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亮 畢妍娜
威海市中心醫院,山東 威海 264400
脊椎骨折是骨科常見病,主要由暴力導致,病情較為嚴重,應盡早治療,促進患者康復[1-2]。臨床治療脊椎骨折常用手術治療,準確對患者骨折處進行減壓及復位,將損傷降到最低,其中內固定術是主要治療手段。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后路手術內固定融合術對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經功能及Cobb角的影響。具示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5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脊柱骨折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28例。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男12例,女16例;年齡22-65(46.23±10.48)歲;車禍5例、暴力致傷4例、摔傷9例、重物壓傷10例。觀察組男11例,女17例;年齡23-66(45.46±10.74)歲;車禍11例、重物壓傷6例、摔傷6例、暴力致傷5例。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行前路內固定融合術,全麻取仰臥位,切口左側入路,損傷脊椎暴露并清除多余椎間盤組織,減壓后復位骨折部位,將植骨融合,清創引流后縫合切口,術后使用抗生素。觀察組行后路內固定融合術,全麻取俯臥位,切口位于損傷處中心,充分暴露損傷脊椎并清除多余椎間盤組織,減壓后復位骨折部位,將植骨融合,清創引流后縫合切口,術后使用抗生素。術后均臥床靜養3個月,并根據恢復情況制定相應的肌肉功能鍛煉,定期行X線檢查脊椎恢復情況。
1.3評價指標 (1)術后3個月,采用美國脊髓損傷協會(ASIA)指定的脊髓損傷標準分級:A級無任何運動或感覺功能;B級有感覺運動,但無運動功能;C級保留運動但沒有任何用的功能;D級保留有用的運動功能;E級運動及感覺功能恢復,仍有異常反射。(2)術后,采用Ferguson法測量患者Cobb角改善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8.0軟件,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脊髓神經功能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脊髓神經功能較好(P<0.05)。見表1。

表1 兩組脊髓神經功能對比n(%)
2.2Cobb角術前兩組Cobb角對比 差異無意義(P>0.05);術后,兩組Cobb角均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Cobb角對比
人體脊椎是由韌帶、椎間盤及椎骨組成,是制成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保持機體平衡、承載重量、減壓等[3]。脊椎骨折的主要因素為暴力所致,臨床主要癥狀有功能障礙、局限性腫脹、壓痛,因脊髓位于脊椎管內,在脊椎受到損傷后,脊髓也受到損傷,易造成癱瘓,在臨床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尤為重要[4]。前路內固定融合術為治療脊椎損傷的傳統治療方式,療效確切,但同時具有耗時較長且手術內容較為復雜的缺點。本研究表明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術內固定融合術可有效改善患者脊髓神經功能及Cobb角度。臨床治療脊椎骨折常用方法是手術治療,準確對患者骨折處進行減壓及復位,將椎管內脊髓損傷降到最低,改善患者相關功能障礙,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后路內固定融合術具有創傷面積小、操作簡單的特點,可減少術中固定節點數量,保護患者脊椎功能;其進入椎體內主要是采用椎弓根螺釘經脊椎進入,將患者脊椎三柱貫穿,并使脊椎三柱的復合結構穩定,多平面得到穩定。同時后路固定還可矯正后凸畸形,恢復椎體高度,改善Cobb角,提供椎管重建空間。尤為對伴有精神損傷及不穩定脊椎患者適用,在內固定時進行植骨融合,可提升療效,促進患者康復,利于患者預后。基于多種優勢,利于降低住院費用、減少患者住院時間、利于臨床推廣。綜上所述,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術內固定融合術可有效改善患者脊髓神經功能及Cobb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