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劇教學兼顧完整模式架構和豐富內容輸出,是對傳統小學生英語課堂的有益補充和改進。本文將從戲劇教學的角度,探討英語教學中的戲劇教學,分析小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常見問題,提出以小組合作為組織形式的戲劇教學課程設計,引導學生以教學主體身份融入小組合作學習環境,探究小組戲劇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戲劇教學小學英語教學;小組學習;課堂合作
【作者簡介】張鑫哲,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
一、英語中的戲劇教學
1.戲劇教學。以藝術為基礎的(arts-based)教學方法,盛行于北美和歐洲。在語言教學中,此類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感知美學之藝術及創新之思想。戲劇教學法作為其中的一種教學方法被廣泛運用于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課堂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增強學生的思維品質。
“戲劇”本身是一種綜合的活動形式,內容上涵蓋情節、人物、對話、主題、視覺效果、音樂賞析等多個方面。戲劇教學,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是融合戲劇扮演、創造性戲劇活動以及教育學科相關理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盡情徜徉在文學的海洋,體驗戲劇帶來的語言之美,情境之純。
戲劇教學以其獨有的文學元素,融合學生主體感知以及創造能力在其中,成了近年來備受歡迎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安排學生觀看或觀摩戲劇表演,組織學生模仿,準備和參與戲劇表演。在準備,排練和表演過程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交往溝通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將得到逐步提升。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戲劇教學以溫情的人文精神,精煉的語言知識以及廣闊的想象與創造天地,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學習平臺,為教師架構完整有序的教學框架。
2.課標中相關要求。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中明確規定:在義務教育階段,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囊括為四個方面: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及學習能力,其中,語言能力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也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核心內容。
在小學階段使用戲劇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在視聽覺感知,戲劇排演等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語言知識與技能,提升文學素養,增強文化底蘊,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激發團隊合作學習的熱情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在小學學習階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積累有效的學習方法,為今后成長和高年級階段的深化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小組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外語合作學習是合作學習理論的一個分支,主要有兩類理論支撐,一種理論是以維果斯基(Vygotsky)為代表的社會文化理論,另一種理論是以 MichaelLong為代表的互動理論。互動活動會助力語言學習,推動知識習得進程。在小學教育階段,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仍然是主要的合作學習模式。通過小組合作,團隊任務執行,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會大大增強,學生會更好地投入到主動學習的良性狀態,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和團隊協作精神,建立互相信任,共同完成目標的良好氛圍。
2.小組合作學習現存問題。小組學習在目前的教學中應用頗多,團隊合作的學習效果良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性較好,學習熱情很高,但很多教師在授課時所組織的小組學習存在問題與漏洞。在人員組建,溝通反饋,評價機制和任務布置等方面還存在相應問題。
(1)小組組建不合理,組員分工不夠明確。在具體人員分配過程中,有的教師簡化教學實施步驟,造成組型偏大,組員人數過多的情況。有些教師為了方便監督和管理會直接將班級內同學分為四個小組,每組多達十幾人,無法實現學習任務和合理分配,不利于小組學習活動的有效展開。又如教師只是將活動安排給學生,卻沒有細化分工落實到每名學生身上,這樣的小組活動都只是流于形式,沒有真正發揮小組活動的作用。
(2)缺乏適當的反饋。學生反饋是小組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反饋的過程中,學生完成了由輸入至輸出的內化過程。小組活動完成之后,及時反饋意義重大。匯報和反饋能夠檢驗學生任務完成情況,相互交流能夠增強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
(3)課堂評價形式單一,流于形式。在小組活動中,課堂評價一直是重中之重,課堂評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同時也可以讓教師日后的教學更加有的放矢。但目前小學英語課堂中,許多教師在小組活動結束后的評價形式單一,很多教師的評價語固化,通常只是給出“Well done”“Good job”等泛泛之評,沒有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
(4)小組活動任務不合理。在互動促進外語學習的前提下,采用那些能引發大量互動的任務更能促進外語學習。因此,設計合理的小組活動也是小組學習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活動過于簡單或過于困難,對于學生而言都是無效的小組活動。
三、小組戲劇教學新模式探究
戲劇教學過程生動有趣,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團結協作,共同完成一次戲劇表演活動,可以幫助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同時在同齡人的引導下進行語言學習及錯誤修正,要比教師教學更加有效。
本文將此類教學模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課前準備,第二階段是課上活動,第三階段為反饋評價。
1.課前準備。(1)教師準備。 在正式授課之前,教師需要將班級內學生分組,根據我國目前班級教學的特點,按照班內總人數,分為每組4-5人。根據王初明(2010)提出的拉平效應(Leveling Effect),在外語學習中,如果水平低的學習者同水平高的學習者一起學習,那么他的語言水平就有可能會被拉高;高水平的學習者也可以通過教師的指導得到發展,甚至達到教師同水平。“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在實踐過程中效果良好,將高水平與水平相對較低的學生分在一組,并保持各組能力水平大致相當。當然,學生的見解和思路也應該在考慮范圍之內,這樣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促進學生學習意愿和能力的全面升級。
完成分組之后,可以組內推選或者根據實際情況指定小組組長,完成小組學習活動的具體實施。組長在小組活動中的作用不容小覷,一位優秀的組長可以帶領小組走向成功,完成活動任務。
除了分組外,教師也需要選擇難易適當,水平適中的戲劇教學素材,如繪本,劇本等。難易適度的素材可以幫助學生們更好地完成本次教學活動,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結束后有所收獲。
(2)學生準備。在上課之前,學生可以在課下提前預習戲劇教學所選用的素材,熟悉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大體情節,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小組活動階段更快地適應節奏,融入小組活動。
2.課上活動。戲劇教學課堂小組學習活動可以分四步展開(以四課時教學為例):
(1)劇本初解讀。首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對于劇本初次熟悉,朗讀劇本臺詞,熟悉故事主要情節與內容,由小組長帶領分配角色,熟悉劇本內容。
根據Tuckman(1977)提出的團隊發展階段理論(Stage of Team Development),小組目前處于組建期(Forming),小組成員剛被分配至一個小組中,因此組內成員目前處于警惕考察的狀態,組長在這個階段需要讓組員熟悉彼此,并調動組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這個階段,教師主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解答疑難問題,明確小組成員及小組長的分工,幫助小組盡快走上正軌。
(2)戲劇初排演。在經歷了首節課的劇本熟悉后,第二節課小組成員需要嘗試背誦臺詞并在場地上進行排演。根據團隊發展階段理論,小組目前處于激蕩期(Storming)與規范期(Norming)。小組成員們相互間的交流和合作會激發彼此的學習熱情,大家積極討論,共商共進,使得小組活動能夠更加規范高效地展開。這時需要組長收集整理好每個人的想法意見,并適時對大家進行鼓勵,以完成小組任務。
在此階段,教師的角色主要是監控學生的行為,在學生遇到困難或出現意見相左的時候,教師耐心聽取學生想法,記錄問題,給出解決意見和方案,幫助學生對問題和困難再思考,在實踐中進步和完善。
(3)戲劇再排演。經歷了前兩次課的學習后,第三節課繼續進行排演。教師引導小組針對前兩節課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集中討論解決,同時進行正式彩排。目前小組處于正式的規范期階段(Norming),小組成員越來越規范,小組為了完成最終目標而共同努力。
教師在本節課需要監控學生的排演行為,以及在正式彩排中有哪些優點,存在哪些問題,幫助小組指出問題,引導小組獨立解決問題,優化彩排效果。
(4)戲劇終表演。在經歷了前三節課的熟悉劇本,兩次排演后,第四節課小組將迎來最終的匯報表演,此時的小組處于發展階段中的執行期(Performing),小組成員團結協作,實現預期目標,完成表演,并圍繞此項任務不斷改進,此時小組目標達到了頂點。
教師通過言語鼓勵,動作示范等教學手段,跟進和協調各組表演,保證任務按時完成。記錄學生行為,在接下來的階段進行評價。
3.反饋評價。在經歷了四周的課程后,小組的反饋成果即為匯報表演。表演過后,教師和學生都需對表演進行評價。教師和學生評價角度不同,但是價值和意義同等重要。一方面,教師評價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閃光點可以繼續保持,幫助學生提升自信心,增加教師存在感;另一方面,學生評價可以幫助同一主體更容易接受相關意見,并能幫助教師檢查此次活動存在哪些不足,在下次活動進行改進與調整。
四、結語
以小組合作模式展開的戲劇教學在小學英語學習階段意義重大,有利于推動第二語言教學改革,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增強主體能動性,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在小學階段幫助學生培養對于語言學習的美好認知感,為將來的語言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Georgina Barton. Learning through story: A collaborative, multimodal arts approach[J].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and Critique,? 2014(9):93-112.
[2]朱紅.戲劇教學策略在小學英語Story time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探討,2021(11):294-295.
[3]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傅瑞屏.外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機理及成功的要素[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5(9):1-5.
[5]Ruth Wajnryb. Classroom Observation Tasks: A resource book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d trainer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6]王初明.外語是怎樣學會的[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