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辰 魏本亞
摘?要?語文深度學習強調語文知識的運用和理解,提倡用高階思維來提升語文核心素養,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怎樣的課堂可以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呢?以寧鴻彬老師執教的《皇帝的新裝》為例,筆者試從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結果四個方面分析寧鴻彬老師這堂課“深”在哪里。
關鍵詞?深度學習;《皇帝的新裝》;語文教學改革
深度學習也被譯為深層學習,是美國學者費倫斯·馬頓(Ference Marton)和羅杰·薩爾喬(Roger Saljo)基于學生閱讀的實驗,針對孤立記憶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識的淺層學習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關于學習層次的一個概念。[1]我國學者郭華對深度學習的內涵進行了分析綜合,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所謂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引入到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就有了語文特點。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情境性,文本、寫作、對話與日常生活的關聯度很高,這要求學生在語文課堂中不僅僅學習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進行語文知識的運用和理解以及提高用高階的思維能力解決生活中的語文問題的能力。教育部課程教材發展中心高度重視深度學習的相關研究,以期用來改進學生學習“重知識、重形式”的現象。因此,語文課堂在學習方式更新的基礎上,呼喚學生的語文深度學習。怎樣的課堂可以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呢?筆者以寧鴻彬老師執教的《皇帝的新裝》為例進行分析,以期為教師課堂教學帶來一點啟示。
寧鴻彬老師的《皇帝的新裝》課例是1997年10月在漢口通院禮堂講授的示范課,執教的學段為七年級。這堂課寧老師設置了兩個課時,解決了四個主問題。寧鴻彬老師通過四個主問題,循循善誘,帶領學生掌握閱讀童話的基本方法,提升學生的分析綜合文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接下來將從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結果四個方面分析寧鴻彬老師這堂課“深”在哪里。
一、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任務,指向高階思維
高階思維是深度學習的核心特征,發展高階思維能力有助于實現深度學習,同時深度學習又有助于促進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2]寧鴻彬老師根據初中生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了幾個主要的學習目標:“1.重點字詞的讀音及釋義,掌握文中的重點詞語。2.用一個字概括課文的故事情節,厘清文章的故事情節。3.學會用比較法、排除法檢驗法分析文章。4.學會用析因解讀法,理解文章的寓意。”[3]通過這幾個主要的學習目標我們可以看出,寧老師在執教的過程中注重訓練學生語文高階思維,通過設置復雜的語文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自己的思維發展水平。并且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厘清故事情節,感受人物形象,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上,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感受這篇童話故事的魅力。
寧鴻彬老師曾經說:“這篇童話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豐富、寓意深刻,這恰恰是學生閱讀時最容易忽視的,通過這篇課文,可以訓練學生理解人物鮮明的形象,把握童話故事的情節、領會童話的深層次寓意等能力。”[4]這樣的學習目標指向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指向核心素養的提升,是一種深入課文內部的學習。老師教知識,學生學會了一則童話;老師教思維,而是學會了閱讀童話的方法。通過這樣一則童話的學習,學生遇到相似題材學生閱讀起來就會容易很多。
二、學習內容:深度研習文本,整合概括信息
學習內容的研討是學生一節課最重要的部分,要實現發展學生思維的學習目標就要給學生設置恰當的主問題。在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任務的驅動,學生很難落實“邊讀書邊思考”的要求。所以寧老師的主問題設計為給這篇童話加一個副標題“一個……的皇帝”,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必須在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問題,并且結合全文概括“皇帝”的人物特點。緊接著,寧鴻彬老師提出“用一個字概括這篇童話的故事情節”的思考題。童話故事的人物眾多,情節跌宕起伏,找到概括情節的核心詞語就是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和分析綜合能力的過程,這是一種知識的建構遷移,是語文知識的整合與概括,通過幾個問題完成對對整個課文內容的深度探討。下面我們從寧鴻彬老師的課堂實錄中感受學生對課文深度探討的過程:
師:通過這個練習,我們對課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認識,下面我們再來研究一下這個故事的情節?或者說這個故事是圍繞哪一個字展開的,給大家一分鐘準備時間。(生翻書、思考)
生(21):我認為用“蠢”字來概括,因為皇帝和那些大臣的言談舉止都特別蠢。
生(22):我認為用“騙”字概括。就是騙子的騙,因為開始是騙子騙皇帝,后來發展到皇帝、大臣、老百姓自己騙自己。
生(23):我認為用“偽”字,就是虛偽的偽。因為皇帝、大臣和老百姓不遠讓別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見。[6]
幾位學生的發言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在思考老師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只有深度思考并且對全文的情節和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整合,才能用一個字概括文章情節。這樣深度的文本研習能夠訓練學生分析、整合的能力,深刻的體會閱讀的魅力。信息的整合需要學生梳理舊知識,整合新知識,通過對知識和能力的順應、遷移,解決新的語文問題。在學生整合語言信息的過程中,學生調動多種感官,沉浸在文字中,自然而然的整合出新的文字信息。
三、學習方式:教師正確引導,學生自主建構
把規律交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比單純的授受知識更為重要,語文學習更是如此。新課程改革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方式。很多學習活動停留在表面上,課堂“熱鬧”了,但并沒有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這樣的課堂是一種表演式的淺表學習。反觀寧鴻彬老師的課堂,學生的積極性被幾個主問題調動起來以后,寧老師安排了兩次研討活動:第一次,在“用一個字概括童話的故事情節”的學習任務時,學生積極發言,給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如:蠢、騙、偽、假、裝等等,這時寧老師引導學生運用“排除法”和“檢驗法”把每個詞帶入文章中讓學生揣摩是否可以用這個字,讓學生自主的體會和思考,最后再把剩下的詞進行篩選,才得出了一個精煉的“騙”字;第二次,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寧老師教學生運用“析因閱讀法”來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正確分析課文帶來的啟迪,學生和老師一起探討,探討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建構問題的答案,了解這個新方法的來龍去脈,通過一步一步的遞推,讓學生明白“析因解讀法”的內在邏輯,讓學生真正懂得這種方法的使用過程,引導學生遷移運用。
在寧老師的課堂中,學生根據教師講授的閱讀方法,積極討論、各抒己見,課堂氣氛熱烈,并且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中感受人物特點,啟迪智慧。深度學習離不開學生的自主探究,因為自主探究的才是學生自己的東西。深度學習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總結,因為只有把方法進行正確歸納才能發生下一次的遷移。所以只有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都發揮作用,自主和引導相輔相成,學生才能進行深度學習。
四、學習結果:提高語文素養,發生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的結果是問題的解決和語文素養的提高,是通過思維的訓練達成深度的理解。一堂課的成敗不是看教師教了什么,而要看學生在這節課結束以后學到了什么,寧鴻彬老師這堂課不僅學習了兩個重要的生字詞、作者簡介,而且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來掌握文章閱讀的技巧,并且感受童話作品的啟迪性。這樣的學習過程是一氣呵成的,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豐富發展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在對話和思考中學會解決問題,形成語文的核心素養。很多教師在教授童話的過程中認為童話文字淺顯、通俗易懂,可教性不高,而寧鴻彬老師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在仔細研讀童話的過程中,訓練學生把握故事情節,感知人物形象,理解童話的寓意上,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這樣的學習結果落腳在學生的能力的生發和培養上,才是真正的深度學習。
很多人提出過“深度學習”到底“深”在哪里的疑問,我們不妨從微觀著手,寧鴻彬老師執教的《皇帝的新裝》是一節典型的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課堂。注重知識的建構而不是知識的積累,注重活動中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而不是活動的參與度,指向學習內容的深度加工而不是疏通文義,指向問題的有效解決而不是激烈的討論氛圍的營造。這樣的課堂不流于形式,不營造氛圍,用問題驅動帶領學生解決一個個的任務,發散思維,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這樣的課堂無疑是深度的。
〔本文系2020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江蘇省五位中年語文名師行動學習模型案例研究(項目編號:2020XKT21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Marton F,Saljo R.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 in learning: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igy,1976(46):4-11.
[2]安富海.促進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11):57-62.
[3]梁飛. 寧鴻彬、竇桂梅、肖培東三位語文特級教師《皇帝的新裝》課例比較研究[D].聊城大學,2018.
[4]寧鴻彬.我教《皇帝的新裝》[J].中學語文教學,1998(06):19-21.
[5]寧鴻彬.《皇帝的新裝》教學實錄(上)[J].中學語文教學,1997(05):23+25+24+26.
[作者通聯: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