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虹,余柏林
(淮陰工學院 教務處,江蘇 淮安 223003)
自2015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以來,以慕課為代表的在線開放課程帶來高等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沖擊波[1]。我國高校積極響應號召,加快推進建設步伐。2019年,教育部實施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原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以下簡稱國精開)又稱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列入建設體系,持續推動發展。目前我國已有各類慕課4.1 萬門,是世界上建設慕課最多的國家[2]。然而,受我國高等教育地區差異影響,課程建設存在著不平衡的發展現象。
本文以江蘇省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線上課程認定情況為基礎,通過對不同類別高校認定情況的對比分析,梳理出地方本科院校在線開放課程發展現狀,并結合疫情期間在線教學實踐經驗,闡明新階段推進精品在線課程建設意義,探索提出本科院??沙掷m發展策略。
教育部分別于2017年、2018年和2020年啟動了國精開和首批國家一流本科線上課程認定工作,共評選認定了1875 門國家精品線上(含一流本科線上)課程,其中江蘇省215 門,占全國總數的11.52%。
從表1 可以看出,江蘇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全省35 所本科高校的215 門課程獲得認定。通過對入選課程的統計發現,課程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象。

表1 近三次江蘇省國家一流本科線上課程認定情況
從入選數量來看,215 門課程中約70.7%的課程由“雙一流”大學開設,綜合大學入選課程數占22.3%,本科院校入選數占7.0%。排名前十名的幾乎都是“雙一流”高校和綜合大學,僅一所本科院校躋身其中。同一類型高校的入選數量也大相徑庭,“雙一流”高校中的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入選數量遙遙領先,但同類高校中的南京中醫藥大學無一門課程入選。本科院??傮w入選數量屈指可數,僅6 僅本科院校的15 門課程入選,還有21 所本科院校無一門課程上榜。值得注意的是,金陵科技學院在同類院校中光艷奪目,有6 門課程入選,可與部分“雙一流”高校比肩,甚至超越了部分綜合性大學。
從課程發展趨勢來看,所有高校都經歷了起、漲、落的發展態勢,即從2017年的全面起步,走向2018年的高峰突兀,再跌入2020年的漸趨回落。各類型高校年度認定情況見圖1。

圖1 各類型高校年度認定情況
出現這一起、漲、落發展趨勢,源于教育部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的實施和高校自身發展規劃。建設基礎好的”雙一流”高校,將國精開廣泛應用于傳統課堂,引領在線教學從早期基于網絡教學資源的單向廣播型網絡教學形態向基于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開放互動式線上線下混合型協同教學形態發展[2]。
從建設持續性看,“雙一流”高校呈現持續推進的良性發展軌跡,幾乎所有高校在三批課程認定中至少連續兩次入選,這是持續推動建設的結果。本科院校因種種原因,推進速度始終滯后,僅3 所學校連續兩次獲得認定。在首批課程認定中僅一所本科院校嶄露頭角,部分本科院校直到2018年、2020年才初見成效。還有大部分院校歷時6年實踐也沒能獲得認定。當然,入選國精開并不是衡量建設質量的唯一指標,但至少在資源共享和示范引領方面產生了一定影響。
從課程動態跟蹤來看,認定課程在后期運行、實施效果方面存在著兩極分化。多數課程認定前,在選課人數、互動性、完成率和課程評價等方面持續向好。比如東南大學的“線性代數”,選課人數從首次開課的7836 人上升至末次開課的35343 人,課堂互動一直較活躍,答疑回復也及時。但少數課程獲得認定后,課程運行稍顯不足。比如“視覺保健康復技術”“寶石加工工藝學”這兩門課程率先獲得認定,還一度成為同類院校的標桿。然而隨著開課次數增加,選課人數由最初的萬余人直接跌至幾百人,課程內容也出現更新不及時或停滯更新的局面。這種高開低走的狀態,反映了課程持續性建設機制弱化。
綜上表明,本科院校國精開課程認定數量少,建設成效不明顯,且在課程建設持續性、運行維護、示范影響等可持續發展方面存在不足。如何保持本科院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穩步發展態勢,是一個亟待化解的困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教育部面向全國高校提供了2.4 萬余門在線開放課程,有力支撐了高校穩定大局,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目標。如果沒有數以萬計的在線開放課程支撐,將無法推動教師開赴前‘線’。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蔓延、升級,隨時都將卷土重來,阻斷課堂教學。本科院校應做好開辟課堂教學第二戰場的充足準備,平時做好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擴大課程建設覆蓋面,構建一批符合學校定位的在線課程體系,戰時才能及時奔赴戰場,要以時刻準備著的心態從容應對戰時危機。
推進課堂革命是一項政府積極引導,高校致力實踐的重大戰略任務,是高校教學理念,結構、模式、過程、方法與技術等一系列整體性范式的轉變[3]。作為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融合的在線開放課程,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界線和高校圍墻,構建了網絡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創造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學習模式,給傳統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模式、教學技術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因此,“互聯網+教育”催生的以慕課為代表的在線開放課程被認為是有生命力、有前途、有未來的、可能通過網絡改變教育的課程模式,是實現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特別是人才培養質量“變軌超車”的關鍵一招[4]。本科院校要推動在線開放課程建、用、學,推動實現課堂革命。
當下奮進新征程中需秉承“初心使命”,“初心”就是行動目標。在線開放課程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初心,即共享校際優質教學資源和突破“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推進高校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5]?;谇拔慕y計,本科院校在線課程精品數量少、成效不明顯,發展勢頭回落,這正是源于對課程初心把握不到位,在建設中迷失了方向。不應把課程建設簡單理解為一項行政任務,一個衡量內涵水平的數據支撐。基于這種淺表認知,盲目推進只會背離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初衷。
實現本科院校在線開放課程的可持續化發展,應避免三個誤區。
“項目化”。很多院校目前主要建設方式,就是通過校級課程建設項目立項推進建設。這是一種被動建設方式,依附于老師參與的積極性或項目完成進度,課題結項和撤項都將影響課程持續建設。
功利化。人人都是課程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陳寶生部長指出高校老師要回歸本分,做到“德高”“學高”“藝高”,要提升教學藝術。在線開放課程正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改造學習,改造課堂能力的重要契機,是老師育人水平提升、練就嫻熟技術的重要方式。
唯技術化。在線開放課程不是機械地將傳統課堂搬到線上,要杜絕信息技術的簡單化和形式化,要通過信息技術賦能老師角色轉變,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遞”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知識建構”。要以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為傳統教學注入新活力。
疫情之下,教師都實實在在經歷了2020年春季學期的在線教學實戰。這從根本上刷新了老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形態,消除了過去對教育技術懷疑態度和抵觸情緒,認識到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戰略意義。對于本科院校來說,要把此次在線教學的生動實踐經驗轉化為疫情結束后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吳巖司長說“我們再也不能、也不應該退回到疫情發生之前教與學狀態,要從新鮮感到新常態”。
仍有相當一部分在線教學只能稱其為“線上的傳統教學”,其內在結構和功能并未發生實質性改變,是傳統課堂教學的翻版[4]。本科院校要對照國精開建設標準,全力打造國家級一流本科線上金課。
建設具有高階思維的課程資源。課程內容注重新而精,要及時將科學研究的前沿成果、實踐發展的新經驗和社會需求的新變化融入課程內容。要對課程內容進行科學整合,圍繞核心知識,創建一個個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知識點。
建設具有創新性的教學組織。按照反向設計正向實施原則,圍繞課程目標,輔之以趣味性、系統性和差異性的教學方法。明確課前、課中、課后學習任務,形成多模式教學。
建設體現挑戰度的質量評價。線上教學不是簡單地看視頻,完成測試就可以獲得學分,那只會淪為“水課”走向沒落。要把交流研討納入課程考核指標,并在期末考試中設計一些具有解決復雜工程問題或體現綜合分析能力的試題,讓學生“跳一跳”才“夠得著”。
在線開放課程重在建設,貴在建以致用,建是用的前提,用是建的靈魂。《意見》明確指出各高校要結合本校人才培養目標和需求,通過在線學習、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等多種方式應用在線開放課程,不斷創新校內、校際課程共享與應用模式。
事實上,多數本科院院校建設初期動力十足,不惜重金建設了一大批在線開放課程,建成之后卻束之高閣,成了無人問津的“僵尸”課程。在確保課程質量的前提下,本科院校應將在線課程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大力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學生課前在線上完成預習測試、課后在線上鞏固練習和互動交流,課中在實體課堂進行翻轉討論、輔導答疑。實施混合式教學既是對課程的有效應用,又規避了實體課堂和線上教學的短板,增強了教學吸引力,激發了學習者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要把精品在線課程作為專業課程的資源補充,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要把線上教學作為變革學習方式的手段,使在線課程成為學生與老師聯系的媒介,使得師生之間互動更靈活便捷。本科院校應充分發揮在線開放課程的應用效能,突破傳統教育觀念束縛,推進課程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的變革方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科學完善的機制體制是本科院校推動在線課程建設的指揮棒,也是實現課程持續發展的保障。近兩年,本科院校建設熱度下滑,發展態勢回落說明這個指揮棒并沒有發揮有力作用。
基于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運行花費時間多、回報少、見效慢、建設積極性不高的現實,學校要構建課程建設與應用的雙向激勵機制,激發課程建設活力。加大建課端和運行端的經費投入;增加在線課程教學工作量,充分肯定老師的勞動付出;制定教學、科研成果同質等效的認定獎勵辦法;加大國家精品開放課程的獎勵金額,為入選課程教師設置職稱晉升綠色通道。建立基于大數據的教學質量監控和持續改進機制;健全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辦法,擴大學分認定范圍,突破校際壁壘,建立形成在線開放課程學分置換標準與實施方案。
推動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是教育部實施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的重要內容。本科院校要因校制宜、因課制宜,全面汲取在線教學實踐經驗啟示,回歸初心本分,不斷激活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活力,推動在線開放課程的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