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陸葉 汪維鵬 張健 鎮學初
【摘要】為培養創新實戰能力,通過“醫藥市場與臨床疾病調研,現有藥物調研及其優缺點分析;凝練并確立中藥新制劑的特色與競爭優勢;方劑學原理及君臣佐使、中藥的處方設計;中藥鑒定和標志性成分確定;中藥有效部位群的提取與質量控制;中藥新制劑的設計;中藥新制劑的制備與質量控制;中藥新制劑的體外或體內藥效學驗證;項目總結匯報”共9個環節,跟蹤市場和臨床的實際需求,圍繞“研究中藥新制劑”開展開放式教學和研究性教學,為未來深入開展新藥研發奠定基礎,為未來走向創新崗位奠定基礎。
【關鍵詞】創新實戰能力? 跟蹤實際需求? 開放式教學? 研究性教學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藥學學科綜合訓練中心專項資助項目(No.50132001);蘇州大學研究性教學標桿課程資助項目“蘇大課程2020-3I工程”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2;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6-0033-02
在我國政府倡導構建創新型社會的精神指引下,藥學高等教育面臨著深層次的變革,以對各類疾病對人類的威脅培養人才。尤其是面對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挑戰,培養創新性研究能力,為健康中國建設做好人才儲備的重要性已越來越突出。因此,當前中藥學領域人才培養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之一,就是通過改革培養模式,探索培養途徑,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一、現有創新方法培養體系
為了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滿足我國中藥學領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許多高校對中藥學專業本科生培養體系進行了相關研究和探索,包括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利用科研平臺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校內外名師名家開講座等[1],為促進制藥產業發展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做出了貢獻。
我們也開展了以上工作,并且自2014年起,將蘇州大學藥學院強大的人才優勢、學科特色和各類教育資源進行整合重構、科學設計、精心安排和布局,構成培養我院各專業本科創新人才的學科綜合訓練平臺[2]。以中藥新藥研發系列研究的特點為基礎,綜合串聯各門專業課程中眾多而繁雜的重點知識內容和操作技能,在54學時內,通過“金鈴子顆粒劑的研究”的案例教學,將“中藥材的炮制研究”“中藥飲片的鑒定研究”“中藥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提取物的含量測定研究”“中藥顆粒劑的制備研究”“中藥顆粒劑的質量控制研究”“中藥提取物及中藥顆粒劑的藥效學研究”,對抽象的理論和技術進行梳理和整合,開展學科綜合訓練,并組織全體學生到藥企、醫院、藥檢所三類實訓基地參觀實習,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發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升綜合素質[3]。
另外,在“蘇大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項目”的支持下,我們創建了“藥學及相關學科創意工作室”“藥學及相關學科創新實驗室”“藥品研發與生產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藥品檢測與檢驗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醫院藥學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進一步推動了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建設[4]。
二、現有創新方法培養體系的不足和教改思路
盡管以上工作為培養中藥學創新人才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這些教學工作仍然缺乏針對現實需求的創新性培養,對于學生如何搜集、整理各類資料和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如何設計并開展相關新藥研究的系統培養,缺乏課程建設。因而與我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所要求的“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提升科學研究水平”,仍有距離,迫切需要根據市場和臨床實際需要,進行調研、選題和研究的開放性、探索性實戰型課程建設。尤其是在中醫藥對當下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發揮了不可忽視作用的形勢下,亟待加強培養藥學生發掘祖國寶貴中醫藥文化資源,學習研發新藥方法保障人類健康方面的課程建設,從專業角度系統引領新藥研究,創新中藥學專業學科綜合訓練的教學內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更是迫在眉睫的。
因此,我們在學校“研究性教學標桿課程建設項目”的支持下,對中藥學專業的學科綜合訓練,進行了全面創新,破除了過去的固定題目、固定內容、固定處方、固定流程的教學訓練,通過研究性教學課程,向創新源頭傾斜和靠攏,強化中藥學專業本科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訓練,為未來深入開展中藥新藥研發奠定基礎。
三、建設跟蹤實際需求培養創新能力的實戰型課程
從市場和臨床的實際需求出發,開展項目設計,學習新藥研發的思路、程序和方法,以團隊合作、小組討論的形式開展教學,通過研究中藥新制劑開展學科綜合訓練,引導學生基于當前實際需求,科學立項,并通過具體實驗和驗證,達到設計要求,為未來深入開展新藥研發奠定基礎。
新的學科綜合訓練實戰型課程,是圍繞“研究中藥新制劑”,面向藥學院中藥學專業大三(下)本科生(大四開始做畢業論文)開設的開放式、研究性教學課程。根據學生的查詢和設計,老師帶著全班學生逐個討論,最后確定2~3個研究系列方案,分組完成實驗。每個研究系列由9個單元組成,具體為:
(1)醫藥市場與臨床疾病調研,現有藥物調研及其優缺點分析。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指導學生利用學校圖書館的專業文獻,結合專業網站和官方網站的信息,并進行歸納、分析和總結,發現市場和臨床需求所在,并調查和分析現有藥物的問題所在;
(2)凝練并確立中藥新制劑的特色與競爭優勢,確立中藥新制劑的立項依據和研究價值;
(3)方劑學原理及君臣佐使、中藥的處方設計。利用中藥的“君臣佐使”理論,設計中藥處方,為中藥新制劑克服現有藥物的問題奠定基礎;
(4)中藥鑒定和標志性成分確定。指導學生借鑒文獻和所學知識,進行中藥鑒定和和標志性成分確定,為保證后續工作質量打下基礎;
(5)中藥有效部位群的提取與質量控制。在保證中藥材原料質量的基礎上,篩選和優化提取中藥有效部位群的工藝,并建立質量控制標準,控制其質量,保證中藥新制劑的原料的可靠性;
(6)中藥新制劑的設計。利用新材料、新工藝,設計新制劑的劑型和制備方案;
(7)中藥新制劑的制備與質量控制。新制劑的處方篩選、制備工藝優化,制得中藥新制劑。并建立中藥新制劑的質量控制標準,控制并保證中藥新制劑的質量;
(8)中藥新制劑的體外或體內藥效學驗證。根據中藥新制劑下具體治療目標,設計并建立相關的藥效學驗證模型,驗證其藥效,確保達到設計目的;
(9)項目總結匯報。通過項目總結和相關文件撰寫,完成相關學術訓練。
考核與成績評定:采用過程化考核方式,進行成績評定,具體為該課程共9個單元,每個單元的學習結果和文字材料,各占10分;最后完成的相關文件撰寫:規范引用參考文獻,完成從立項背景、立題依據、研究內容、研究結果到項目總結和展望等內容,占10分。共計:100分。
四、新課程的意義和達成的目標
從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性研究的實戰角度,針對進入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前的大三(下)學生,以“研究中藥新制劑”為核心,以研究性教學為特點,培養原創性思維,引導原創性實踐,根據學生設計情況優選2~3個研究系列方案,全班分組完成的開放性教學,對原來全班完成1個相同的固定研究系列方案的“學科綜合訓練”課程進行了實質性提升,并與各個專業課程的貫通訓練互為補充,把創新性培養向源頭推進,以學科綜合訓練課程進行創新實戰型演練,每個學生都根據市場和臨床需求,完成了從設計到各環節實驗的研發全程訓練,通過專業信息查詢,尋找并凝練出具體的研究項目,開展項目設計和相關研究,學習新藥研發的思路、程序和方法,達成預定目標,形成較為完整的中藥學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使本課程在未來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實時跟蹤市場和臨床熱點,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和推演,保證創新和實戰兼具的特色,歷久彌新,將促進中藥學本科教育體系的完善和創新,并對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產生實質性影響。
因此,新課程達成的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從市場和臨床實際需求、現有藥物的實際情況出發,凝練并確立中藥新制劑的特色與競爭優勢,培養文獻查詢、咨詢歸納、整理和利用的能力,培養發現創新性研究重要突破口的洞察力,培養針對項目研究的創新位點、環節和方式的篩選、凝練能力;
(2)分別開展中藥和制劑的處方設計及相關產品的質量控制,再經過藥效學驗證,系統學習新藥研發思路、程序和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的能力,培養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團隊合作、小組討論、項目總結報告,培養組織領導能力、協作能力、溝通能力;
(4)通過書面完成各項報告,培養學生規范引用參考文獻,完成從立項背景、立項依據、研究內容、研究結果,到項目總結和展望等內容的相關文獻撰寫,完成中藥新制劑整個研究過程和相關訓練,全面提升學生學習和運用專業知識開展創新性研究的能力,培養專業素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為未來深入開展新藥研發奠定基礎,為未來走向創新崗位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為了深入貫徹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方針,僅僅串聯并系統加強和鞏固各個專業課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難以滿足社會對中藥學創新人才的需求。我們基于中藥學專業的學科特點和6年來實際運用的教學實踐,從創新源頭開始對本科生系統開展中藥學領域的創新性教育,重新構建中藥學專業學科綜合訓練實戰型課程,從市場和臨床實際需求出發,開展項目設計,學習新藥研發的思路、程序和方法,在具體的創新實踐中啟迪和發掘創新能力,每個學生都根據實際需要完成了從設計到各環節實驗的研發全程訓練。由于該課程側重于市場和臨床需求,同時具有創新和實戰的意義,從而使得該課程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都能實時跟蹤市場和臨床特點,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和推演,不僅課堂上訓練學生,還將促進學生在未來實際工作的挑戰中發揮創新能力和行業先鋒作用,因此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李娟,李順祥,徐博,覃麗,趙小芳. 中藥學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7,23(6):153-154.
[2]楊紅,崔京浩,李笑然,王劍文,鎮學初.藥學本科生綜合訓練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5(11):30-31.
[3]楊紅,游本剛,劉艷麗,張健,鎮學初.培養中藥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8,48(11):39-40.
[4]楊紅,繆麗燕,顧炳仁,初虹,鎮學初. 搭建創新訓練平臺群全面培養創新人才[J].教育現代化,2020,7(7):3-5.
作者簡介:
楊紅(1962年4月-),女,漢族,四川成都人,蘇州大學藥學院教授,江蘇省藥學學科綜合訓練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方向:藥物新劑型與新技術,藥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