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路 張文英
1.膠州市人民醫院,山東 膠州 266300;2.平度市人民醫院,山東 平度 266700
子宮內膜息肉為婦科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為月經量大且經間期有出血現象,很容易導致不孕,使女性生活質量受到影響,心理負擔加重[1]。在長期臨床治療中,刮宮手術是此類患者常見的治療方式,然而手術的創傷較大用時較長,治療效果有限,患者的接受度也不高。目前階段,伴隨微創技術水平的提升,宮腔鏡技術對常規刮宮術有效取代,其手術損傷不大且效果理想。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并分析宮腔鏡手術應用于子宮內膜息肉治療中的價值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1基礎資料 本課題隨機選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于本院就診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82例進行統計學比對,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劃分兩組,對照組41例,中位年齡(36.24±3.27)歲,實驗組41例,中位年齡(36.21±3.34)歲,比對兩組入組時上述基線資料提示P>0.05,視為可比。
1.2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刮宮術,術前經超聲檢查明確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針對局部皮膚實施消毒處理,使用刮匙將子宮內膜息肉徹底清除。如果是多發性息肉,應經吸宮處理處理后再刮宮治療。
實驗組應用宮腔鏡切除術,膨宮液一般選擇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流量應控制在200-250ml/min之間[2]。同時,而膨宮壓力控制在100-135mmHg之間,電極功率一般為80-100W。此外,要保證凝固電極功率為50-60W。治療期間,患者需接受持續硬膜外麻醉,取膀胱截石位,進行常規外陰陰道沖洗及消毒。在擴宮術后,置入宮腔鏡對宮腔進行系統檢查,借助宮腔電切方式切除息肉。在手術期間,要求使用超聲監護,對切割的范圍加以觀察,并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檢查。
1.3評價指標 (1)對比兩組手術效果。(2)對患者圍術期計量指標做出評估。
1.4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對兩組數據分析,P<0.05表示數據存有差異性。
2.1對比分析實驗組、對照組手術效果 前者手術總有效率高于后者,P<0.05。(表1)

表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n/%)
2.2兩組圍術期計量指標分析 對照組各項指標均高于實驗組,P<0.05。(表2)

表2 實驗組、對照組圍術期計量指標比較
子宮內膜息肉臨床發病率較高,使患者受到不良影響。子宮內膜息肉發病原因諸多,一般與內分泌紊亂、子宮內膜炎癥等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根據臨床資料了解到,育齡女性的壓力相對較大而且激素水平穩定性不強,很容易出現異常。若經B超檢查很容易出現漏診的情況,而且盲目診斷會產生明顯的消極影響,加之息肉刮碎容易產生不利影響。結合既有病理診斷結果可知,疾病診斷的及時性十分關鍵,以更好地排除異常現象[3]。
長期以來,子宮內膜息肉治療方法,一般以刮宮術為主,因其組織小且在宮腔內不穩定,如果操作不合理,將難以將息肉刮出。而刮宮術清除息肉并不徹底,僅借助藥物治療的療效也不理想。但宮腔鏡切除手術則不同,其療效突出,能夠在定位與直視條件下清除息肉。經宮腔鏡手術治療可有效切除息肉組織,以免再次復發。宮腔鏡手術創面不大且出血量少,對于內膜的刺激與損傷程度不大,經手術治療后,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得以縮短,療效顯著。宮腔鏡手術存在一定風險,一旦操作處置缺乏合理性,可引發水中毒、子宮穿孔等并發癥,因而需在術前對手術風險進行評估,術中仔細操作,設置合理參數,控制手術時長,盡可能避免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經過比較分析發現,宮腔鏡手術治療的優勢遠遠大于刮宮手術,所以在臨床治療中可實現推廣運用。
在以上研究中了解到,實驗組患者行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與對照組各項指標比較,P<0.05。由此說明,宮腔鏡切除術與刮宮術相比,治療效果更顯著,因而臨床推廣的可行性十分突出。但要求醫護工作人員對宮腔鏡手術治療要求予以熟練掌握,若患者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可采取合理的鼓勵措施與安慰措施,使其依從性得以提高,只有積極配合,才能夠獲得最佳療效。為此,較之于刮宮術,宮腔鏡切除手術的應用價值更為突出。
總體來講,宮腔鏡手術應用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臨床治療中,安全性較高且有效,可使患者的子宮與生育能力得以保留,手術風險不高,而且復發率偏低,因而可在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