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若奇 福建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
中國最具有典型意義的記譜法當屬古琴記譜法——減字譜。減字譜是以簡化的漢字來記錄琴曲每個音所在的弦數、徽位與彈奏技法,將演奏方式按照一定的規則組合成一個方塊“字”。減字譜的最大特點是不直接記錄樂音,因此彈奏者按譜彈琴時需要進行“打譜”,不同的演奏者打譜同一首樂曲式,會有不一樣的節奏和感情色彩。例如明清時期的琴曲《高山》共有四十三中不同譜本。由此,古琴譜在闡釋與演奏表達上會引發“述作”問題。古琴演奏吳文光曾指出:“古琴寶庫有一百六十多種琴譜譜集、六百多首不同名的琴曲,還有三千多首包括同名琴曲在內的曲目。從這個曲目數量來看,如果說六百首不同名琴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劃為創‘創作’,那么三千首曲目中剩下的,我覺得大部分應該歸到‘述作’的范疇里,因為同名只是版本不同而已。”①吳文光借用語言學的方法,將減字譜的傳承歸納為一個簡答的范式,即原創琴曲即為“本文”,通過減字譜記寫以后,后人按譜彈奏,受減字譜不記寫節奏與音高的影響,演奏版本將出現節奏與感情色彩演奏的不同,對原曲目進行修改,再記寫后會形成新一代“文本”,經過傳播后,可能形成在“文本”與“本文”之間的相互轉換。即出現原始本文、子代文本、子代本文與子代文本的循環之中。
據上述所言,減字譜的記譜特點在于記錄演奏手法,而不在于音高。在古琴減字譜只記錄演奏手法而不記寫音高的前提下,演奏者將目光更多的傾向于演奏表達之中,較多的是在演奏中增添個人對樂曲的理解,從而對原曲進行改動。而不是以原創的角度出發進行全新的創作。
西方通行使用的記譜法是五線譜?!拔寰€譜是以記錄音樂家確定之樂曲形式世紀音響的物理屬性為目的,由調號與音符在五線上的位置先確定其樂譜的音高,其拍號和音符長短符號及其其他符號可以控制器節奏。關于力度和速度更是有標準的術語,每個記號代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甚至是指法、踏板的用法等,有時偶會出現有特殊的規定,可以說鋼琴的記譜已經達到了盡最大可能的精確?!雹谌绻麑⒅袊涀V法的特點歸納為“音高定量,音值定性”的話,西方記譜法的可謂是詳盡周密,最大限度的將音樂旋律形態在譜面中呈現。因此,只要熟悉五線譜的記譜系統,熟悉其音樂記寫的力度、速度和表現符號,演奏者是可以依靠個人將從未演奏過的曲目基本再現其原身樣貌的。
據上述所言,五線譜的記譜特點在于直接記寫音高與節奏。在五線譜的系統中,演奏者可以直接對照五線譜,進行基本符合作曲者創作意圖的演奏。創作者也可以直接在譜面進行音樂創作。
“古琴五線記譜法”是由龔一協上海古琴音樂小組集體討論并設計的古琴記譜法方案。它以五線譜為主體,再用與其他民族樂器基本相同的簡單符號組成。但在相當一段的歷程中這一記譜法改革并未得到沿用或繼續發展。于2020年,林貞出版于人民音樂出版社的《古琴演奏基礎教程》才繼續將這一體系進行沿用與改革。論及這一記譜法,是由于這是采用了西方題型的記譜特點為主體,再根據古琴演奏特點所特別設立的記譜形式,因此對當代中國記譜法的發展具有代表性的意義。這一記譜法的特點在于其以西方的旋律記寫為主,通過科學合理的訓練,適應古琴演奏過程中的指法進行習慣。龔一曾將古琴譜式的發展概括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包括文字譜與減字譜,為“奏法譜”階段,記錄了樂音彈奏的位置與技法;第二階段包括“多行譜”③與“古琴五線記譜,具備顯示旋律走向、節奏與奏法的功能;第三階段是脫離減字譜,直視音譜彈奏,實現“方位概念”到“音高概念”的轉變。龔一從古琴的樂器屬性出發,認為古琴譜式的發展最終是為了能夠直接演奏古琴音樂而服務。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和文化活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便是音高、節奏與音色。減字譜以“依葫蘆畫瓢”的記錄方式雖能勾勒出大體的音樂框架,但始終不能直接的記錄古琴音樂的音高走向與節奏。為此,1962年上海音樂學院古琴小組集體設計的“古琴五線記譜法”,經龔一數十年的實踐應用,出版了《古琴演奏法》以正式推廣。后林貞于2020年出版了《古琴演奏基礎教程》,在沿用這一系統的基礎上,對古琴演奏指法符號上有一定補充,并新編了一系列練習曲方便初學者進入這一系統學習。其目的都是為了使大眾群體通過科學的訓練,充分熟悉古琴的彈奏音位,從而能夠直接演奏音樂旋律。他們不僅是為了古琴音樂形態的記錄方式更加完善,更在于從古琴的樂器屬性出發,結合個人古琴教學經驗,力圖建構出一套具有實踐性的古琴演奏法。
例如在“空弦同弦‘抹挑勾剔’練習”(圖1)中。已知古琴空弦固定音高由一弦至七弦分別為C、D、F、G、A、c、d(圖2),則在譜例中(圖1)則無須記錄弦數。對于特定指法組合,在重復部分也省略不記。依照琴曲在弦序進行到末尾會變化指法的規律,僅在變化搭弦位置或弦序進行末尾時予以指法符號提示。演奏者即可根據指法符號和旋律的走向提前安排中指的搭弦位置與相應指法進行彈奏。

圖1 選自龔一《古琴演奏法》

圖2 選自林貞《古琴演奏基礎教程》
古琴五線記譜法至問世以來,以其采用西方音樂系統中的五線譜為切入,曾引起當代學者的諸多討論。認為奏法至音位,所形成不僅是信息在儲存內容與解讀方式上的差異,更是思想與文化習慣上的差異;還有學者指出,五線譜代表科學精密,減字譜則給予了演奏者在節奏上的空間。這正式促成古琴形成各種流派與演奏風格的魅力所在。吃相反意見的則認為,受到記譜方式的影響,也正導致了古琴曲目少,受眾群體單一。然究竟是古時記譜的“不能”還是“不為”,已難以考證。對于當代記譜的發展趨向進行討論,才是意義與價值所在。但通過前人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記譜法的成譜方式不同,不僅關系著音樂演奏者對樂曲的闡釋與表達、影響創作的作曲方式和教習者的傳習方式,甚至影響音樂整體的傳習方式與發展限度。本文提及這一記譜法,亦是在探尋中西方記譜法所體現的文化差異中,對中國記譜法的發展進行思考。
以古琴減字譜和工尺譜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典型記譜法,都是沒有直接記寫節奏,需要在傳習過程中通過老師的“口傳心授”進行傳播。古琴減字譜甚至音高也沒有直接記寫,需要彈奏者對照所標識的彈奏方式進行按彈。以古琴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記譜法,其最大的音樂精神內核在于“框格在曲,色澤在唱”,即中國傳統音樂的音腔美所在。正是由于在古琴、二胡或其他民族樂器的演奏中,抑或是在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奏中,大量的“音腔”使用,使得在傳統記譜中,難以記寫本在音樂表現過程中就非精確的音高。由此,記譜法上就難以實現如西方如此緊密詳實的標記。這也正是傳統音樂的“韻味”所在。也正是在不斷的“本文”與“文本”的不斷交疊中,不同琴家依照心境與樂曲理解的不同,衍生出的不同譜本,再在教習中,推動了“琴派”的產生。在音高的虛實與潤色之間,開啟了對于我國古代音樂美學的思考。產生了對于音樂寫意而不寫實的審美意象。由記譜法所引發的不僅僅是在傳習過程中,更是直接影響了演奏者對于樂曲的表達形式。對于作曲者而言,會更多傾向最大限度去擴大原作中還能煥發出的音樂魅力。“只述不作”的作曲方式就應運而生。因此,在我國古代,音樂演奏者們往往只進行改變,而不進行全新的創作,是在傳習過程中衍生出了不同琴曲內容所表達的精神情感,從而促成了我國傳統音樂共通的“寫意不寫實”的音樂表達。
相較于中國傳統記譜法的模糊性,西方記譜法系統體現了鮮明的精確性與嚴密性。最大限度的將音樂面貌保存于曲目之中。因此,在這一體系的制約下,西方音樂的“二度創作”其實是十分有限的。對于不深諳音樂的局外人來說,如沒有深刻的演奏經驗,要從不同演奏者中感受到演奏版本的不同,是難以依靠耳朵來感受的。即使是具有一定演奏基礎的演奏者,也需要對照譜面進行認真聆聽,才能有一定的感受。從另一角度而言,也正是由于西方采用嚴密的記譜方式,音樂旋律可以以物質形式直接在譜面中“生成”。經過系統訓練的演奏者,有一定的視唱基礎是可以即使在無聲環境中,也能在心中對旋律形態有一定的認識。這也是促進了西方音樂中作曲的發展。西方音樂發展僅短短數百年,但卻有無比豐富的音樂財富與風格鮮明的作曲家。深究其背后成因,可以說是受到了精確記譜和以旋律為主要記寫模式的影響。以音高出發,作曲家可以直接在樂譜上進行創作,而無須進行“按彈”。作曲家可以依照個人情感,對音高進行組織,見見形成個人的作曲風格。也正是在統一且明晰的記譜方式中,西方“個人主義”風格在音樂中也能夠體現。強調“版權”意識和鮮明的個人作曲風格,牢牢地為西方作曲家們打上了個人符號。諸如貝多芬的“英雄色彩”、海頓的“詼諧”與肖邦的“浪漫”,與中國傳統音樂趨向統一的文化氛圍是迥然不同的。
在當今民樂教學活動過程中,諸如二胡、古箏和琵琶等樂器,也漸漸開始使用五線譜或簡譜進行教學。“古琴五線琴譜”的創制也是由西方旋律記寫為出發的,這一記譜方法的創制,既是為了音高記寫的需要,也是為了傳習需要。在古琴音樂教習過程中,應用減字譜進行教學,往往需要老師彈一句,學生跟一句,因此常出現忘記演奏位置而中斷演奏的情況出現。而以音高為出發,在熟悉古琴音位以后,則可以根據音高和弦數判斷出對應的演奏位置,大大緩解了“忘譜”情況的出現。但采用這一記譜法,所帶來的將不僅是識讀樂譜方式的改變,也將轉變古琴的教學模式與對音樂演奏的認識,從而對今后音樂文化認識產生影響。
總體而言,譜式在不同文化體系中,不僅影響了不同文化區域的音樂演奏、作曲和傳習方式,并在傳播過程中,影響了當代記譜法的發展。強調“個人”與“強調統一”的民族文化差異也就此產生。
注釋
① 吳文光.古琴音樂闡釋略論[J].中國音樂,2009(03):1-6.
② 汪黎明.從古琴與鋼琴記譜看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異[J].民族藝術,2011(02):123-125.
③ 多行譜:減字譜與五線譜并用、減字譜與簡譜并用或五線譜、簡譜與減字譜并用的譜式。這一譜式以減字譜指示奏法,簡譜或五線譜指示旋律與節奏。吳文光又稱為“綜合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