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樂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老年人因身體各項機能性的下降,會罹患各種慢性疾病,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慢性疾病患病率為169.9‰,其中老年人就占據了54.3‰[1]。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場所就是社區,如何借助社區這一場地開展好對老年人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是社區醫務人員尤為關注的問題。本文選取筆者所在社區1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12個月的健康調查,探討社區老年慢性病防治中健康管理的應用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社區1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12個月的健康調查,比較健康管理干預前后的效果。其中男性81例,女性79例,年齡最小64歲,最大82歲,平均(71.24±2.12)歲。所研究對象均診斷為2型糖尿病或者原發性高血壓。
1.2方法 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免費的健康體檢,調查所有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評估其健康風險因素,構建健康檔案。健康檔案構建后,落實對所有研究對象的健康管理干預措施,(1)加強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人員可根據老年慢性病患者時間充裕、喜歡集體活動的特點,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加強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涉及慢性病預防、慢性病防治、科學健身運動、合理飲食以及自我健康管理等內容。確保依靠完善的健康教育內容,加深老年慢性病患者對慢性病的系統化認識[2]。(2)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指導。個性化健康管理指導開展的前提要建立在所有研究對象健康體驗結果、基線調查資料、自我管理意識及水平等基礎之上,結合被監測研究對象實際情況或者出現的新的慢性疾病危險因素,對每位老年慢性病患者進行個性化健康管理干預,個性化健康管理的途徑可以是面對面健康指導,也可以是電話健康指導。(3)引導老年慢性病患者樹立自我健康管理意識。本次調查研究中需要根據老年慢性病患者自身需求,落實好對他們的健康管理。對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風險狀況動態化監測,以便提高健康管理的干預效果。引導老年慢性病患者樹立自我健康管理意識,鼓勵老年慢性病患者通過合理運動與健康飲食有效規避風險因素,提高慢性疾病干預效果,積極倡導老年慢性病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規避老年慢性疾病向不好的方向發展[3]。
1.3觀察指標 比較健康管理干預前后老年慢性病患者慢性病行為改變情況以及慢性病臨床相關指標。

2.1健康管理干預前后老年慢性病患者慢性病行為改變情況 本次研究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健康管理干預后,其慢性病危險行為有了明顯改善。(1)飲食方面:干預后的老年慢性病患者飲食結構更加健康合理,對比干預前后老年慢性病患者飲食結構,發現低鹽飲食得到了明顯改善(P<0.05);(2)運動方面:干預前有體育鍛煉的老年慢性患者僅占28.1%,干預后老年慢性病患者體育鍛煉意識明顯增強,上升到了78.8%,(P<0.05);(3)吸煙行為:健康管理干預前后老年慢性病患者吸煙人數明顯下降,(P<0.05);(4)遵醫囑服藥方面:干預后老年慢性病患者遵醫囑服藥行為得到了明顯改善,(P<0.05);(5)心理方面:干預后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平衡率明顯上升,(P<0.05)。
2.2健康管理干預前后老年慢性病患者慢性病臨床相關指標 健康管理干預后老年慢性病患者血壓、血糖、血脂指標明顯優于干預前,且對慢性病知識的知曉率和非藥物治療知曉率也明顯高于干預前,(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健康管理干預前后老年慢性病患者慢性病臨床相關指標(n,%)
健康管理在醫學上重點在于對慢性疾病的干預,健康管理是以生物學、社會醫學以及心理學等為基礎,為患者提供連續性的健康指導服務模式。高血壓和糖尿病是困擾我國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社區作為老年人活動的主要場所,需要醫務人員有效利用好社區這一平臺加強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
本次研究中發現對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干預前后,他們飲食結構、運動、吸煙飲酒、心理方面、遵醫囑行為等發生了明顯改善,相比干預前,健康管理干預后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慢性病行為得到了顯著改善,(P<0.05)有統計學意義。此外,干預后老年慢性病患者血壓、血糖、血脂等臨床相關指標也得到了顯著改善;對非藥物治療慢性病和慢性病知識的知曉程度均優于干預前,(P<0.05)。
綜上所述,社區老年慢性病防治中對患者進行健康管理可明顯提升老年患者生活水平,在社區老年慢性病防治中可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