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全剛 楊思明
重慶合川宏仁醫院,重慶 401520
泌尿系統結石是臨床常見病,常發生與輸尿管、膀胱、尿道、腎臟等多個部位,發病率最高的是輸尿管結石。患者臨床表現為血尿、疼痛等癥,部分患者還會出現損傷、感染、梗阻等[1]。常規治療泌尿系統結石的方式為腹腔鏡下腎切開取石術,該方式創傷面大、出血量多且不易愈合,結石取凈率較低,目前用微創手術取締了該手術方式,取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本文對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泌尿結石患者進行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泌尿結石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年齡34~67歲,平均(47.37±2.46)歲;男性32例,女性18例;輸尿管結石10例,腎結石29例,腎盂結石6例,腎結石并輸尿管結石5例;觀察組年齡35~66歲,平均(46.37±2.95)歲;男性30例,女性20例;輸尿管結石12例,腎結石28例,腎盂結石7例,腎結石并輸尿管結石3例;對比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腹腔鏡下腎切開取石術,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選取側臥位,于患側腋后線、腋前線、平面水平等適當位置做3個小切口,放置腹腔鏡,游離輸尿管,將結石取出,留置輸尿管支架管,清洗結石位置,縫合切口,術后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觀察組采用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對患者實施持續性硬膜外麻醉,取患者結石位,以膀胱鏡逆行插管至患側腎盂,采用俯臥位,將患側腰部墊高,并經彩超聲確定結石位置,行約2 cm切口,穿刺腎盞部位,經皮腎通道擴張取石通道粉碎結石并沖出,術后留置輸尿管支架管和腎造瘺管,縫合皮膚。術后3d復查是否有殘余結石及位置,若無殘余可在7 d內除去造瘺管,若有殘余可在7 d后實施二次手術[2]。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結石取凈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2.1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情況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皆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情況對比
2.2觀察分析兩組患者術后結石取凈率 觀察組患者術后結石取凈率為94%,遠高于對照組的7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結石取凈率對比[n(%)]
2.3觀察分析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4%,遠低于對照組3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泌尿系統結石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多認為與感染、代謝等因素相關。主要臨床表現為疼痛、血尿等癥,部分患者會出現結石梗阻造成腎積水、腎功能不全、胃腸道癥狀等。體積小的結石可在尿路中自由游動,易損傷尿路粘膜,造成腎絞痛或出血等;體積大的結石會壓迫尿路粘膜,造成組織潰瘍、上皮脫落,甚至造成癌變;輸尿管結石、腎結石常停留在泌尿系統狹窄處,易引起尿路梗阻,進而引起腎功能喪失,甚至引發尿毒癥[3];泌尿系統結石極大危害患者健康,易早發現早治療。
與腹腔鏡下腎切開取石術相比,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具有更加顯著的優勢:(1)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2)術中出血量少、結石取凈率高、術后并發癥少且恢復快,有效降低對腎臟的損傷。(3)可以一次性擊碎結石并取出。(4)適用于腎臟結石、輸尿管結石、腎盂大于2cm結石。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結石取凈率為94%,遠高于對照組的76%,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泌尿系結石患者療效顯著,能夠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術后患者快速康復,大大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治療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