
通常野豬喜食淀粉、糖、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3]。野豬嗅覺靈敏,能嗅出食物的成熟程度,甚至可以找到埋藏在2 m厚雪下的核桃[1]。在農作物生長期,野豬遷移到離農田較近的淺山區,對農作物造成一定的危害[4]、從調查看,隴南受野豬危害的農作物主要包括:馬鈴薯、玉米、小麥、中藥材、烤煙、油菜、黃豆、紅薯等,危害方式主要為啃食、踐踏,其中以馬鈴薯、玉米、黃豆危害最為嚴重,這三類作物都是淀粉、糖、脂肪含量高的作物,適口性強[1],對野豬吸引力大,呈現出春拱種、夏毀苗、秋啃果的危害規律(表2)。

表2 隴南野豬危害農作物調查統計
從統計結果看隴南野豬危害事件發生量近兩年呈下降趨勢,但是經濟損失逐年上升。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受野豬危害影響,林緣及遠村莊農田棄耕,農作物種植區域萎縮,近村莊經濟價值高的經濟作物和中藥材受害面積增。調查中村民數次反映受野豬危害顆粒無收的馬鈴薯、玉米、中藥材等農作物占到種植面積的3成以上,部分深山區林緣村村民已經喪失了農作物種植信心。全市2020年估算經濟損失達到7934.98萬元。
雖然野豬對莊稼的取食和破壞是野豬對人類的主要危害之一,但野豬對其他類型的生境也會造成危害[4]。調查中顯示,對林木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對造新造林地苗木的拱地和滾壓破壞,以及對果園的啃食。2018年在武都國家級大熊貓公園實施的箭竹栽植項目,栽植箭竹50%以上受野豬拱地致死,某一小班內剩余直立苗木不足5%。調查數據顯示,在隴南野豬對林木的危害隨年度變化不大,基本保持的一個較小的波動范圍內(表3)。
造成人與野豬沖突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人口增長、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保護措施的有效實施、野豬自身的生物學特性以及缺少天敵[5]。隴南山區野豬危害的防控對策,應基于前人研究的人與野豬沖突原因,結合當地危害事件發生實際、國家地方相關法律法規、社會經濟能力進行探討。
甘肅省2010年9月9日出臺了《甘肅省陸生野生保護動物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補償辦法》,規定陸生野生保護動物損毀農作物、生產生活設施等造成直接損失的,按直接損失折成當地市場價給予補償;傷害家畜的,對受傷家畜和死亡家畜的補償金額最高分別按此家畜當地市場價的20%和80%給予補償;造成其他損失的,按實際損失的50%給予補償。野生動物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的補償經費由省級財政和縣級財政各負擔50%[6]。但由于隴南市各縣區財政緊張,野生動物傷害補償經費沒有列入縣財政預算,群眾能得到的補償僅為省級財政負擔的50%。各縣級財政的補償經費落實成為目前必須重視的事情,群眾只有在自身切身利益及人身安全得到切實保護的情況下才會有保護野生動物的積極性[5]。
采取聲、光、火、鞭炮、農藥拌種等人為干擾措施對野豬危害有一定的作用,但只是在初期有效,隨著野豬的適應能力增強,該措施在隴南防止野豬危害中已經失去作用。在農作物收獲關鍵時節,進行日夜值守防控雖然能夠減少農作物危害,但值守中的空擋往往出現危害。
隴南山區受野豬危害最嚴重的深山區村落,交通不便,生活環境惡劣,一般均為貧困村或者處于國家、省級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可以借助扶貧易地搬遷、保護區核心管控區原住民逐步退出、鄉村振興等政策,優先考慮實施移民搬遷,減少野豬與人的接觸幾率,一來可改善群眾的生存條件,二來為野豬及其他動物讓出生存空間,從空間上形成隔離帶,減少野豬危害,真正實現由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4]。
從隴南野豬危害調查分析,由于野豬喜食性的原因,野豬對果樹苗木的損害明顯低于農作物,因此調整作物種植結構是減少野豬危害的有效辦法之一。鼓勵引導群眾在林緣野豬危害嚴重區域減少玉米、馬鈴薯、黃豆等農作物種植,盡量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或增加經濟林果木種植,在空間布局上對農作物種植結構進行調整是目前隴南規避野豬危害的可行途徑。
隴南各縣區均為林區縣,野豬對農作物危害嚴重,特別在深山區直接威脅到群眾的生存。在村民對野豬的容忍性上,與淺山區村民相比,深山區村名對野豬的容忍性更差[7]。通過有計劃第獵捕,降低野豬種群數量,是目前隴南野豬危害區域群眾最大的呼聲。采用野生動物年獵捕量低于年增殖量的原則[8],或“狩獵固定付出的辦法”[9],組織專業獵捕隊,依法依規有計劃地通過捕殺調整野豬種群數量,達到既能維持種群穩定發展,又不至于數量過大導致危害加劇的目的,是目前隴南減少野豬危害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通過對嚴重危害區野豬的長期持續監測,獲得第一手野豬動態變化影響因子數據,建立數據庫[4],進而建立野豬危害預測數學模型,對野豬危害進行預測預警,盡量減少可能造成的危害,應該成為隴南防控野豬危害的新型途徑。
綜合隴南山區野豬危害的現狀及原有防控措施效果分析,防控野豬對群眾財產和生命危害的任務任重道遠,需采用各種措施綜合防控。撲殺作為減少危害最直接的措施,可以迅速減低種群數量,減少危害;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和易地搬遷當然作為有效措施,可以在近期及遠期逐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