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娜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中蒙醫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0
目前,抗菌藥物在臨床上的使用愈發常見,其就有抗病毒、抗感染等功能。但是根據這些年的臨床調查發現,抗菌藥物缺乏規范化管理,濫用情況很嚴重,不但會對患者的臨床療效帶來不利影響,甚至會引起藥源性疾病風險增大。所以,需要加強抗菌藥物的臨床規范化管理。本文著重探討了臨床藥學服務在頭孢菌素類藥物中的應用效果,相關內容如下。
1.1常規資料 筆者分別篩選出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間接收的50例患者,前者為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是38~67歲,平均年齡(46.7±4.5)歲。后者為實驗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是37~68歲,平均年齡(45.3±0.8)歲。對比兩組的基線資料不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以下進行對比實驗。
1.2方法 對照組沒有實施臨床藥學服務,實驗組給予臨床藥學服務。相關內容包括:①加強醫生處方監管,按照《抗菌藥物在臨床應用指導標準》、《醫院處方管理條例》等臨床醫生用藥情況實施規范化監管,并設置具體、清晰、科學的獎罰機制;②為藥學服務的順利推進增設臨床用藥咨詢窗口,便于醫師進行咨詢反饋,并對處方用藥情況進行觀察與記錄,若存在不適反應,則需要第一時間聯系處方醫生;③在醫院各個科室增設臨床藥師職位,使其與臨床醫生密切配合,一起完成查房、會診等工作,并按照患者個性化情況調整用藥方案,若出現異常反應,則需要與臨床醫生共同解決與處理;④臨床醫生在藥學服務工作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全面掌握毒理學、藥理學等方面的知識,若要確保臨床藥物服務質量不斷提升,還需要鼓勵患者多學習與疾病相關的知識,對臨床藥物配伍等全面掌握[1]。
1.3指標分析 對比兩組的服藥依從性、不合理用藥情況、不良反應概率等指標。其中,用藥依從性是按照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評分,<60分——不依從、60~85分——基本依從、>85分完全依從。不合理指標一般是指:重復用藥、藥物選擇不規范、配伍錯誤、用法及劑量錯誤。不良反應一般包括:皮疹、藥疹、蕁麻疹等。

2.1對比兩組的服藥依從性 實驗組的服藥依從性(94.00%)明顯高于對照組(86.00%),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優勢(P<0.05)。如表1。

表1 對比兩組的服藥依從性(n,%)
2.2對比兩組的不良反應率 實驗組有2例出現不良反應癥狀,其占比是4.00%;對照組有7例出現不良反應癥狀,其占比是14.00%,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優勢(P<0.05)。
頭孢菌素類藥物在臨床上的應用非常廣泛,其一般是利用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形成發揮抗菌功能[2-3]。不過,當前,由于抗菌藥物的廣泛實施,濫用及亂用抗生素的現象愈發普遍,藥源性疾病不斷增加,細菌耐藥性也在逐步增強,這必然會對患者的臨床療效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會導致醫療資源的大量浪費與損耗[4-5]。所以,尋找一個相對科學、有效的應對策略,確保臨床合理用藥是一件非常關鍵且有意義的事情[6-7]。通過本文以上研究能夠發現,對患者實施臨床藥學服務,能夠確保社會安定、公眾生命安全等,引導患者了解藥物藥效、使用要點、儲存方法等,幫助患者逐步增強對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了解程度,并利用專欄宣傳、一對一介紹等方法,促使患者養成良好的用藥習慣,由此能夠減少或避免不合理用藥現象的出現[8]。在實施臨床藥學服務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強臨床藥師與臨床醫師的互動與交流,確保處方監管工作能夠高效地開展下去,真正地規范、整頓頭孢菌素類藥物的臨床使用習慣,確保臨床藥學服務質量高效地開展下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