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新波
南方醫院太和分院,廣東 廣州 510440
近年來,在臨床上糖尿病發病率較高,是一種慢性內分泌疾病,糖尿病足(DF)是其非常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主要是因患者下肢保護功能受神經病變的影響而逐漸減退,導致大血管、微血管發生病變,阻礙了動脈灌注,引發微循環出現障礙,最終導致足部發生潰爛、壞疽等狀態。根據資料顯示,25%糖尿病患者出現DF并發癥。雖然,血管轉流術、血管介入成形術等可以使得患者肢體動脈血流得到有效改善,但是遠端循環系統改善情況并不明顯,一些患者不得不面臨截肢[1]。為提高DF臨床治療療效,更好地促進患者足部潰瘍愈合,我院大力推行脛骨橫向骨搬移微循環再生術,取得預期成效,現將相關數據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病例樣本從2019年-2020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中抽取24例,通過Excel抽樣功能將12例患者納入治療1組,剩余12例自動歸為治療2組。其中治療1組患者性別占比(男:女)7:5,患者年齡最大78歲,最小52歲,年齡中位數(63.28±2.11);治療2組者性別占比(男:女)6:6,患者年齡最大79歲,最小54歲,年齡中位數(64.54±2.18)。兩組患者資料存在同質性,P>0.05,臨床對比有價值。
1.2方法 治療1組患者行常規治療方案,核心思想以最大限度保住患肢。治療2組行脛骨橫向骨搬移微循環再生術,若患者足部存在嚴重感染,則在術前需要做好清創處理,有效控制好感染后再行下一步治療方案。①術前準備。根據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要求,確?;颊呖崭寡潜3衷?.4-7.0mmol/L范圍。同時在確?;颊邔υ煊皠┎淮嬖谶^敏的情況下,行雙下肢行動脈造影。②手術治療。指導患者呈平臥位,做好常規消毒,待麻醉成功后,確認骨搬移區,于脛骨內側開長約12cm弧形切口,而后沿脛骨內側對皮下組織進行銳性分離,并將骨膜切開,這一過程中需要確保骨膜完整。于脛骨內側開長寬約(10~12)cm、(1.8~2)cm的骨搬移骨窗,并在骨窗內部固定2枚直徑3mm用于骨搬移的骨針,2枚骨針間距5cm,再將直徑4mm的外固定針擰在骨窗遠端和近端處,外固定針與骨針應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最后標記好骨搬移方向后,逐層縫合[2]。③術后處理。術后5d左右進行x線復查,而后行骨搬移,每次搬移1mm,持續搬移21d后反向復位,并持續外固定4周,可根據患者骨塊情況延長至8周,帶完全愈合后將外固定架拆除。
1.3觀察指標 對比24例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創面愈合時間以及血糖控制時間。其中,經過治療后,患者足部潰瘍情況緩解,創面愈合,患肢功能良好,則判定為顯效;創面持續愈合,患肢功能恢復,偶然存在疼痛感,則判定為有效;若患者情況未得到有效改善,甚至伴有加重趨勢,則判定為無效。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全部數據均輸入到SPSS20.0軟件中進行處理,均數差和率表示計量、計數資料,若P<0.05則表示數據不存在同質性。
2.1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 通過表1可以看出,治療2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1.67%,治療1組為75%,P<0.05.

表1 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 [n(%)]
2.2患者臨床指標耗時對比 通過表2 可以看出,治療2組患者臨床各項耗時均短于治療1組,P<0.05。

表2 患者臨床時間對比
DF是糖尿病患者病情發展到嚴重階段所出現的并發癥之一,是因糖尿病神經性、血管性病變所引發的下肢病變的總稱。脛骨橫向骨搬移微循環再生術是基于Ilizarov張力-應力法則的一種用于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療的方法[3]。Ilizarov醫生在對犬腿牽拉研究時發現,斷骨端牽拉區域發生成骨前,微血管將會出現活躍再生情況,通過持續緩慢的牽伸能夠激發細胞增殖和合成功能,提高組織新陳代謝的活躍度??傊?,該再生術主要是通過牽伸應力促使骨骼周圍的肌肉、血管及神經再生,從而重建受損組織的微循環,最終達到治療目的?;谶@一法則,曲龍在大量實驗研究基礎上提出:通過對活性組織施以張力作用,并以每天1mm速度對脛骨和橫向股進行牽拉,能使得組織及毛細血管再。本研究中,治療2組患者應用脛骨橫向骨搬移微循環再生術治療DF,臨床治療療效及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取脛骨橫向骨搬移微循環再生術治療DF,臨床療效佳,同時還能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可在臨床大力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