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麗 胡鳳霞 王玉潔 張亞楠
山東省腫瘤醫院,山東 濟南 250117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不得改變,腹部惡性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著人們生命健康。臨床治療腹部腫瘤患者仍以手術為主,但部分患者不具備手術指征,仍以放化療治療為主,可有效控制癌灶進展,延長患者生存期。但治療期間,患者過于擔心療效、恐懼死亡,心理應激反應較重,可增加焦慮、恐懼、緊張感,影響預后[1]。因此腹部惡性腫瘤患者診治過程中,需輔以科學護理干預,以消除患者負性心理情緒,緩解應激反應。本文以68例腹部惡性腫瘤患者為例,探究護理干預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1資料 時間2019年8月-2020年8月,樣本為68例腹部惡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組。觀察組,19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36-74歲,均值(45.74±4.72)歲;對照組,18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37-75歲,均值(45.81±4.75)歲。68例惡性腫瘤患者中,31例胃癌、15例腸癌、17例肝癌、5例膽癌。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惡性腫瘤患者知情。對比68例患者資料,P>0.05。
1.2護理方法 A組行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對入院患者創建檔案,檔案內容包括姓名、性別、聯系方式、腫瘤類型、病情進展、治療方案、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等,對上述內容做好記錄,并制定長期護理干預計劃,以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對惡性腫瘤患者開展支持治療,多以鼓勵、支持或建議性治療語言,引導患者傾訴內心真實想法,對于心理情緒波動較大者,由專業心理醫生溝通,利用通俗語言幫助患者消除焦慮、抑郁情緒,提升患者治護依從性;對惡性腫瘤患者開展針對性心理干預,在開展護理操作或進行查房時,多與患者溝通,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提升患者安全感,與患者交流過程中,多為患列舉成功案例,為患者介紹主治醫師技術水平,增強患者治療信心,以舒緩患者緊張、焦慮情緒,同時囑咐患者家屬,多給予情感支持,幫助患者保持積極心態[2];對惡性腫瘤患者開展認知干預,開展針對性健康教育,包括惡性腫瘤基本知識,治療方案及治療過程中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等,提升患者及家屬對惡性腫瘤認知,避免盲目配合;對惡性腫瘤患者開展行為干預,指導患者自我放松及控制行為方法,教會患者呼吸技巧,以緩解焦慮情緒,同時鼓勵患者多運動,提升適應社會能力;為惡性腫瘤患者打造干凈、舒適修養環境,調節病室溫濕度,定期開窗通風,此外,由于部分重癥惡性腫瘤患者病情較重,機體免疫力較差,若病室環境差,可增加細菌感染風險,進而加重病情;除上述護理干預外,護理人員還需囑咐患者家屬參與護理,給予患者更多關心、鼓勵,同時尊重、理解患者內心想法,充分提供家庭情感支持,幫助患者重建生活信心。
B組行常規護理干預,即遵循醫囑開展健康教育及常規護理操作。

本文納入腹部癌癥患者開展不同護理干預,A組SAS、SDS、HAMA、HAMD評分均優于B組,P<0.05。如表1。

表1 腹部癌癥患者心理狀態評分分析表(分,
腹部惡性腫瘤類疾病,大多起病危急、病情復雜、進展迅速,且隨著病情進展,可并發多種嚴重并發癥,導致患者各項身體機能衰退,甚至危及生命,加上惡性腫瘤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心理應激反應,可進一步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增加診治難度。此外,對于部分不具備手術指征患者,臨床仍以放化療治療為主,部分患者由于擔心療效,心理、生理應激反應較重,可影響內分泌、神經或循環系統正常工作,進而影響預后。結合相關研究分析,若患者存在嚴重焦慮、緊張情緒,可引發肌肉緊張,增加放化療難度,不利于放化療順利進程。隨著我國護理措施不斷革新,臨床護理干預已由傳統機械化疾病護理過渡為以患者為中心的心理、生理、社會多方面護理模式。本文A組腹部惡性腫瘤患者護理干預中,為患者創建個人檔案,可有效掌握患者性格特征及病情進展;開展支持治療,可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開展心理干預,可幫助患者舒緩內心焦慮情況;開展認知干預,可提升患者及家屬對惡性腫瘤認知程度,有利于防治各種并發癥及不良反應;開展行為干預,可督促患者控制自身行為,進而改善預后;開展環境干預,可提升患者舒適感,降低并發癥風險[3]。結合本次研究,A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顯著優于B組,提示在腹部惡性腫瘤患者中開展護理干預,可幫助患者舒緩心理壓力,保持積極心態,降低應激反應。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在腹部惡性腫瘤患者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可幫助患者舒緩心理應激反應,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