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燦琴
蒼梧縣人民醫院,廣西 梧州 543100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的發生率已經呈現出逐漸遞增的趨勢[1]。糖尿病的危害非常大,而且糖尿病的發病原因比較復雜,病程時間很長,嚴重時會導致多種并發癥的產生,使患者的多個臟器系統造成損害,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2]。研究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5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循證護理效果,觀察循證護理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從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550例,患者和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參與研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采取循證護理措施,對比兩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其中觀察組275例,男180例,女95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46.82±9.34)歲。對照組275例,男170例,女105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49.57±8.6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臨床表現,一般基線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采取循證護理措施,具體措施為:
(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護理小組人員詢問患者的基本情況,比如:病史、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等,通過與患者之間建立良好的交流,收集糖尿病患者存在著哪些問題,并從問題中找到原因,以便做好相應對策之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治療后的恢復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2)病情觀察。護理小組成員要時刻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并將各項指標進行詳細記錄,協助患者做好血糖監測事宜。(3)向患者講解糖尿病發病的原理以及危害,對影響病情的因素和預防疾病發生的相關知識向患者及家屬進行普及宣傳,讓患者及家屬認識到糖尿病的危害,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該疾病的防范意識,讓患者家屬起到監督的作用,提高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和治療依從性,使患者可以積極的參與并配合對疾病的控制。(4)飲食指導。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干預,科學合理的指導患者飲食情況,要粗細結合,一日三餐要合理的攝取熱量和糖分,避免患者食用含有高脂肪的食物,比如,動物的內臟。要控制患者膽固醇的攝取,多食用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清淡飲食,結合患者的血糖變化情況進行營養調配,要遵循少食多餐的飲食習慣,確保營養均衡。(5)用藥指導。護理人員要正確的指導糖尿病患者進行合理規范的用藥。對于口服的降糖藥,患者要按照合理的用量和服用方法,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并且要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對藥物的用量進行調整;對于胰島素注射治療時,護理人員要為患者及家屬講解注射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叮囑患者在用餐前半小時進行注射,并且要按照注射的部位的順序進行科學的注射。
1.3觀察指標 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后對患者血糖指標的評分進行統計和歸納。

2.1對比兩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和飯后2小時血糖指標情況通過兩組之間的觀察數據顯示,護理前,對照組患者和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和飯后2小時血糖指標相當,兩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和飯后2小時血糖指標有明顯的下降,兩組之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糖指標情況
循證護理是建立在醫學基礎上科學的護理模式,對于糖尿病患者有著積極的護理作用,通過建立循證護理小組,讓護理人員找到患者的存在的問題,做好有針對性的護理工作[3]。所以,對糖尿病患者采取循證護理模式來降低患者的血糖指標,使患者的血糖指標可以快速的恢復正常水平,幫助患者緩解精神壓力和不良情緒,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4]。研究發現,觀察組在實施循證護理措施以后,空腹血糖和飯后2小時的血糖指標都顯著下降,足以說明循證護理安全有效。姚冰,于聯芳的研究結果與本文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循證護理能夠明顯的降低患者的血糖指標,使血糖恢復正常水平。護理人員通過采用循證護理讓患者可以正確的了解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并且熟悉掌握預防的措施,給予患者正確的飲食指導,以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合理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護理人員正確指導患者用藥,患者能夠熟練掌握胰島素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以便患者能夠快速的恢復健康[5]。循證護理使護理質量提高,不僅讓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還提高了患者的的保健意識,能夠使護理滿意度得到進一步提升,縮短了住院時間,減少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模式可以降低患者的血糖指標,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更適合在臨床工作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