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藜
(作者單位:新華社國際部)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這為我們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日,繼動畫視頻《病毒往事》風靡全球社交平臺之后,新華社國際部又推出抗疫動畫新作《疫苗大戰病毒》,以懷舊電子游戲為表現形式,以大膽的創意,輕松詼諧、通俗易懂的風格,找到與海外傳播對象的共振點,以他們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現了中國為全球抗擊疫情所做的巨大貢獻,有力批駁了西方抹黑中國、甩鍋中國的卑劣行徑,收獲大批海外網友點贊。該視頻也為創新對外話語表達、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提供了啟迪。
與慣常動畫作品不同,《疫苗大戰病毒》劍走偏鋒,主打“街霸”游戲懷舊風,設置游戲闖關情節,模擬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人類對抗病毒的艱難努力,諷刺陰謀論者和反疫苗者對全球抗疫努力的破壞。游戲第一關模擬了新冠病毒爆發初期的情景:身穿防護服的“人類隊”正與“病毒隊”的戰斗,而作為病毒的“跟班”,陰謀論者正四處散布謠言:“根本沒有疫情!這只是流感”“取下口罩吧!”。第一關結束,“病毒隊”勝出,寓意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游戲第二關,新冠疫苗投入使用,卻遭遇反疫苗聲音:“疫苗是騙人的!”“打疫苗的人死了!”盡管遭遇重重阻礙,人類最終借助疫苗擊敗了病毒。
多語種版本的《疫苗大戰病毒》在海外發布后,總瀏覽量超過300萬。新華社隨后又制作播發了中文新媒體稿件《繼〈病毒往事〉之后,這個抗疫動畫又火了》,通過二次傳播將該視頻在海外受歡迎情況介紹給國內讀者。報道在新華社微信公眾號瀏覽量迅速破十萬,客戶端總閱讀量近200萬。國內網友留言“別出心裁,有新意,喜歡!”“戰勝疫情,戰勝陰謀論,這,就是中國!”知乎平臺上還出現了針對《疫苗大戰病毒》的討論話題,有網友表示:“新華社越來越fashion了!”“跟上時代潮流,我們很喜歡。”

□ 你以為的“天堂”卻是他們的“地獄”。
《疫苗大戰病毒》是繼《病毒往事》之后的又一個抗疫動畫精品,不僅是新冠疫苗的“宣傳片”,還抨擊了美西方散布陰謀論的行徑,宣揚了中國的抗疫成就,取得突出的國際傳播效果。其成功主要取決于以下幾個因素:
懷舊游戲激發共鳴,將對外傳播“藝術化”。《疫苗大戰病毒》摸準了海外網友的喜好特征,將“動畫”“游戲”“幽默”等受眾喜聞樂見的要素完美結合,以動畫游戲為載體,摒棄嚴肅說理,專注趣味敘事,拉近與海外受眾的距離,增強了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曾經風靡全球的“街霸”游戲從一開始便喚起了很多網友兒時的回憶:“單個選手”和“多個選手”的選項設置、8比特像素化角色形象、電子風的背景音樂、粵語與英文夾雜的配音……每一個視覺化元素都讓受眾倍感親切;隨著游戲推進,妙趣橫生的細節一一呈現:場景設置為中國式的寶塔與長城,體現了中國對全球抗疫的突出貢獻;人類向病毒發出的“攻擊波”有防護口罩、濃度75%的酒精、肥皂等;長著獠牙的“大boss病毒”不斷吐出變異的小病毒;戰斗雙方的“武力值”此消彼長;疫苗作為終極武器化身“火箭”KO.大boss病毒……這些巧妙的設置讓觀眾產生了一種正在觀看網絡游戲的快感,并且想一直看下去、停不下來。有網友說,這個視頻看了很多遍,每次都能發現新的“彩蛋”,讓人意猶未盡。優兔網友Brandon Johnson甚至評價,這是“年度最佳視頻”。
《疫苗大戰病毒》講究輿論斗爭的策略和藝術,采用了西方受眾更易接受的詼諧幽默風格。視頻用一種“玩梗”的方式直戳西方陰謀論者、尤其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抗疫不力國家的痛點。例如,對白中加入了“比爾·蓋茨是邪惡的”“口罩是邪惡的”“封鎖是邪惡的”等西方陰謀論者經典論調,不少網友對此嗤之以鼻;雖然沒有出現美國的形象,但病毒的“跟班”——陰謀論者和反疫苗者,讓人自然聯想到了美國,“這只是流感,會消失的”這句特朗普的“經典名言”,令人忍俊不禁。
同時,作為幽默的表達,在對白中自創了“International Coronavirus Ballistic Medication(ICBM)”(國際新冠病毒導彈治療系統)、“PHD=Permanent Head Damge”(永久性頭部損傷)等表述,賦予常規英文縮寫全新釋義。這些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的運用,弱化了政治傳播的意圖,讓受眾在歡笑之余認清美西方的虛偽面目,起到有效引導國際輿論的作用。
《疫苗大戰病毒》瞄準海外社交媒體平臺多語種投放,實現有效精準傳播。該視頻的發布平臺是臉書、推特和優兔,均為海外社交平臺,目標人群是較為年輕的海外網友。這一人群登陸社交媒體平臺,目的多為尋找輕松、活潑、有趣的內容,而不是想接受生硬的政治傳播。這樣的游戲動畫不僅符合海外社交平臺網友的觀看需求,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們的思想。除英語外,視頻還制作了法、西、俄、阿等語種版本,在各語種的海外社交媒體平臺同步推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疫苗大戰病毒》與《病毒往事》出自同一主創團隊之手,團隊中不僅有經驗豐富的資深編輯,還有熟悉海外社交平臺“玩法”的年輕人,甚至還包括一名外國專家。在兩次創作中,新華社都給予了創作團隊自由發揮的空間,從提出創意到產品設計,從視頻制作到平臺推廣,團隊成員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為適應更高的國際傳播需求,主流媒體須“不拘一格降人才”,將更多熟悉對外話語體系、熟悉西方語境的人才納入到國際傳播隊伍中,組建國際化的團隊,運用國際化的思維,產生國際化的表達,進而實現真正有效的國際化傳播。
《疫苗大戰病毒》和《病毒往事》兩條動畫視頻在海外接連爆火,是近年來新華社不斷加強視覺類新媒體產品創新報道的成果。除動畫視頻以外,“政治漫畫”也形成了固定的發稿機制,緊跟國際時事,打造出一批兼具新聞性和視覺表現力的漫畫作品。例如,《阿富汗戰爭——又一張美國“玩膩”了的“游戲碟”》暗責美國將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視為殺人游戲,“玩膩”了就撤軍,留下一堆爛攤子,給當地人民帶來沉重災難;《你以為的“天堂”卻是他們的“地獄”》聚焦加拿大原住民兒童遺骸事件,描繪地面上兒童玩耍似“天堂”,地面下卻是埋葬著另一群孩子的“地獄”,拷問加拿大殘酷的種族行徑;《美國:自己定的“霸權規則”自己守護》諷刺了美國所說的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指的是美國一家定的規則,是“霸權規則”……這一系列動畫視頻和政治漫畫,都是以新聞事件為主線、以創新視覺體驗為載體、以辛辣犀利的幽默為抓手,貼近西方受眾的思維方式和話語表達,在對西方特別是對美輿論斗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傳播效果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