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哲
【摘要】地圖疊加方法主要是通過膠片與硫酸紙等相關教學用具來進行圖層的疊加,其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除了能夠使得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產生直觀的了解外,還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對于地理知識學習的興趣與熱情,進而促使學生地理綜合水平得到提升。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地圖疊加;應用價值
初中地理屬于會考科目,在中考成績中占比較多,使得許多教師照本宣科,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后,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地圖可以形象生動地表達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及變化規律,是傳達地理信息的重要媒介。地圖承載的信息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重要來源,因此,閱讀地圖的能力則被視為地理學習的基本素養和技能。而地圖疊加方法則能夠有效避免教師的直接灌輸,有助于學生識別地理要素,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同時可以在讀圖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
一、地圖疊加方法的應用— 位置與分布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地圖疊加方法,底圖是其中極為重要組成部分,是其前提所在,因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繪圖技巧,而且在設計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習主體要素來進行,比如,教師在傳授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疆域”相關知識時,便可以指導學生繪制“中國的疆域”底圖,學生在繪制的過程中,能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我國疆域的海陸與緯度位置。底圖繪制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框架、臨摹等,教師在教授學生繪圖技巧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不僅得到了培養,繪圖能力與空間想象力也在悄然無聲中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學生在繪圖過程中,能夠對經緯度位置有更清晰的了解,而且在對主圖位置進行定位并填充相鄰要素時,能夠對區域相對位置進行明確,不僅能更好地消化所學知識,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能夠對地理位置中所包含的政治、經濟以及軍事進行明確與掌握[1]。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填充中東地區的相鄰要素,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掌握該地區的政治地位,同時也能夠看到中東地區相鄰要素的“二洋、三洲、五海”,通過描繪霍爾木茲海峽分布圖從而清晰地明白該地理位置的經濟重要性,即石油咽喉所在。在對地圖進行疊加時,所運用的方式教師可以選擇以點定線,教師要求學生課前都要準備好“中國省級行政區域填充圖”底圖,然后讓學生疊加我國有關鐵路的分布示意圖,首先對點進行描繪,然后再根據這些點的描繪來確定線,即京哈線;再比如學習京滬線的時候也可以先對主要的城市進行描繪,之后再進行連線,在這一過程里,學生能夠對鐵線路命名的方式“起訖點所在城市的簡稱”有著更為直觀的了解和更為深刻的掌握。
二、地圖疊加方法的應用— 聯系與差異
在地理教學中,學生很難理解地理要素之間的空間聯系與因果聯系,舉例來說,印度糧食包括水稻與小麥等,影響糧食分布的地理要素便包括地形的不同、降水的不同以及氣溫的不同。再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美國本土農業帶分布時,學生通常只能夠了解空間位置上的分布,卻很難理解美國乳畜帶與當地氣候、位置、城市、人口、工業帶分布之間的關系。針對這一方面,教師便可將地圖疊加方法應用其中,根據教學進度來依從疊加相關要素度,使得學生能夠清晰地對地理位置聯系與差異進行掌握與了解。例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國的地理差異”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劃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教師可以選擇底圖為“四大地理區域”,然后對底圖進行順序疊加,其內容包括我國地勢相關示意圖、地形相關分布圖、溫度相關劃分圖、年降水量相關分布圖、主要河流相關分布圖、溫度帶相關劃分圖、中國主要工業中心和工業基地圖、中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圖等。再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其主要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學生掌握世界人口的分布規律,并了解其中的聯系與差異,使得學生能夠利用地圖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區與稠密地區,并能夠通過所學知識來解釋人口分布不均衡的原因。首先,教師可以將四張地圖進行疊加,四幅地圖描述的內容分別是世界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地形、世界氣候以及世界各地區的人口密度。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到地形、氣候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的。將“大洲大洋分布圖”作為底圖,并將其疊加到“世界人口密度圖”上可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和稠密的地區。把“世界地形圖”“世界氣候類型圖”依次疊加到“大洲大洋分布圖”上,從而引導學生從大洲位置、地形、氣候等方面分析影響人口分布的原因。分析得出中低緯度的沿海三角洲地區因地形平坦、氣候適宜,人口集中,所以世界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區為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世界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區為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過于濕熱的雨林地區、地勢險峻的高原高山地區以及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這些地區因地形、氣候等條件比較極端,所以有較少人口聚集。在“世界人口分布”這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將“世界人口密度圖”“大洲大洋分布圖”“世界地形圖”“世界氣候圖”等多幅地圖進行疊加分析,通過地圖的疊加形成地圖信息的疊加,在疊加的過程中形成知識的疊加,是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其中的聯系與差異,該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有條理地分析人口分布的空間格局及其影響因素。
三、地圖疊加方法的應用— 環境與發展
地理教學中的地圖疊加方法處理底圖外,專題圖層的建立起著關鍵作用,尤其是環境與發展在地理教學中有著較強的綜合性,教師更應該盡可能多地對專題要素圖進行繪制,并進行保存,可以自行繪制,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繪制,然后在教學過程中拿出與課程主題相應的要素圖,使學生進行圖層繪制臨摹。為了更好地對圖層進行管理,教師可以按照分類建立起相應的要素圖層庫,比如針對人文方面,教師可以將交通圖、政區圖、人口圖、工業地圖、農業地圖、城市地圖等歸納其中;針對自然地圖方面,便可以將水文圖、氣候圖、地勢圖、位置范圍圖、綜合自然圖等歸納其中,將其妥善保管后隨時抽調使用[2]。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土地資源”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草地、耕地等各土地利用類型所發布的地區以及與之相關的自然環境特征展開探討,在分析耕地類型所占的干濕地區和主要地形區時,教師便可以利用專題要素圖層庫來幫助學生進行地圖疊加,抽取相應的地形的分布圖、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圖、干濕地區劃分圖等,通過疊加地圖便能夠清晰地觀察到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結構,比如,耕地主要是分布在地勢較為平坦的平原地區,旱地多為半干旱區和半濕潤區,而水田多為濕潤區等。再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認識地區”中,在對“西亞”進行了解時,其主要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能夠讀圖說出西亞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知道西亞的氣候特征和水資源概況,理解并運用地圖資料掌握西亞的石油資源分布、生產和出口狀況。“戰亂不斷”是西亞地區的真實寫照,所以除了指導學生掌握西亞地區的基本地理特征外,引導學生分析引發西亞戰爭的原因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升華。利用地圖疊加方法是分析“西亞”內容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用“戰爭”為問題導向,結合西亞的地理特征,分析引發戰爭的原因。第一,以“大洲大洋分布圖”為底圖。分析西亞的地理位置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也就是“五海三洲之地”,重要的海陸位置使西亞成為亞洲、歐洲、非洲三大洲各國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第二,在底圖上疊加“西亞氣候圖”。西亞地處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因此西亞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終年高溫少雨,水資源匱乏,因此水資源的爭奪成為西亞部分矛盾沖突的導火索。第三,在底圖上疊加“世界板塊分布圖”。西亞地區地處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波斯灣具有利于石油富集的地質構造,因此西亞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第四,在前三步的基礎上疊加“西亞宗教分布圖”和“西亞人口分布圖”分析西亞的人文地理。由于西亞地區不同民族的分布以及居民宗教信仰的不同,致使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不斷產生。由此可以概括出西亞戰爭頻繁的主要原因包括四個方面:重要的地理位置、匱乏的水資源、豐富的石油資源、宗教和民族矛盾。此外,該過程還可以疊加西亞地形圖、資源圖、農業分布圖等輔助教學。在“認識地區”這節課中地圖疊加方法的優勢體現在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整體性思維。先將西亞作為一個整體,以“戰爭”為問題導向,然后將體現西亞位置、地形、氣候、人口、宗教的地圖依次疊加到該區域中,從而可以對西亞戰爭發生的原因進行綜合性分析。同時,在疊加過程中,注重培養初中生對地理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解能力,比如位置會影響當地的氣候,氣候又導致水資源匱乏,水資源匱乏又影響當地的農業生產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區域地理的分析方法。
四、結束語
簡而言之,地圖疊加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除了能夠對學生的地理空間概念與認知度進行培養,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地理素質,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曹秋娟.地圖疊加與拆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2):87.
[2]張璐璐.地圖疊加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地理教學,2018,(19):32-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