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婷婷
【摘要】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體系、數學基本技能,還需要讓學生學會在學習中運用多種實踐方法提高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實踐操作,強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認知。教師應當根據小學數學的學科基礎特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有效培養學生的操作動手能力,推動學生綜合發展。文章對小學數學動手實踐活動在教學中的實踐策略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
【關鍵字】小學數學教學;學生動手實踐;教學策略
數學的教學內容中有些部分較為抽象,如果在教學中無法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很難提高數學的學習效率。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進行實物操作,不僅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還可以為符號操作、表象操作的學習打下基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尚沒有清晰的認知,自律性相對較差,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學生這一時期的心理特征,引導學生在“實踐游戲”中發現、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總結出數學規律與法則,通過學生自發的行為達到數學知識內化的目的。教師要把握教育中的時機,以引導者的身份帶領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秘,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有效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優化實踐活動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教學動手實踐活動中,教師要盡量豐富操作素材,也要考慮到實踐活動的思考價值,設計實踐素材要具有創新多樣性,優化小學數學操作實踐教學的內容,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探究空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自主地進行學習,發揮自己的思維創造能力學習數學知識[1]。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問題,去尋找答案,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明白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的影響,以及數學知識對我們生活的價值,教師可以針對一些重點知識設計具備思考價值的實踐性活動。
例如教師在教授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知識點時,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并討論如何將一個平行四邊形變成一個長方形的問題,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對平行四邊形進行拼湊和剪裁,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將一個平行四邊形剪開之后,再進行平移,這樣在拼湊的過程中,就將平行四邊形拼湊成了一個長方形。隨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并比較拼湊之后的圖形,得出了以下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高與長方形的寬相等,平行四邊形的低與長方形的長相等。最后教師做出匯報總結,長方形的面積=寬×長,所以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學生通過觀察、實際操作、分析,最后得出了知識點的結論,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讓學生充分掌握了知識點。比如教師可以在教授知識點之前讓學生測量球場的長度、桌椅的高度、黑板的長度,這樣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學習利率、利息等知識時,也可以讓學生調查當地信用社、銀行的利率和利息,這樣將實際和理論進行聯系,既加強了學生們的社會實踐,又能夠讓他們掌握知識,還讓他們明白了生活之中處處是數學的道理。
二、培養學生實踐思維能力
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活動,切實地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之間存在的緊密關聯,充分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與探究數學的樂趣,生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充分了解該如何使用數學理論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同時也可以利用生活常識強化對數學知識的認知,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過程中雖沒有統一的模式和固定的要求,但是也不能夠過于草率和隨心,整個的實踐過程需要經過嚴密的設計,才可獲得最終的操作方法,在此過程中也不能讓學生過于輕松地就獲取到知識,需要在學習途徑上設計一些“坎坷”,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9+4”的加法時,設計的操作程序和教學方法主要分為以下幾步。第一,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一個透明的盒子,課上當著學生的面在里面放入9個小球,并在盒子外面再放置4個小球,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這個盒子里已經有了9個小球,那么我們再放入幾個小球便能夠剛好湊成10個小球呢?”這時學生都回答:“再放入1個。”第二,教師將放在盒子外面的4個小球分為3個和1個。第三,教師將盒子外面的1個小球放進盒子里,這時學生就能夠明白9+1=10,然后教師再將盒子中的10個小球與盒子外的3個小球組合起來,這樣就變成了10+3=13,也就是9+4=13。教師這樣做不僅僅能讓學生一邊思考一邊操作,還能培養學生直接觀察的能力,讓學生用思維去引領操作。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學實踐活動需要做到調理清晰,有條不紊,讓學生易于明白,且更容易接受。
三、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學習
提高學生實踐動手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地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并想出解決對策。所以在小學數學動手實踐活動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創設更為符合學生學習狀態的實踐活動環境,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感受到數學學科的魅力,對此產生興趣,并且可以將這種興趣延伸到后續的數學學習中,讓學生擁有積極探索的學習精神,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時,教師要時時根據課堂的實際教學情況隨機應變,將不確定因素對課程教學的影響降到最低,教師要在實踐活動中掌握整個教學環節的進度,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時間,同時也要注意不要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保證實踐活動的有序進行[2]。
例如教師在教學“圓柱體表面積”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準備好一個圓柱體模型,并在課堂上向學生們充分展示,告知學生:“我們的生活中隨處都可見圓柱體,以前有一位同學不小心摔碎了老師的一個玻璃杯,當時我便要這位同學還給我一個差不多大小的圓柱體,這位同學居然很詫異。”學生們聽過之后都大笑起來,有的學生經過思考后說:“老師,玻璃杯不就是一個圓柱體嗎?”對的,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使學生明確實踐的目的,隨后教師開始向學生們提出問題:“同學們看到講臺上的這個圓柱體模型了嗎,我想要同學們幫我一個忙,給這個模型穿上紅色的衣服,等一下我會給每位同學都發放一張紅色的紙,請同學們認真的思考我們所講過的內容,為模型剪裁出一套合適的衣服。”隨后學生個個都躍躍欲試,教師這時再提醒學生,圓柱體的剪裁需要特別合身,要與圓柱體的“身材”一樣。學生們在剪裁過程中可以發現,通過探討和思考能夠得出圓柱體的表面積是由一個長方形和兩個圓形組成的,而想要獲得圓柱體的表面積,就需要得出長方形的表面積和兩個圓形的面積,當學生計算出圓柱體的表面積之后,教師又引導學生將“衣服”算一算、量一量,從而慢慢推導出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后得出圓柱體的計算公式。也就是圓柱體的表面積=底面積×2+側面積。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慢慢實現了扎實、愉快和輕松學習的教學目標。
四、借助學具培養動手能力
教師在培養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過程中可以輔助學具進一步達到教學目的,學具的使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快地理解比較難、抽象的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盡量安排制作、測量、畫圖、剪、擺、拼等操作學具的方法,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親自體驗、親自操作,從而幫助他們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促進學生向多個方面進行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在講解“補少移多”這一類型的題目時,可以根據知識的重點進行分層了解,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利用擺放木棍的方式,先擺上兩行木棍,每行保持十根木棍,在第一行上面移動一根木棍,再比較兩行的差值,再到第一行移動兩根木棍、三根木棍……等,依次計算差值,并且讓學生們分析相差的數值與移動的數值之間存在的關聯。然后教師再提出問題,在第一行上擺放十根木棍,并將第一行中的三根木棍移動到第二行,此時兩行木棍的數目一致,問第二行原來有多少根。教師要求學生在移動木棍和擺放木棍的過程中說出這樣做的依據和思路,這種實踐和理論相互結合的手段可以讓學生記憶深刻,更容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作用。例如教師在教授正方形時,可以在課前準備好正方形的卡片,并詳細向學生們介紹正方形的特點,讓學生們自行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將正方形沿著對角線進行折疊,并且再對折,可得出結論,正方形的四條邊都是相等的,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測量正方形的四條邊,發現正方形每條邊的長度果然都相同。
學生學習理論文化知識的重要平臺是課堂,課堂同時應該成為學生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發展的訓練場地。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進行策劃教學活動,保證小學數學動手實踐活動教學的有效性。課程改革下的小學數學,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依靠講述來講解理論知識,還需要實用豐富的教學手段,科學設置教學實踐活動,將學習數學的方式、邏輯思維能力都傳授給學生,發掘學生自身的潛能,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掌握學習數學的方式方法,以活動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小學數學動手實踐活動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與習慣,促進學生綜合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曉艷.數學活動讓課堂教學更精彩—淺談小學數學活動有效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17,000(034):36-37.
[2]丁波.探索小學數學教學中引領學生有效動手實踐策略[J].好家長,2017(4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