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長友 高巍巍
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41
急性呼吸衰竭是ICU的常見病,亦為導致患者進入ICU內治療的一項重要原因,目前臨床主要通過氧療的方式改善患者的缺氧狀態。目前臨床常用的吸氧方式包含鼻導管吸氧和面罩吸氧等,雖然可以改善機體缺氧狀態,但是存在拘束閉塞感和進食不便等缺陷,多數患者無法耐受[1]。新型經鼻高流量吸氧治療可以長時間為患者提供穩定的氧濃度,其可以加溫加濕患者吸入的氣體,具備呼氣末正壓通氣的效應,有利于將患者對治療操作的耐受性提升,且可將其氣道分泌物清除的難度降低,減少呼吸功。本文主要分析新型經鼻高流量吸氧應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價值,其詳細研究內容闡述如下。
1.1資料 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抽選60例(2020年1月-2020年12月)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簡單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三組,新型經鼻高流量吸氧治療(HFNC)組、低流量吸氧治療(LFO)組,無創機械通氣治療(NIV)組各占20例。HFNC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例數分別為13例和7例;年齡平均值(64.94±2.27)歲;慢阻肺病程平均值(7.18±0.96)年。LFO組:男、女性患者例數分別為15例、5例;年齡平均值(64.87±2.32)歲;慢阻肺病程平均值(7.25±0.89)年。NIV組:男性患者占12例,女性患者占8例;年齡平均值(64.79±2.30)歲;慢阻肺病程平均值(7.23±0.91)年。三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資料數據相比,P>0.05。入選標準:血氣分析檢查結果提示,血氧分壓在60mmHg及以下,二氧化碳分壓在45-59mmHg的患者;合并呼吸困難癥狀且接受無創通氣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有其他上呼吸道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HFNC組即為使用經鼻高流量加溫濕化儀為患者開展加溫濕化吸氧治療,每天治療時間需>5h,初始溫度為37℃,流量控制為每分鐘30L,相對濕度為100%,氧流量為每分鐘1-3L,輸出氧濃度控制在30%左右,保證經皮血氧飽和度在90%左右。LFO組患者的初始吸氧濃度為50%,等待10分鐘以后依據其身體狀況調整給氧濃度,維持患者的血氧飽和度>95%,以濕化瓶為患者開展氣泡式濕化給氧。NIV組以無創呼吸機、口鼻面罩雙水平氣道正壓同期治療,調整初始IPAP為8-10cmH2O,PEEP2-4cmH2O,依據患者氧合改善情況與身體舒適度,將參數逐漸調整為IPAP12-20cmH2O,PEEP4-6cmH2O。
1.3觀察指標 (1)觀察并統計三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ICU住院時間。(2)記錄并分析三組患者的氣管切開或插管率、28天死亡率。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的相關觀察指標數據經過分析與匯總后應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三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分別用t和卡方檢驗。P<0.05代表組間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分析表1數據,HFNC組患者的ICU住院時間明顯短于LFO組、NIV組,其28天死亡率以及氣管切開或插管率均明顯低于LFO組、NIV組,P<0.05。

表1 對比三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ICU住院時間以及死亡率、氣管切開或插管率
NIV是臨床治療急性呼吸衰竭的常用措施,雖可以有效改善疾病癥狀,但是存在濕化能力有限和失敗率高等缺陷[2],使得其臨床應用受限。HFNC為新型氧療裝置,其可以加熱高流量混合氣體,通過充分的加濕以后為患者輸送一定濃度的氧,且可以對穩定的吸氧濃度進行保持[3]。除此之外,其可以為患者提供經過加溫、加濕的氣體,可以將患者的舒適度以及耐受度提升,將氧療所致不適癥狀減輕。HFNC可為患者提供高于自主呼吸的吸氣流速,減少空氣進入,維持吸入氧濃度的穩定性,同時氧濃度范圍在21%-100%,有利于改善機體缺血狀態。
本次研究中,HFNC組患者的ICU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28天死亡率以及氣管切開或插管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該研究結果提示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實施新型經鼻高流量吸氧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死亡風險及改善預后。究其原因,可能由于HFNC可以在維持穩定流速和流量的基礎之上,濕化及加熱空氣,促進耐受能力提升的同時,對氣道屏障重建而言有積極作用,有利于患者呼吸狀況的改善。
總之,新型經鼻高流量吸氧治療急性呼吸衰竭的療效顯著,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