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晶
威海市中醫院,山東 威海 264200
急性腦梗塞屬臨床發病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為腦組織突發性血供障礙,導致局部腦細胞缺氧及缺血性壞死及軟化。急性腦梗塞患者病情危重,致殘率及致死率較高,需及時行針對性治療干預。臨床治療急性腦梗塞的常規方案為西藥對癥治療,通過擴張血管等藥物干預改善腦組織血液灌注量,緩解臨床癥狀[1]。部分患者單純行西藥治療療效不佳,臨床癥狀未得到顯著改善。傳統中醫理論對急性腦梗塞研究內容較為深入,利用中醫藥治療該疾病是現階段研究的熱點問題[2]。本研究總結評估我院患者相關基線臨床資料,研究評估急性腦梗塞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相關問題。
1.1一般資料 研究開展年限區間設定為2019年7月-2020年10月,選定研究樣本共50例急性腦梗塞患者,以治療藥物差異為分組依據,均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兩組患者經腦部影像學檢查及臨床癥狀分析均確診為急性腦梗塞,且對研究相關內容知情同意。匯總分析兩組各項基線臨床資料,研究組男女性別比值為14:11,年齡跨度區間范圍值55-79歲,平均數(67.75±2.88)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9.69±3.57)h。對照組男女性別比值為13:12,年齡跨度區間范圍值57-76歲,平均數(67.53±2.81)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9.72±3.69)h,基線資料差異對本研究結論無不良影響(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急性腦梗塞基礎性西藥治療,治療方案包括調節血脂、擴容、妥善等。100ml生理鹽水與30mg依達拉奉注射液混合靜脈滴注,每日給藥2次。500ml生理鹽水與20ml銀杏達莫注射液混合靜脈滴注,每日給藥2次,共治療14d。
研究組患者參考對照組治療方案,加用用半夏白術天麻湯通竅活血湯治療。藥物基礎組方為膽南星15g、陳皮15g、法半夏15g、天麻20g、黨參20g、茯苓20g、炒白術20g、紅花10g、川芎10g、桃仁10g、地龍5g、水蛭5g、炙甘草5g。上述藥物組方患者每日需服用1劑,水煎濃縮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服用完成,共用藥14d。
1.3評價標準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評分、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依據NIHSS評分改善情況及病殘程度分級結果對臨床療效實施評估,痊愈標準為病殘0級,NIHSS降低超90%,有效標準為病殘1-3級,NIHSS評分降低40-90%,其他情況屬無效。

2.1對比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評分、NIHSS評分 治療前兩組Barthel評分、NIHS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更具優勢(P<0.05)。

表1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評分、NIHSS評分
2.2對比兩組臨床療效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研究組更具優勢(P<0.05)。

表2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n/%)
急性腦梗塞屬臨床常見腦血管意外,其主要致病原因與腦供血不足、血液粘稠、血栓形成等,患者腦血管閉塞狹窄,進而導致局部腦組織缺氧及缺血等。急性腦梗塞致殘率及致死率較高,需及時行針對性治療干預[3]。
總結本次本研究數據,研究組患者治療后Barthel評分、NIHS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可認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臨床效果顯著。依達拉奉及銀杏達莫注射液均為腦梗死常規治療藥物,可抑制血栓形成,保護血管內皮細胞。中醫理論認為,急性腦梗塞屬中風及卒中,致病因素與痰瘀、風熱、血虛等相關。半夏白術天麻湯通竅活血湯均屬傳統中藥組方,膽南星、陳皮及半夏可化痰燥濕,天麻、川芎、桃仁可活血化瘀,息風平肝,黨參、茯苓、白術可理氣健脾,地龍及水蛭可通絡祛風,并能夠抑制凝血酶,預防二次栓塞[4]。甘草可調和藥性,不同藥物組方聯用可達到通絡化痰,理氣健脾的治療效果,切中患者病機,配合西藥治療可顯著提升臨床療效。
由此可知,急性腦梗塞治療中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通竅活血湯聯合西藥臨床療效顯著,可在各級醫療機構中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