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振華
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婦幼保健院,山東 淄博 256400
血液細胞檢驗是最常見的臨床醫學檢驗項目之一,通過對血液中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等檢驗,可作為不同受檢者的健康狀況評價的參考指標之一[1]。血液細胞檢驗是細菌感染、病毒感染診斷與鑒別、貧血等血液疾病鑒別診斷的重要依據,因而如果血液細胞檢驗結果出現差錯,則會直接影響到診斷結果,增加醫患糾紛風險[2]。為明確血液細胞檢驗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而全面加強質量控制,保證臨床檢驗結果準確性與可靠性,本文結合2019年8月-2020年12月150例需要實施血液細胞檢驗的健康體檢者,分析不同因素下對應的檢驗結果,詳細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2019年8月-2020年12月,研究對象為150例需要實施血液細胞檢驗的健康體檢者,包括男性82例、女性68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48.25±4.18)歲。所有人員知情并同意研究,相關血液細胞檢驗結果資料都有詳細記錄。
1.2方法 所有受檢者均在清晨空腹條件下實施血液檢驗,經肘靜脈采集5ml靜脈血,并從不同方面開展血液細胞檢驗,包括:(1)不同比例抗凝血劑,稀釋比例包括1:5000、1:1000,稀釋后將100份相同比例血樣混合,然后均分為150份,完成不同比例下的血樣細胞檢驗;(2)血樣保存時間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將150份血樣混合均勻,然后均勻分為三份,每份50份血樣,分別在血樣保存30min、3h、6h后完成血液標本不同指標檢驗。兩種條件下均進行WBC、RBC、PLT、HGB指標檢測。
1.3觀察指標 (1)不同稀釋比例檢驗結果;
(2)不同血樣保存時間對應檢驗結果。

2.1不同稀釋比例檢驗結果 血液細胞檢驗中,1:1000比例對應WBC、RBC、PLT、HGB指標均高于1:5000比例檢驗結果,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不同稀釋比例檢驗結果分析
2.2不同血樣保存時間對應檢驗結果 不同保存時間血樣對應檢驗結果存在差異(P<0.05),數據見表2。

表2 不同血樣保存時間對應檢驗結果
血液細胞檢測已經成為較多疾病輔助診斷的重要依據,但是實際在臨床檢驗中,較多因素可影響檢驗結果,使得檢驗結果與實際結果之間出現偏差,影響到最終的檢驗結果。加強血液細胞檢測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對提高整體臨床檢驗質量具有重要意義[3]。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當血樣稀釋比例從1:1000增加到1:5000的情況下,WBC、RBC、PLT、HGB等指標均出現明顯降低。與此同時,當血樣保存時間不同的情況下,WBC、RBC、PLT、HGB指標檢驗結果也存在差異,提示血樣稀釋比例、血樣保存時間都會影響血液細胞檢驗質量。
綜合本次研究結果,血液細胞檢驗質量控制過程中,需要加強對醫務人員檢驗操作規范性的培訓,明確不同儀器檢測原理、規范操作方法以及誤差避免方法,消除不規范操作對檢驗結果的影響。血樣采集中需要合理選擇血樣采集部位,盡可能選擇肘靜脈采血,及時抗凝、選擇合適的標本稀釋比例,明確血樣可保存的最長時間;保存時間過長的血樣需要重新采集血樣;參與血樣檢驗的相關醫務人員均應具有質控意識,知曉血樣檢驗結果的常見影響因素,謹慎操作[4]。
綜上所述,抗凝劑稀釋比例、不同血樣保存時間會影響血液細胞檢驗質量,臨床醫學檢驗中需要考慮多方面影響因素對實際檢驗結果的影響,確保檢驗結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