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穎 陳子龍武曉白 李婧
1.內蒙古醫科大學新華校區,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2.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逐漸發展,而最終形成的嚴重臨床綜合征,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功能比較差,心臟作為循環系統的核心當患者出現左心室或右心室功能障礙時,其循環功能將受到嚴重影響。心力衰竭患者除表現出一系列心臟疾病癥狀外,還會對呼吸系統,腎臟消化系統等多器官造成損害,且患者會出現比較嚴重的營養不良狀況。為了研究營養支持治療對心力衰竭惡病質患者的臨床療效,本文將采取分組實驗的方式進行分析。
1.1患者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均取自2017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惡病質患者,200例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10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 58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年齡區間67-82周歲,平均年齡(74.1±3.5)周歲。實驗組患者100例,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患者年齡區間68-84周歲,平均年齡(74.7±3.2)周歲。兩組患者均排除惡性腫瘤、全身多發性感染、嚴重肝腎功能障礙以及精神疾病,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照心力衰竭臨床治療要求給予抗心力衰竭治療,給予包括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等藥物,同時針對患者不同臨床癥狀給予相應的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飲食護理方式,實驗組患者采用營養支持措施進行護理,具體方法如下:根據不同患者的病情狀況給予靜脈營養支持或腸內營養支持,根據患者性別、體重以及生理狀態情況計算患者基礎營養物質需求量并通過相應營養支持方式進行供應,注意充分補充氨基酸并積極給予營養素,復合營養素包含纖維素、維生素等。兩組患者均在4周后進行營養狀態評價[1]。
1.3評價標準 通過分析兩組患者營養狀態來對營養支持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檢查患者體重指數、血紅蛋白濃度以及血清白蛋白濃度,營養狀況越接近于標準值,代表患者營養狀態越好。

兩組患者營養狀態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營養狀態情況
心力衰竭患者面臨較大的并發癥風險,常見并發癥包括呼吸系統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及血栓脫落導致的肺栓塞、神經體液調節障礙以及電解質紊亂等[2]。當前心力衰竭患者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占比較大,而此類患者病程時間較長,患者受心臟疾病影響長期處于營養不良狀態,這些患者表現出進食量減少、消瘦、肌肉萎縮、神經功能病變等惡病質表現,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心力衰竭惡病質患者。心力衰竭惡病質患者接受常規抗心力衰竭治療后雖然心臟病變情況有所好轉,但全身癥狀難以改善,患者體重持續下降且進食量減少消化功能變差,營養攝入嚴重不足[3]。在缺乏營養支持的基礎上,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普遍不佳,在這一情況下,臨床工作中針對心力衰竭惡病質患者,除采取常規抗心力衰竭治療外,還需要為患者進行營養支持治療,根據患者當前病情狀況及身體狀態采取靜脈營養支持或腸內營養支持的方式,來為患者積極補充基本營養物質,患者營養攝入情況得到保障后抗心力衰竭治療療效得到增強[4]。針對心力衰竭惡病質患者進行營養支持治療,主要以食物營養支持及藥物營養支持為主。當前研究顯示,心力衰竭惡病質患者在營養支持治療中要重點補充氨基酸,因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空腸吸收功能相對較差,氨基酸在腸道內的吸收水平比較低,而且患者還存在蛋白質丟失的情況因此心力衰竭惡病質患者往往存在蛋白質缺乏的情況,充分補充氨基酸能夠有效改善蛋白質缺乏的情況,另外在營養支持治療中還應妥善使用營養素來為患者補充多維營養[5]。
通過本文數據結論可知,采取營養支持治療后患者營養狀態明顯優于一般飲食護理,說明了營養支持治療對心力衰竭惡病質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