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文萍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廣西 桂林 541002
慢性心力衰竭,是內科臨床中比較常見的心臟疾病之一,多高發于冠心病、高血壓以及中老年群體當中,臨床典型癥狀主要有乏力、呼吸困難、體液潴留等,嚴重威脅和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日常生活。目前,臨床上對它的治療主要是采用藥物治療,但由于該病的影響因素較多、病程時間較長,因而需要在治療期間加強運動康復護理干預,以期更好的提高和改善患者心功能,保證臨床治療效果[1-2]。本文旨在觀察研究運動康復護理在慢性心力衰竭當中的臨床應用情況和效果,隨機擇取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結果匯報如下。
1.1納排標準
1.1.1納入標準 ①患者經臨床診斷均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②患者均行常規藥物治療;③患者意識清醒,護患交流溝通良好;④患者均無肢體殘疾等運動功能缺陷;⑤對本次研究均完全知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排除標準 ①患者存在其他心臟疾病;②患者存在意識障礙、精神類疾病或無法正常溝通交流;③患者存在偏癱等嚴重的運動功能障礙;⑤患者不配合護理。
1.2一般資料 隨機擇選150例2017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心內科進行治療的患者,且均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年齡均在43~78歲范圍內,平均是(59.5±4.8)歲;85例為男性,60例為女性。抽簽法分組:常規組患者75例,康復組患者75例。兩組在基本病歷資料上的對比差異不大(P>0.05),無統計學意義。
1.3方法 兩組均予以慢性心衰常規藥物治療。
1.3.1常規組 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包括心電監護、臨床體征監測、藥物指導、飲食護理、健康宣教以及心理干預等。
1.3.2康復組 患者在常規護理(同上)的同時予以運動康復護理,主要為:①方案制定。醫院應組織專業護士組成運動康復小組,根據患者病情狀況、身體恢復狀態以及活動習慣,制定針對性、系統化的運動康復護理方案。②方案實施。待患者病情穩定后,應遵循從輕到強、循序漸進的原則實施運動康復護理方案,其運動順序一般為被動關節活動-床上主動活動-坐起-床下站立-室內步行-戶外活動。在運動康復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患者心率、血壓等體征指標以及癥狀表現,控制好運動量及運動時間,切忌大幅度、過量、激烈運動。
1.4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21.0軟件對兩組的治療結果進行數據統計處理,T檢驗示計量資料,通過均數差表述;X2檢驗示計數資料,通過百分比表述。P<0.05為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心功能指標 如表1顯示,統計常規組和康復組患者護理后的LVEF、LVEDD、LVESD、血漿BNP指標水平,對比差異顯著,P<0.05。

表1 兩組護理后的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分]
2.2護理效果 如表2顯示,常規組和康復組患者在臨床護理總有效率上的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兩組的臨床護理效果比較[n,%]
慢性心力衰竭是比較常見的一類內科心臟疾病,它也是造成中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慢性病癥之一。藥物治療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臨床治療方法,但由于其病癥的治療時間較長、受影響因素較多,導致單純的藥物治療無法達到理想的療效目的[3],因而需要強化康復護理工作來輔助和確保臨床治療的效果。
運動康復護理是近些年護理醫學領域新興起的一種現代臨床護理干預模式,它通過指導患者進行對癥、適量的康復運動,提高患者的運動耐量,改善其機體血液循環,已達到臨床輔助治療護理的效果。將運動康復護理應用到慢性心力衰竭中,能夠有效增加患者的心輸出量,刺激心肌功能、運動功能的改善和恢復,防止心臟擴張,從而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的臨床癥狀,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減少死亡率,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4-5]。
本次研究顯示,隨機選取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采用運動康復護理的患者,其治療后的LVEF指標以及護理總有效率(96.00%)均高于常規組(81.33%),LVEDD、LVESD以及血漿BNP指標均低于常規護理患者, P<0.05,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
由此可見,將運動康復護理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臨床治療當中,能夠更好的改善和促進患者心功能的恢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