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苗
湖北省宜昌市第五人民醫院,湖北 宜昌 443000
腦卒中是一種突發性疾病,且進展迅速,作為一種腦出血或腦缺血性疾病,患者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導致血液無法流入大腦引起腦組織損傷之后,會導致患者出現各種類型的障礙,例如肢體運動受限、失語、感覺障礙、短暫失明等。其中患者因顱內血管神經反射性活動性退化引起吞咽困難的可能性比較高,且患者出現吞咽障礙后會直接影響到個人營養水平,嚴重干擾正常生活與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因此,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作用顯著,能夠配合治療方法改善患者的預后恢復。本次研究也是以此為基礎而展開,現將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和護理的70例腦卒中伴發吞咽障礙患者,將其按照數字隨機法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觀察組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44-77歲,平均年齡(60.8±0.3)歲;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41-74歲,平均年齡(60.6±0.5)歲。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國腦血管回憶當中制定的有關腦卒中的臨床診斷標準,且經過CT檢查后全部確診。
排除標準:患者伴有其它臟器功能損傷;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
研究得到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執行,患者家屬均知曉相關研究內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入選對象在性別、年齡、病理特征等一般數據的對比方面無統計學意義,數據具備可比性差異不顯著(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包括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監測與家屬健康教育指導,并且對患者的恢復情況做好記錄,一旦出現異常需及時聯系醫生進行處理。
1.2.2觀察組 觀察組采取早期康復護理措施,護理工作圍繞促進患者恢復展開。
(1)心理康復。此類患者在出現吞咽障礙之后正常的進食存在困難,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下降明顯,且部分患者需要留置胃管鼻飼飲食,所以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非常高,甚至因此而排斥正常飲食。護理人員需要在護理過程中耐心地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讓他們了解到吞咽困難產生的原因,在提升其治療依從性的同時改善其心理狀態[1]。
(2)基礎功能康復。通過早期康復訓練的方式讓患者恢復吞咽功能。可以每日讓患者利用棉簽對舌頭、軟腭等部位進行刺激,然后做吞咽動作,每日2次,每次約為30min。在發音運動訓練方面,可以先讓患者一個字一個字地進行發音,然后再逐漸地進行短語、片段的發音練習。此外每日讓患者進行吸氣訓練、舌部肌肉訓練等。
1.3觀察指標 以洼田飲水試驗結果作為患者恢復的判定依據。讓患者坐下,給予30ml溫開水,在飲用后了解患者飲水小號的時間與嗆咳現象,劃分為五個等級:
I級:無嗆咳,可以一次性飲水;II級:無嗆咳但需要兩次以上的飲水時間;III級:有嗆咳現象但可以一次性飲水完畢;IV級:需要兩次以上的飲水時間,有嗆咳;V級:無法飲完水且出現明顯嗆咳。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數據全部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當P<0.05時表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飲水試驗的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數據結果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下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洼田氏飲水結果數據對比
吞咽困難主要是因為多種原因造成的吞咽神經損傷,且急性腦卒中伴有吞咽障礙患者的舌部、咽喉部位的肌肉強度顯著下降,無法完全咀嚼食物,在食物、水進入延后時也會因為軟腭麻痹等情況引發強烈嗆咳,產生吸入性肺炎的可能性明顯提升[2]。而對患者采取的早期康復護理模式通過多方面的康復訓練,讓患者在康復過程當中向腦細胞輸入刺激信號,運動神經突觸延長,和周圍的神經突形成傳導通路,腦細胞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3]。本次研究所采取的早期康復護理也從心理和功能訓練兩個方面展開,包括吞咽訓練、舌肌訓練、咀嚼訓練和發音訓練等,輔以呼吸道康復護理措施,因此在洼田氏飲水試驗結果上觀察組也要明顯優于對照組,證實了早期康復護理作用的作用。另外,在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恢復之后,其情緒和心理狀態必然也可以得到恢復。需要注意的是康復訓練過程當中需要加強對于患者的監護,尤其是患者在留置胃管鼻飼的前提下,需及時判斷胃管拔除的最佳時間,讓患者吞咽功能得到快速康復。對于有既往病史的患者,還應加強口腔和呼吸道護理,重點加強對于氣管、呼吸道功能的保護[4]。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可以幫助腦卒中患者合理地恢復吞咽功能減少因吞咽障礙引起的其它問題,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