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玲
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1
對于現階段的醫學教學,相關的醫學院校與教師均要認識到互聯網環境帶給臨床教學的轉變,需將傳統的以單純宣教方式轉變為利用互聯網工具輔助的新型教學方向,結合課程教學的需求與學生對知識掌握的需求,利用互聯網教學平臺將課程知識、教學理念與教學評價轉為線上線下混合的模式,實現互聯網教學的常態化,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1]。本文以急危重癥護理教學為例,探討基于超星學習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帶教效果,旨在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級的兩個班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一個班的學生42名,另一個班的學生43名,將其中一個班的學生作為觀察組,另一個班的學生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學生42名,均為女性,年齡18~22歲,平均(20.04±0.56)歲。對照組學生43名,均為女性,年齡18~22歲,平均(19.96±0.52)歲。
1.2方法 兩組學生均以《急危重癥護理學》作為教材,應用統一的教學大綱,共計30個課時。
對照組的教學方式是傳統講授式教學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對實踐操作則是教師示教方式,在示范后讓學生進行同步的練習。
觀察組則是應用基于超星學習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具體如下:(1)課前教學。教師利用超星學習平臺為學生推送相關課時的學習資源,資源內容涵蓋學習任務、資源網站及需掌握的知識重點。在教師推送資源后通知學生登錄平臺,進行相關任務的預習并且針對學生在預習過程存在的疑慮與困惑做在線的答疑。針對實訓部分的內容則是可讓學生通過反復觀看視頻以作自主探究學習,以此掌握相關的學習要點。(2)課中教學。遵循醫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學生對課前自主學習階段遇到的疑慮困惑、重難點內容提問,通過以問題為導向的引導方式讓組內成員進行交流探討,在討論的過程可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討論后則讓各個小組分享結果,針對存在的問題做在線答疑,然后教師可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匯總。(3)課后教學。教師利用超星學習平臺在課后在線發布測試問卷并且還可分享拓展學習資料,拓展學習可以個人或者小組為單位進行,將完成情況納入相關考核內容中。對學生的實訓上則是以小組為單位到專門實訓中心練習,練習過程拍攝視頻,之后將視頻上傳至平臺便于其他的師生點評。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可借助平臺同學生進行實施的交流互動,掌握學生學習狀態與監督學生自主學習。
1.3觀察指標 在學期末進行統一的考核,分成理論與實訓考核,其中理論考核主要從系統題庫中隨機的抽取,以選擇題為主,并涵蓋一些實例分析,滿分為100分;實訓考核則是由考核教師借助統一實訓考核標準評價,滿分100分。

在學生考核情況上,觀察組理論與實訓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分)
護理教學工作的實施是為臨床中源源不斷輸送專業護理人才,滿足臨床護理工作需求的關鍵[2]。而在傳統針對醫學院護理人員的教學上,多是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該教學方式常容易忽視操作細節,并且理論知識占大部分的時間,學生的學習也比較被動,這樣使得教學效果往往不佳。
本次研究中,探討了在急危重癥護理教學中,應用基于超星學習平臺的帶教模式對學生的帶教效果,結果顯示在期末考核情況上,觀察組學生在理論與實訓考核成績上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主要是基于超星學習平臺的混合式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習平臺及時的將視頻、圖片及文字等資料在課前發布給學生,學生經學習平臺能夠提前的預習,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且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準備,這樣便于后續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3]。在課堂教學工作中因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這樣使得教師也有更多時間同學生進行互動,學生根據課前預習遇到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答疑,這便于學生對重點知識的吸收內化,讓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在課后利用超星學習平臺進行測試問卷的發布便于學生與教師及時掌握自身學習情況,并且借助拓展內容的學習鞏固學生的認知,這樣也便于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及實踐操作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在醫學院校的急危重癥護理教學工作中,實施基于超星學習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及提高實踐操作技能,提升教學質量,因此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