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
富拉爾基區中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41
腦卒中是指病患具有心腦血管高危因素并造成腦部冠狀動脈血管堵塞或狹窄后并引發血液供應不足引發腦部組織缺血缺氧后導致其壞死的病癥,病患患病后可在短時間內對神經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造成較大影響。病患患病后若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有效搶救則會威脅病患的生命安全。影響病患身心健康,留下后遺癥[1-2]。臨床對腦卒中病患治療后、采用延續性護理能夠有效改善病患預后身心恢復效果[3]。本次選取我院病患進行研究,詳情如下。
1.1一般資料 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經過CT等儀器診斷為腦卒中的病患中選取60例,按護理方式分為2組(n=30)。實驗組年齡51-79歲,平均(68.64±2.94)歲,男14例,女16例;對照組年齡42-78歲,平均(69.86±3.07)歲,男18例,女12例。資料滿足P>0.05條件。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基礎護理干預。實驗組加用延續性護理。具體如下:(1)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針對病患出現的負性情緒運用專業的心理疏導,通過后期康復護理能夠改善后遺癥狀況,鼓勵病患多運動,多與其他病患進行交流,參與各類社交活動有助于改善心情,幫助病患改善言語溝通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健康教育:醫護人員在病人中開展健康講座、并發放健康手冊等,醫護人員對病人進行教育,使病人能夠了解該疾病發病機制、危險因素及治療方式等,提高病人對于疾病的認知度,減少恐懼心理,能夠更好的配合治療;(2)定期上門對病患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進行詢問,對病患存在的不利于疾病恢復的生活點進行指導;(3)指導病患進行康復動作訓練,包括平衡訓練、移動訓練、站立及行走等,病患初期可在家屬陪同下進行,后期可根據病患恢復狀況自行進行;體位護理,對患者進行體位指導,使之前伸髖關節,伸直肘部,微屈膝關節,保證健側軀體的活動自由。(4)指導病患在家人幫助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項能力,包括穿衣、如廁等。
1.3療效觀察和評價 護理前后分別采用SF-36量表評價生活質量,采用ADL量表評價生活能力,采用NIHSS量表評價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護理前讓兩組腦卒中病患填寫的SF-36生活質量、ADL生活能力量表與NIHSS神經缺損程度問卷回收結果統計分析發現兩組病患生活質量、生活能力與神經受損程度等指標評分無差異(P>0.05),護理后,加用延續性護理的實驗組各項指標改善幅度均超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恢復效果比較分)
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導致以老年人群為心腦血管疾病成為嚴重威脅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類型。老年群體也是腦卒中高發群體,且患病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預后恢復效果較差的老年病患往往會留下各種后遺癥,如神經功能缺損引發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言語表達障礙及心理障礙等,會對病患日常社交活動及生活能力造成較大影響[4-5]。通過后期康復護理對于緩解病患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有一定幫助,但需要長期行延續性有效護理才能切實改善病患生活品質。因而,臨床較為重視對身體機能下降的腦卒中病患的延續性后期康復護理工作,根據病患實際病情恢復情況與個人狀況為病患提供長期康復護理服務以期待病患腦損傷程度有所恢復,使得病患因后遺癥造成的各種身體機能障礙得到緩慢恢復,確保病患生活品質穩定提升。通過科學的后期康復護理服務讓病患感受到人文關懷并意識到配合護理工作進行對于改善自身疾病狀態有幫助,增強病患治療信心。為了驗證其臨床價值,本次選取我院患者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為腦卒中病患提供延續性護理能夠切實改善病患神經功能提升并對病患生活能力與生活質量改善有幫助。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能夠顯著提高護理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