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寒
榮成市中醫院,山東 榮成 264300
內固定術和外固定架都是骨科創傷治療中經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內固定術在應用中,需要在患者斷裂骨骼位置進行連接固定,所以,治療效果相對較差,并且會產生較大的出血量,風險也相對較高[1]。而外固定架,則能夠有效避免上述風險和問題的影響,也為了進一步促進四肢骨折患者的康復水平,文章結合這兩種治療方法開展了下述研究和分析,詳細研究過程和結果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3月作為研究期,共有70名患者參加,都屬于四肢骨折類創傷,按照統計學方法進行科學分組,一組以內固定治療,另一組以外部定架治療,前者為內固定組,后者為外固定組。其中,外固定組男性17人,女性18人,人均年齡(42.38±5.29)歲,跌落傷9人,交通事故14人,機械事故8人,其他原因4人;內固定組男性19人,女性16人,人均年齡(43.56±4.93)歲,跌落傷10人,交通事故16人,機械事故6人,其他原因3人。以上數據所對應的P值,按照統計學方法進行計算,均超過0.05,說明數據的差異性在統計學中不具備意義。
1.2方法 患者在治療前都必須對創傷口位置進行清潔和止血,然后檢查患者相關指標,評估患者病情,為依據來制定后續治療方案。對照組:內固定治療。復位骨折位置,并進行固定。外固定組:外固定架治療。先對牽引患者骨折位置,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來進行麻醉,在X射線的引導下,把外固定螺釘穿過骨折位置的遠近端,使其垂直于骨縱軸,然后進行調整調節,直到徹底復位。然后再按照流程安裝外固定架,并對加壓桿進行調節維持在合適壓力,之后就可以清洗和縫合創口。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定期檢查骨折愈合情況,以便于根據恢復情況,實時進行方案調整。
1.3觀察指標 手術指標:切口長度(cm)、術中出血量(ml);骨折愈合時間(周);治療有效率;并發癥情況。

2.1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和愈合時間比較 回顧分析患者在手術中的相關資料,外固定組患者手術中的切口長度和出血量平均為(1.59±0.52)cm、(235.69±21.58)ml,而內固定組的上述兩項指標分別為(5.38±1.15)cm、(536.79±34.18)ml,對比可知,在手術中外固定架的手術創傷更小,且P<0.05;同時評估愈合時間,兩組分別為(21.05±2.19)周、(33.58±3.25)周,采用外固定架的患者愈合更快,P<0.05,數據的差異就在統計學中具備意義。具體數據可以參考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手術指標和愈合時間比較
2.2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統計治療有效率,外固定組為97.14%,34名患者在經治療后都評估為有效;而內固定組為80.00%,有效人數為28人,因此,外固定架的效果更好,P<0.05,數據的差異性在統計學中具備意義。
2.3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 統計并發癥情況,研究組存在2例,發生率為5.71%;內固定組存在5例,發生率為14.28%,所以外固定架的安全性更好,在治療中并發癥風險較低,且P<0.05,數據的差異性在統計學中具備意義。
在對四肢骨折患者開展治療時,必須選擇最佳的骨折端穩固方式,這樣才能夠有效抵抗骨折移位,消除影響骨折恢復的各種應力,與此同時,為了保證治療效果加快康復,還必須做到對固定位置軟組織和神經血管的保護。而外固定架就能夠充分滿足上述幾點要求,不僅對于軟組織和神經血管的損傷較小,并且還可以有效避免骨折移位,加速患者康復[2]。而在以往所采用的內固定,在手術中必須對軟組織進行清理,就會對患者造成更為嚴重的創傷,影響患者的恢復。在研究中,應用外固定架后,外固定組的切口長度小,出血量少[3],并且愈合速度非常快,同時評估治療效果,治療有效率指標和并發癥指標也較內固定組有著較大的優勢,數據可以參考上文。因此,在為四肢骨折患者治療時,應該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優先采用外固定架治療,才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