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妍
吉林市北華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吉林 132000
PNET的本質是一種胺前體攝取與脫羧能力神經分泌細胞,因此其異質性較強,患者通常病灶位于腸胃與胰腺。盡管PNET的發病幾率相對較低,但是在同類疾病中卻可以位列前三,更是我國常見的疾病之一。
PNET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為外科或內科治療,即手術或藥物治療。通常在治療局限性的PNET時選擇根治性治療方式[1]。PNET的發病機制通常是由于腫瘤細胞分泌激素過多,在患病早期可以在臨床激素檢查當中被發現,不過PNET通常在早期并沒有十分顯著的臨床癥狀,相當一部分患者在確診以后已經發展到局部不可切除或遠處轉移,這種情況下患者將不再適用于根治性治療,此時最適合這部分患者的治療方式即內科藥物治療。表1所示為WHO在2019年對PNET的分類和分級標準[4]。

表1 2019年WHO對PNET的分類和分級標準
現階段在PNET當中應用的Anti-angiogenic drugs主要有酪氨酸激酶(TK)抑制劑與非TKI。生長因子的基礎上TKI受體細胞內的TK,從而細胞內的信號通路被阻斷[2]。相比之下非TKI的實質是一種單克隆抗體,與相對應的因子結合以后進而影響了生長因子和受體結合,相對應的生物學效應也會消失。具體藥物應用詳情見表2。

表2 已經臨床應用或正在研發的PNET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
3.1癥狀血清學標記物 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十分有效的分子標記物可以對最能獲益患者和療效預測進行精確篩選。在研究過程中初步發現,相關因素一般是高血壓和蛋白尿治療成分;相對應的,治療較差的主要相關因素有高循環腫瘤細胞治療水平、VEGFR3兩種錯譯突變、循環白介素6、白介素8、肝細胞生長因子[3]。
3.2影像結果 以目前的科技手段,療效評估最有效的方法時計算機評估,本次研究用CT對Sunitinib進行療效評估,同時作用于靶向病灶的體積變化和密度變化兩項參數的Choi標準相比醫學中經常使用的RECIST標準更加敏感且更加精確,在對Anti-angiogenic drugs藥物療效進行評估時可能更加適用。
運用功能性動態灌注增強顯像對病灶的相關參數進行綜合性評價,可以同時對療效的評估與Anti-angiogenic drugs藥物獲益患者的潛在工具。CT、超聲波、核磁共振各自具有不同的優勢,所以在未來應用在DCE現象方面會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使Anti-angiogenic drugs藥物的療效預測評估得到發展。
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療藥物在治療PNET時展現出突出的進展期與轉移性,未來Anti-angiogenic drugs藥物更是會成為醫學領域治療PNET的熱點研究領域。
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在治療PNET過程中體現出0.1-0.4不同等級的ORR,因此Anti-angiogenic drugs藥物可能在未來被應用到一部分PNET的新型治療方法。Anti-angiogenic drugs藥物治療PNET的作用機理與其他抗腫瘤藥物同時應用的與序貫應用療效與安全性還需要進行深入分析。現階段對于Anti-angiogenic drugs藥物的研究相對還局限于PNET的G1、G2級別,所以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于Anti-angiogenic drugs治療PNET的研究仍然是研究的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