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亞 李佳杰 高夢婷 楊安玲 李劍梅
昆明衛生職業學院,云南 昆明 650600
隨著近年來高職院校護理專業教學改革日益深入,傳統的理論講授與技能操作聯合教學已經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實踐教學中發現,傳統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未幫助學生良好的護理操作技能,尤其是用藥能力、應急處理能力及搶救配合能力[1]。因此,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十分必要。為進一步明確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護理專業教學方法應用要點與效果,本文將我校2019年級護理5班和6班作為研究對象,分組教學并比較教學效果,現就本次研究成果作如下的分析論述。
1.1一般資料 將我校2019年級護理5班和6班作為研究對象,護理5班作為觀察組,護理6班作為對照組,每個班級學生均有50人,所有學生對本次研究均知情,且自主簽訂了相關的同意書。護理5班的學生中有3名男生,47名女生,年齡18~21歲,平均(19.9±0.7)歲;護理6班的學生中有4名男生,46名女生,年齡18~21歲,平均(19.8±0.7)歲。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教學,包括理論講授和實踐操作兩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內科、外科、兒科及婦科護理學知識。觀察組接受五環教學法。具體的教學步驟包括:①激發興趣:根據教材要去合理選擇護理實踐中一些典型的教學案例,課堂以游戲教學、視頻教學、講述故事、翻轉課堂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可以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②設疑引導:根據教學內容合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具體的問題進行探索,比如在《婦產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設置分娩期護理、產褥期護理、月經失調護理等相關性問題,采用護理評估→護理問題提出→擬定護理措施的方式開展教學,有目的性的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③自主探究:將班級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教學過程中可以應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④評價矯正: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開展全過程和動態評價,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一些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重點解釋教學,強化教學內容;⑤鞏固提升:課后為學生設置相應的練習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高層次的護理任務與問題,設置具體的社區護理內容,盡早體驗職業生活,提升職業情感和能力。
1.3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理論成績以名詞解釋(25分)、填空題(25分)及病例分析(50分)為主,實踐操作成績以現場考核方式展開,由學習小組和教師綜合評定,滿分100分。教學滿意度以問卷形式進行,回收率為100%,內容包括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教學態度、教學興趣等,滿分100分,非常滿意為80~100分,一般滿意為60~79分,不滿意≤59分。教學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2.1兩組考核成績比較 觀察組理論成績與實踐操作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分)
2.2兩組教學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教學滿意度高于對照組(χ2=9.543,P=0.002<0.05),見表2。

表2 兩組教學滿意度比較(n,%)
五環教學法是一種以激發興趣→設疑引導→自主探究→評價矯正→鞏固提升為主的教學模式,可以以現代護理教學理論為依據,開展高質量的護理教學。本次研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為學生設置相應的學習問題和學習情境,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尤其是學生可以通過護理評估→護理問題提出→擬定護理措施的方式進行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學生可以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對具體的問題進行探究,幫助自己構建學習體系,獲得具體的知識和技能[2-3]。除此之外,本次研究還發現,五環教學法與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認知特點有較強的適應性,針對學生“低基礎”和教學“高要求”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始終以激發學生學興趣、創新護理教學手段為突破點,引導學生接受護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綜合護理能力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
五環教學法對教師專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鑒于目前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亟需提升的問題,后續要進一步強化專業技能的培訓,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掌握更多的教學手段,堅持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積極投身于護理專業教學中,保證和提升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五環教學法可以與以能力為本位的的教學目標相協調,提升護理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