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穎 毛妙維
【摘要】變譯理論是一種應用型的翻譯理論,譯者通過變譯的手段能滿足讀者的特殊需求,使譯文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文化負載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深厚文化底蘊的體現(xiàn),在對外翻譯和宣傳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變譯理論為指導,探討翻譯文化負載詞時可使用的翻譯策略,以期減少讀者在理解上的偏差,準確傳播中國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
【關鍵詞】變譯理論;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梁嘉穎(1998.12-),女,漢族,廣東廣州人,廣東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毛妙維(1979.07-),女,漢族,湖南平江人,廣東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
【基金項目】2020年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粵港澳大灣區(qū)紅色經(jīng)典故事的翻譯和傳播——以‘紅色三杰 的故事為例”(項目編號:S202010566083)的研究成果。
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有助于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和傳播中國聲音,能夠讓海外讀者認識中國故事的真實內(nèi)容和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國內(nèi)文化負載詞翻譯的文獻不少,比如呂曉華從文化翻譯觀的角度研究《紅樓夢》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景芳從語域理論視角研究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李莉在翻譯美學視角下研究古代典籍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程若楠從關聯(lián)理論視角出發(fā)研究《紅高粱》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肖文琪以《圍城》為例從認知翻譯觀角度研究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等等。但是,變譯理論指導下的文化負載詞翻譯的文獻很少。黃忠廉教授從讀者和譯者角度出發(fā),提出“變譯理論”,該理論要求譯者使用增、減、編、述、縮、并、改這幾種變通手段處理原文,使有效信息更好地傳播。變譯理論不僅對于我國的翻譯有指導意義,也是“走出去”國策的新突破。
一、變譯理論
黃忠廉教授將變譯定義為譯者根據(jù)特定讀者的特殊要求,使用擴充、取舍、濃縮、闡釋、合并、改造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內(nèi)容的翻譯活動。變譯理論具有特殊性和實用性,針對特定群體而進行翻譯,對原文進行取舍,基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進行調(diào)整翻譯,對原文信息進行有效的再次傳遞。變譯理論中的變譯方法有11種,分別為摘譯、編譯、述譯、縮譯、綜述、評述、譯述、譯寫、改譯、闡譯和參譯。
變譯是相對全譯而言的,全譯除了在內(nèi)容上與原文保持高度一致,在文體、風格和形式等方面也力求相似,不能滿足讀者對閱讀的多元化需求,也給譯者帶來了很大的工作量,而變譯則是為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譯者對原文進行變通,譯文在中心思想上與作者保持一致,只是呈現(xiàn)方式有所不同。
二、 文化負載詞的語言特點
文化負載詞,指表示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負載詞的語言特點如下:
1. 常用四字成語。如“內(nèi)憂外患”“溘然長逝”“鞠躬盡瘁”“月光清酒”等。這些成語使文章更加富有文化底蘊,使句子更鏗鏘有力,或使語言更加優(yōu)美。
2. 引用詩詞。如“霸氣已沉文物改,云流垂盡管弦凄”“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jié)全”等。引用詩詞可錦上添花,使文章更具魅力。
3. 使用含比喻的詞語。如“瓜分豆剖”形容國家四分五裂,“虎豹橫行,豺狼當?shù)馈毙稳萑藷o惡不作。這些詞語可使內(nèi)容形象生動,使語言富有感染力。
4. 運用縮略語。如“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北李南楊”,這些縮略語簡潔便捷,可提高表達效率。
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負載詞對我們來說不難理解,但是海外讀者未必就能準確夠理解其意思,對外交流和傳播造成一定的困擾。所以,譯者要采取別的策略進行翻譯活動,不能完全忠于原文,而是要在結構和表達上進行一定的調(diào)整和變通,使譯文能夠準確傳達原作者的意圖。
三、 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1.文化負載詞翻譯與英漢表達差異。文化負載詞的對外翻譯是講好中國故事對外宣傳的方式,而對外宣傳的受眾群體主要是海外讀者,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影響著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所以譯者在翻譯時需要綜合兩種語言的文化和表達。在英漢表達差異上,漢語表達重在傳達意思而不重在句式結構,而英語依靠的是語句的結構關系,結構和語義關系是對應的。漢語在語言表達時,主語多為具有行為動作的施動者,因此漢語頻繁使用主動語態(tài);而思維方式不同的西方人在表達時,主語常為行為動作的結果或承受者。文化負載詞涉及的文章短句較多,且多為無主語句子,句中和句間沒有明顯的邏輯關系詞語,邏輯關系不清晰,所以譯者在翻譯時不能只采取直譯的方法,而是要理解篇章并理清楚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使用多種變譯手段,如增譯、減譯、編譯等翻譯策略進行綜合翻譯,使篇章結構更加緊湊,譯文更符合英語的習慣表達,達到想要的傳播效果。
英漢的語言使用習慣和表達差別很大,對信息的再次傳遞不能拘泥于原文,而要考慮譯入語的表達習慣,使目標讀者能夠接受和理解譯者所呈現(xiàn)的譯文,以克服文化和思維上的差異問題。本研究以楊匏安故事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為例,在變譯理論指導下就翻譯文化負載詞的方法和應用進行討論和分析后,提出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2.變譯理論在文化負載詞翻譯中的應用。增譯是在英漢表達不同的情況下,增加必要詞語,以符合譯入語的習慣,使譯文更容易被讀者理解和吸收,在中譯英時,為符合英語表達,必要時增加主語、賓語以及連詞等,對于具有中國特色的負載詞,就可以進行闡述,使讀者理解其意思。減譯是刪除原文中讀者沒必要了解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與原文中心思想關系不大,刪除多余、冗雜的修飾詞和細節(jié),對原文進行合理取舍,有利于把信息的價值突顯出來,以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編譯是譯者根據(jù)不同的需求,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對內(nèi)容繁多,篇幅較長的材料進行重新整理和編排,包含語序調(diào)整等翻譯技巧。編譯保留重要信息,刪除修飾性語句和細節(jié)等,以使原文更有邏輯、更流暢,所得到的譯文也更有助于信息傳達。
例1:
原文:霸氣已沉文物改,云流垂盡管弦凄。
譯文:The former glory is gone and things have changed, and the clouds hang down with the sad strings.
前半部分的“霸氣”在這里是指過去的輝煌,此處采取增譯,增加“former”,使得語意表達更加完整,讀者更容易理解原作者的意思。后半部分增譯“with”連接了“云流”和“管弦”,“云流垂盡”作為主謂部分,“管弦凄”用“with”的介賓短語表示。
例2:
原文:位卑未敢忘憂國。
譯文:He was humble, but never forgot the responsibilities on his shoulder for his nation.
原文中沒有主語,可根據(jù)上下文判斷主語,故增加主語“he”,如果不將主語加上而直譯,就分不清主語是誰。其次,從這句話的語意可以看出,前后有轉折關系,補充完整即“位卑而未敢忘憂國”,也是就在翻譯時,要增譯“but”。理解原文后知道,“憂國”體現(xiàn)的是責任,所以譯文中增加“the responsibility on his shoulder”將語義表達完整。
例3:
原文:公忠不可忘。
譯文:I couldn't forget my loyalty to the revolutionary cause.
“公忠不可忘”是楊匏安同志對革命事業(yè)忘我犧牲的體現(xiàn),是他所寫的詞。首先,原文中沒有主語,在翻譯時要增譯補充主語“我”。其次,翻譯時進行語序調(diào)整,即“不可忘”的是“公忠”。而為使語意更加完整,增譯“公忠”的對象,也就是“革命事業(yè)”,即譯為“I couldn't forget my loyalty to the revolutionary cause.”。短短的五個字,通過增譯和編譯手段進行翻譯,使譯文更貼切原文意思,準確傳達作者意圖。
例4:
原文:故鄉(xiāng)回首戰(zhàn)云深,漏刃投荒萬里臨。余日可消行坐臥,感懷休問去來今。江南有夢迷蠻瘴,海外何人辨雅音。自笑身閑心獨苦,當頭皓月伴微吟。
譯文:My hometown was suffering from war while being looked back on and the lost weapon is facing a thousand miles course. The rest of the day flies by living, and feelings touches it but cannot see the future. Stuck in dreams in Jiangna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people overseas can hardly identify the original sound. I can only laugh at myself indulging in pain, under the moon releasing a sigh.
這首詞是楊匏安寫的《十一月既望泊舟星架坡港》,表達了他忠于黨、忠于革命事業(yè)的赤子之心。第一句在故鄉(xiāng)前面增譯“我的”,“漏刃投荒萬里臨”減譯掉“投荒”這一細節(jié)。第二句“行坐臥”編譯為“l(fā)iving”,前面增譯“by”作為目的狀語。第三句將“迷蠻瘴”編譯為“stuck”,使用非謂語,作為后面“海外何人辨雅音”的狀語,而“江南”進行了闡釋,補充譯為“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讀者準確理解。最后一句增譯“沉浸”,即“indulging”,將作者的情感更準確地傳達出來,后接介賓短語和現(xiàn)在分詞作為狀語,作為伴隨動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負載詞的語言特點以及英漢表達的差異是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采取變譯理論的主要原因。變譯理論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具有指導性,能夠使譯者在翻譯時考慮讀者的特殊需求,以讀者為中心,采取增譯、減譯和編譯等手段對原文的內(nèi)容、文體和形式等進行調(diào)整翻譯,以達到信息傳遞效率的最大化,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呂曉華.從文化翻譯觀看《紅樓夢》的文化負載詞翻譯[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3):119-120.
[2]景芳,段成.從語域理論視角淺談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中華文化, 2017(3):110-116.
[3]李莉.翻譯美學視角下古代典籍文化負載詞英譯探究[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21(5):76-80.
[4]程若楠.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紅高粱》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品位·經(jīng)典,2021(9):57-59.
[5]肖文琪.認知翻譯觀視角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以《圍城》為例[J].海外英語,2021(6):68-70.
[6]黃忠廉.變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7]王溱琪.文化負載詞翻譯方法淺議[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1):97.
[8]陳穎.從英漢思維差異看英漢語言特點及翻譯策略[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1):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