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娟 張志宏
松原吉林油田醫院,吉林 松原 138000
CT增強檢查是臨床診斷多種疾病的常規方案,檢查期間通過注入造影劑準確定位病灶,可提高診斷準確率。部分患者接受CT增強檢查期間多伴有緊張恐懼心理,檢查依從性不足,極易誘發造影劑外滲等不良事件,嚴重影響檢查效果,為此需強化CT增強檢查護理干預[1]。臨床護理路徑屬流程明晰的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利用圖表的方式制定護理計劃,并確保各項護理干預措施得到全面有效落實,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2]。臨床關于CT增強檢查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標準的相關問題缺乏系統性研究,本研究總結評估我院患者相關基線資料,研究分析臨床護理路徑標準的相關問題。
1.1一般資料 擇取樣本來源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間于我院行CT增強檢查的84例患者,依據護理方案差異均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全部患者均行CT增強檢查,生理指標穩定,且同意參與研究。總結分析兩組基線臨床資料,研究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區間跨度值為25~77歲,平均數值(51.58±2.74)歲,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區間跨度值24~75歲,平均數值(51.49±2.71)歲,基線資料差異對本研究結論無不良影響(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CT增強檢查基礎性護理,護理人員告知檢查流程及注意事項,檢查期間為患者建立靜脈血管通路,注入造影劑,配合醫師完成檢查操作。檢查后持續觀察患者30min,無異常后告知患者領取檢查報告時間。
研究組患者行臨床護理路徑標準護理,院內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組內成員包括護士長、責任護士、CT操作師、醫師等,組內成員定期接受培訓,明確責任,以提高護理質量。(1)制定臨床護理路徑措施:組內成員依據CT增強檢查特點及患者個體需求制定臨床護理路徑措施,將CT增強檢查護理劃分為預約、護理操作前、護理操作中、護理操作后等不同環節,重點規范注射造影劑相關操作,以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2)臨床護理路徑實施:①預約:安排專人負責檢查預約工作,護理人員接收門診患者或各科室護理人員預約單后需妥善完成CT增強檢查預約登記,并為患者發放臨床護理路徑表格,介紹CT增強檢查前準備工作、造影劑注射流程及不良反應,解答患者提出的檢查相關問題,以提高其依從性。②護理操作前:護理操作前,護理人員需反復熟悉護理操作環節,詢問患者是否存在造影劑過敏,并檢查血管情況,選擇直且較粗的血管完成靜脈血管通路建立操作,并妥善準確檢查所需各類物品及急救藥品等。③護理操作中:護理操作中需指導患者保持臥位,告知患者屏氣及呼吸的正確時間,妥善固定肢體穿刺部位,并告知患者注入造影劑后產生嘔吐、發熱等不良反應屬正常現象。護理人員依據相關操作規范及患者檢查的具體部位設定注入造影劑速度,注射期間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應,以確保檢查安全。④護理操作后:完成檢查護理操作后,護理人員需指導協助患者起身離床,并告知患者留觀30min期間,期間患者需增加飲食量,以加速排泄造影劑,如患者無異常,可告知其領取報告時間。護理人員完成每項臨床護理路徑操作后需在表格中標注時間并簽字,如護理操作內容發生變化,需標注原因。
1.3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及不良事件發生率。

研究組患者中41例對護理人員滿意,滿意度為97.6%,對照組患者中32例對護理人員滿意,滿意度為76.2%,研究組更具優勢(P<0.05)。對比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研究組更低(P<0.05)。

表1 對比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n/%)
CT增強檢查能夠對病變區域實施定性與定量分析,可顯著提高多種疾病診斷準確率[3]。與常規CT檢查相比,CT增強檢查期間需注入造影劑,如操作不當極易導致患者產生不適感,并可誘發造影劑滲漏,影響檢查準確性,為此需強化CT增強檢查護理干預。
總結本研究相關數據內容,研究組護理滿意度及不良事件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可認為臨床護理路徑標準應用于CT增強檢查中效果顯著。臨床護理路徑屬全新的護理干預模式,強調護理的程序化、標準化及規范性,護理人員執行各項護理操作均具有明確依據,可避免隨意性護理模式誘發的各類問題[4]。同時,臨床護理路徑將被動護理模式轉變為主動護理,護理人員嚴格依據各項護理操作的時間開展護理干預,可確保患者獲得全面細致的護理服務。CT增強檢查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標準,護理人員將護理干預措施劃分為預約、護理操作前、護理操作中、護理操作后等不同階段,可為患者提供檢查期間的無縫隙護理干預,滿足患者對護理服務的多樣化需求,并能夠規范化完成注入造影劑等操作,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依從性,繼而確保CT增強檢查順利完成[5]。
由此可知,CT增強檢查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價值突出,可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