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摘 要】幼兒大多數都沒有形成良好的思想和三觀,在生活方面和社會方面經常沒有良好的習慣和行為,這也給家里人和社會帶來了很多的麻煩,而幼兒園作為培養幼兒良好習慣和行為的場所具有很大的責任,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天性舉辦多樣性、靈活性的活動,使幼兒在學習、玩耍過程中明白什么應該做、什么不能做。下文我將分析幼兒應該具備哪些優良的習慣和品質以及培養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幼兒教育;生活習慣;行為約束;活動方法
幼兒園是幼兒第一次離開家長的呵護,走進陌生、需要自主獨立生活的場所,沒有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幫助,幼兒難免會有些不習慣,為了能幫助幼兒更快地適應校園生活,培養幼兒優秀的品質,教師就需要多給予幼兒指導,懂得生活中的習慣,提高自立的能力,可以通過游戲活動法、情境活動法、家校合作等方式來加強幼兒培養的效率,從而保證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下身心健康的成長。
一、幼兒需要具備哪些良好的生活行為和習慣
(一)關于幼兒生活方面
古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雖然這樣說有些夸張,但是這也間接地說明了幼兒階段對學生生活習慣培養的重要性,我們不難看到很多大學生因為不具備生活自立能力而慘遭退學的新聞,因此這個階段培養幼兒生活方面的行為習慣尤其重要。在校園中對幼兒生活習慣方面的培養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飲食,要讓幼兒掌握正確的飲食規律和習慣,不能養成挑食的壞毛病,并懂得要自己動手吃飯,不能依賴他人;作息,能夠獨立地安靜入睡,不玩弄床上的物品,睡姿要正確;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要不尿褲子,每次上完廁所都要按時洗手;穿衣的習慣,掌握穿衣的順序,及時換洗衣服。
幼兒具備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哪些意義呢?首先具備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幫助,現代社會是快節奏的時代,父母也有自己的工作,大部分都沒有過多的時間來幫助幼兒,幼兒有了自立能力就不需要父母過多地照看,給家庭帶來便利;其次,對于校園方面,幼兒具備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使幼兒在校園的生活能井井有條,更快適應校園生活,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提升各方面能力;最后對于幼兒,幼兒具備良好的生活能力,能有效開發大腦的思維,提升自己的智力,從而促進幼兒的成長。
(二)關于幼兒社會方面
校園和家庭中的生活習慣都有家長和教師來監督和協助,但是幼兒遲早有一天要走向社會,因此,如何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社會習慣也成為了學習的關鍵。幼兒不具備良好的社會行為也容易受到外部不良思想的威脅,甚至給予家庭和自己都帶來巨大的災難。社會行為主要包含:模仿行為,教師要引導幼兒什么是能模仿、有什么不應該模仿,要構建正確的主觀意識;合作行為,同樣要看什么類型的合作,避免幼兒受到欺騙;競爭行為,幼兒當與他人競爭時,要引導其采取正當的手段,避免幼兒出現違法行為。
幼兒具備良好的社會行為有哪些意義呢?首先,對于家庭而言能減輕負擔,許多幼兒因為沒有良好的社會行為,去模仿游戲中的人物施暴,或是損壞公共物品、他人物品都會帶來不小的賠償,比方說近幾天有個新聞就說了一個5歲的幼兒在某個小區刮花了25輛汽車;其次對于校園,良好的社會行為能讓幼兒懂得如何以禮待人,增加自己的交流能力;對于幼兒自己,良好的社會行為能讓他們免受社會中不法分子的危害,健康地成長和生活,保障生命安全。
二、對幼兒各行為和習慣培養有效的活動策略
所以在幼兒教育中我們可以明確要有效培養好幼兒的生活習慣和社會行為,要結合現代新式、有效的活動方法和活動工具來加強幼兒活動的有效性,促進幼兒習慣和行為的改善,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人。
(一)游戲活動法來培養幼兒的習慣
幼兒剛進入校園的時候,教師如果直接就告訴幼兒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講解習慣和行為的知識內容,在不親近的情況下,幼兒不僅會感到害怕,而且也不會按教師所講的去做。因此,對于習慣和行為的培養首先要做的是先和幼兒構建良好的關系,增進情感,讓幼兒融入到校園生活。而游戲活動法能做到這些,基于社會行為和生活習慣來開展游戲活動,能符合幼兒的心理需求和學習需求,幼兒會覺得有趣,更樂于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在游戲中交流增進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情感,同時玩耍的過程中間接地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游戲“建造城堡”,將幼兒分成多個小組,并給予每個小組相同數目的積木,讓幼兒自由地使用,在游戲過程中可以引導幼兒養成自主動手的良好習慣,許多幼兒會因為材料不夠而選擇去拿別的小組的積木,形成不良的社會行為,教師就可以親切地引導幼兒:“拿別人的東西要經過別人的允許,可以用請、可以嗎等語氣來詢問,如果對方不答應不能搶,不能亂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親切的話語更能增進幼兒的感情,引導幼兒形成不爭不搶的社會行為。房子搭建完后再開展“過家家”這個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打掃衛生、整理家務等等生活技能,間接培養幼兒的生活習慣,提高行為、習慣游戲的有效性。
(二)情境活動法來培養幼兒的習慣
幼兒的年齡還小,對外界充滿著好奇心,經歷的事情也少,因此經常做很多行為沒有考慮到其他人,這也容易導致幼兒形成自私的性格。在培養幼兒的行為和習慣的過程中以往都是教師以口述和文字的方式來進行教導,隨著信息技術的融入,教師能利用先進的活動工具來開展情境活動法,讓幼兒了解到更多的新聞和事件,明白做什么行為會造成什么后果,通過創設情境既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也能使幼兒融入場景,站在故事人物的角度來思考、看待問題,從而讓幼兒懂得為他人思考,引導幼兒做正確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例如,在培養生活習慣方面,教師可以播放視頻展示正確的坐姿和睡姿是怎么樣的,同時播放專家的視頻講解每種食物都含有哪些營養,讓幼兒知道不能挑食。直觀的視頻創設情境能將抽象的生活習慣轉化為形象、具體的生活現象,給幼兒帶來直觀的感受,從而學會生活中的技能,掌握良好的生活習慣。在社會行為方面,也可以利用視頻播放一些有關法律、法規的知識內容,觀看視頻中的情景讓幼兒了解到打架、斗毆最終都是自己和家長承擔所有的責任,不能以暴制暴。利用視頻創設情境進行教育也能帶來明顯的效果,幼兒先天就容易被視頻內容所吸引,從而也更集中地觀看,畫面的知識也更容易讓幼兒記憶,養成良好的品質和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