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李斌 趙斌
濟南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3
在現階段來看,中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因此如何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并降低死亡率是主要問題。心理衰竭患者其治療重點應從對結構進行轉化開始,對短期血流力學的狀態進行改變,并激活神經內分泌系統[1]。沙庫巴曲纈沙坦的出現,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來說是一個福音。因此本文通過對沙庫巴曲纈沙坦進行臨床應用,從而對慢性心力衰竭進行效果的研究,觀察其對患者心功能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通過選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數量為60例。隨后進行患者的隨機分組,其中在一般組和觀察組中男女性患者的相關參數差異不大。一般組中老年患者年齡在59~81歲之間,患者的病程平均值在(7.42±1.58)之間,患者的男女比例為54:46。觀察組的患者年齡在60~79歲之間,患者的病程平均值在(7.68±1.24)之間,男女比例為48:52。根據我院患者的相關參數分析,二者無統計學差異。
1.2方法 對于一般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其中包括利尿劑、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和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進行應用,采用螺內酯進行治療,劑量為40mg/天。
對于觀察組患者來說在一般組患者治療基礎上進行沙庫巴曲纈沙坦的應用,劑量為50mg/天,隨后進行為期3個月的治療。
1.3相關評價標準 對患者的喘息時間、心跳速率恢復以及患者的住院時間進行相關數據的比對。
2.1對一般組和觀察組的病情相關參數進行比對 一般組的喘息時間平均值為5.64±1.47,觀察組的喘息平均時間為3.54±1.06。一般組的心跳速率恢復時間為9.24±1.41,觀察組的心跳速率恢復時間為7.63±1.10。一般組的住院平均時間為21.67±1.24天,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為17.32±1.02天。觀察組各項時間由于一般組。

表1 一般組和觀察組病情相關參數分析
2.2通過對護理前后兩組患者SF-36評分對比 其中觀察組、一般組治療前的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功能、總體健康、SAS、SDS評分均無較大差異,在治療后的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功能、總體健康分值觀察組均高于一般組,二者有統計意義(P<0.05)。

表2 治療前后整體效果比較
在目前慢性心力衰竭是醫學臨床中高發的一類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其供血異常,同該疾病會造成患者心肌功能和結構異常的情況發生[2]。臨床數據表明老年群體是心力衰竭疾病的高發人群,由此可以推斷,患者心臟泵血能力的高低水平與其患病嚴重程度存在直接關聯。眾所周知,近些年來我國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在此種背景下心力衰竭的發病率逐年升高。
沙庫巴曲纈沙坦主要由腦啡肽酶抑制劑、沙庫巴曲和血管緊張素Ⅱ以及受體阻滯劑纈沙坦組成。作為一種蛋白質,其腦啡肽酶通過進行物質的降解,其降解物質主要包括多肽類。除此之外神經降壓素、利鈉肽等也是其中的降解物質[3]。利鈉肽包含多種類型,包括心房利鈉肽、腦鈉肽等,除此之外c-型利鈉肽也屬于利鈉肽。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能夠對心肌進行重構,同時對患者的心腦腎等進行保護[4]。
沙庫巴曲纈沙坦可以降低射血分數較低的患者心力衰竭的風險,同時為相關研究發現依那普利和沙庫巴曲纈沙坦相比,接受沙庫巴曲纈沙坦治療的患者,心力衰竭住院率下降為兩成左右,心腦血管死亡風險下降為兩成左右,同時根據心肌病問卷評分下降更多,無相關安全性問題。經過臨床研究發現,一般組的喘息時間、心跳速率恢復及住院時間均低于觀察組;一般組的生活質量相關評分均低于觀察組。在治療后的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功能、總體健康分值觀察組均高于一般組,二者有統計意義(P<0.05)。綜上所述,在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應用沙庫巴曲纈沙坦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身體狀況,利于患者恢復心功能,其具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