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華
山東省東營市東城醫院(東營市東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山東 東營 257091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主要發生在老年人身上,而且女性比男性多,患者通常會表現出情緒激動、煩躁或疼痛。在臨床實踐中,治療方案以西醫為主,但其臨床療效不顯著[1]。根據相關研究,中醫針灸療法在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為此,我院對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進行中醫針灸治療,以此來確定最佳的治療方法。可供醫護人員以及患者參考,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電腦分組法將其分為參照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男性14例,女性為26例,平均年齡為(58.2±2.4)歲。觀察組患者男性1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為(58.6±1.4)歲,注:本次研究排除患有嚴重心、肺、腎疾病患者,且所有患者在本院檢查均確診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已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且本次實驗已經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認可。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組間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口服卡馬西平治療,劑量為200 mg/次,3次/d. 3周一個療程,具體劑量還需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進行調整。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針灸治療[2],主穴位取風池、下關、地倉、頰車、合谷。針灸治療時,選擇人中、印堂、神庭、天柱、合谷、完骨、外關和風池,并配合太陽、四白、上關、地倉、 大迎和下關等穴位施針,選擇2.0寸的28號毫針,留針半小時,間隔行針2次,每天施針1次,1個月為1個療程[3]。
1.3觀察指標 根據采用不同治療方式的兩組患者進行臨床療效情況比較分析,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評定標準[4];觀察比較兩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包括頭痛頭暈、胃腸道反應、乏力和皮疹等四個方面來考量[5]。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2.0進行統計學處理。本文研究統計兩組患者的發癥發生率與護理前后的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臨床療效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有效人數為15例(38%),顯效人數為22例(55%),無效人數為3例(7%),總有效率為93%;采用甲氨蝶呤治療的對照組的有效人數為10例(25%),顯效人數為20例(50%),無效人數為10例(25%),總有效率為75%;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兩組之間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臨床療效情況比較 [n(%)]
2.2兩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無的有14例(35%),1~3個的有20例(50%),3個以上的有6例(15%),總發生率為65%,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無的有6例(15%),1~3個的有15例(38%),3個以上的有19例(47%),總發生率為8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兩組之間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所示:

表2 兩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主要表現為間接性疼痛,一旦患者疼痛發作,將會十分痛苦。根據我國傳統中醫理論,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成因由內因與外因相結合,外因是因為外邪侵體,經絡被阻斷,內因由情緒效應引起,從而引發痙攣性疼痛。因此,中醫針灸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可以改善生活質量,安全性高。根據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兩組之間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兩組之間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用中醫針灸治療的效果可知,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采用中醫針灸進行治療可以提高其治療效果以及減少不良反應,具有很高的醫學價值,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