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登霞 李萬平
【摘要】兒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聯想的,他們總是用自己創造性的思維來認識并詮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童謠、童詩有利于促進兒童的智力開發,有利于孩子們觀察事物,抒發情感,提高表達能力,激發學習的熱情,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童謠? 童詩? 創作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6-0092-03
童謠、童詩是兒童最早受到熏陶的啟蒙文學,其音節和諧,形式簡短,易誦易記,讀來朗朗上口。童謠、童詩有利于促進兒童的智力開發,有利于孩子們觀察事物,抒發情感,提高表達能力。小學生處于母語的啟蒙階段,孩子們背誦語言淺顯活潑的童謠、童詩,更易對詩歌產生共鳴,有助于提高語文的學習興趣。
我們長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曾一直認為,兒童處于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識字應該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教會孩子認識生字,學會識字的方法,教會學生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并準確運用詞語是培養孩子識字與說話能力的關鍵。但是一次有益的嘗試,改變了我們的這種觀念。那天課堂上,引導孩子們讀完題目后,讓他們任選一個詞語進行仿說練習。題目是這樣的:“下面的事物像什么?看誰想得妙,說得多。”孩子們讀完提示語后,都在積極思考,這時丁軼卉小朋友舉手率先賦予了“鞋子”奇特的想象:
爸爸的鞋是兩只船
媽媽的鞋是沉在水下的潛水艇
我的鞋子是游來游去的小魚
她一口氣說出來三個比喻鞋子的句子,不但能夠按照課本要求創編,并且還有新的創意,語言富有文采,節奏很有詩韻,這一下便啟發了我們:低年級的孩子們不但有識字會話的求知欲,更有文學創作的可塑性,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可塑性變得越來越強烈。我們何不將這富有情趣的“童詩”“童謠”引入到語文教學中來呢?我帶著孩子們很快將這三個比喻句連成了一首兒童詩《鞋》:
爸爸的鞋
是兩只小船
媽媽的鞋
像是沉在水下的潛水艇
我的鞋子最特別
好似閑不住的小魚
游動在溫暖的海底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第一學段(1~2年級)對于寫話的要求是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于是,我們依據《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開始大膽指導學生進行創編童詩、童謠的嘗試。
一、激發興趣,鼓勵詩歌創作
孩子們的感官處于活躍狀態,較好地融合了信息,天真活潑的語言展現了對自然和世界的想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搜集適合孩子們的童詩、童謠,利用早讀時間,領著孩子們朗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孩子們的創作興趣越濃,詩歌創作的質量就越高,通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不少孩子說:“現在很喜歡寫詩了,因為在詩里能夠看到更好的自己,再說沒有字數限制。”孩子們很期盼每周三的七彩課程,可以分享自己創編的詩謠,他們急切地想讓同伴聽一聽自己寫詩的初衷。李昊洋小朋友在參觀了蘭州科技館后,寫出了自己的作品:
機器人會下棋,畫畫、跳舞沒問題。羊皮筏子有意思,驚險滑翔很刺激。環幕電影引人入勝,夢幻劇場身臨其境。科技館里真神奇,小游戲藏有大學識。
朱梓旭小朋友去西安游玩,寫出了《游西安》,在詩里是這樣感慨:西安古城可真大,歷史悠久名不假。我和媽媽傻了眼,叔叔帶領一起耍:華清池、兵馬俑、唐僧蓋的大雁塔。城墻高、曲江長、博物館里文物雜。小朋友們快去唦,看了準把西安夸!帶有蘭州方言的童謠使讀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二、注重指導,激勵學生進步
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以終身受益無窮。我們指導孩子們創作童詩、童謠,起先鼓勵他們仿寫。仿課本,仿兒童作家的詩,提醒他們注意意境、節奏和韻腳,只要能寫出三四句就可以了。慢慢地,孩子們的思維打開了,語言也豐富了,他們有話想說,有情可抒。第三次、第四次創編的詩謠明顯地行數多了,篇幅長了,質量提高了。我們很欣喜,繼續鼓勵他們一周創作一首,不限制長短,不固定主題,有能力者上交,寫不好的孩子也不點名批評。后來,孩子們漸漸沒有了負擔,越發地放開了小腦袋瓜子,發揮了豐富的想象力。有的孩子將這項額外附加的作業,提前在星期五下午就能完成。我們一周收錄一次,并發到群里,供大家相互閱讀、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一學期下來,我們收錄了近千首孩子們自己創編的童詩、童謠。比如周芊妤小朋友在學了《四季》這首兒歌后,仿照兒歌內容創作出了《四季》詩:
小草青青,
她對小朋友說:
“我是春天。”
青蛙呱呱,
他對荷葉說:
“我是夏天。”
香蕉晃晃,
她彎著腰說:
“我是秋天。”
北風吹吹,
他唱著歌說:
“我就是冬天。”
在2020年的疫情期間,孩子們有充足的時間,我們經過深入思考,便利用網絡繼續有意識地輔導他們進行童謠、童詩的創作,并且嘗試著進行多種形式的點評:自評、互評、家長評、老師評,評語精彩紛呈。不怕孩子做不到,就怕老師想不到,給孩子一個平臺,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一次有益的嘗試,孩子們收獲多多。
庚子年的清明節異常沉重,為了紀念抗疫中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先烈和逝世的同胞,舉國上下,停娛樂活動,降半旗,汽車、火車、艦船齊鳴笛,江水嗚咽,山川悲鳴。身為一名心系愛國情懷的少先隊員黃楚涵小朋友滿懷深情,借手中的筆創編了詩歌《清明》,傳遞著對英勇無畏先烈們的敬佩與思念:
一朵一朵,黃色的小花,變成了淚水,長出了思念。
一根一根,白色的蠟燭,變成了過去,化成了回憶。
今天,我們降下半旗,我們集體默哀,我們緬懷你們,您的英魂溫暖了這個冬天,給人間留下了一片春天。
三、獨抒性靈,提升學習能力
孩子們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大大增強。不管是預習新內容、鞏固舊知識,還是讀課外書,他們都養成了勾畫、標記或摘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他們總是認認真真讀書、仔仔細細記錄,在書上、在本上,記得整整齊齊。讀的課外書籍種類多,拓寬了創作的思維,創作出了比較好的作品。讀詩的孩子愛觀察、愛思考,讀詩的孩子愛自然、愛生活。如李紫翹小朋友描寫《充實的寒假》,就很有味道:
不睡懶覺,做早操,跳跳繩,蹦蹦跳,空氣新鮮心情好;練練字,看看書,勤學苦練要提高;寒假作業不能少,做個聽話好寶寶。
孩子們對假期有著美好的期待和無限憧憬,正如魏琳鎖菲小朋友在童詩《滑雪》里講述的那般快樂:
滑雪啦、滑雪啦,約上小伙伴,換上滑雪裝,滑雪就像鳥飛翔。風兒耳邊過,樹兒倒兩旁,我是“雪地坦克”和“摩托”,我是快樂娃娃王!
蘆鏡燁小朋友眼中的年味,是不是也很有趣?《辦年貨》: 過新年,真喜悅,人來人往辦年貨。花衣裳,甜糖果,妞妞、胖胖笑呵呵。放煙花,燃爆竹,辭舊迎新把年過。
庚子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突襲,在我們的建議下,孩子們以“抗疫”為題材,創作的熱情高漲,有的歌頌祖國,有的贊美白衣天使,有的痛斥病毒怪物,有的謳歌無名逆行者……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孩子們把小家畫面和國家大事相結合,有著“文章合為時而作”的家國理念。一個個表達出了戰勝病魔的勇氣和決心,暢想美好春天的到來等。比如陸嘉軒小朋友創編的《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新冠狀,早防范: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風、多活動,身體好、心態好。大家一定要記牢,病毒早晚無法逃。
孩子們用積極的心態,說新冠病毒不可怕,講述預防新冠病毒的方法,病毒肯定早晚會被消滅。語言明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還有李奕儒小朋友寫的《戴口罩》,富有理性,讀來朗朗上口:
新冠病毒太肆虐,出門必須戴口罩。媽媽取鮮奶戴口罩,爸爸取快遞戴口罩,爺爺奶奶去買菜,更不忘記戴口罩。只有我,不用戴口罩,呆在家里不出門,列了作息時間表,按著計劃來行動,活動一項也不少。
四、融合提升,多維激活思維
詩人林煥章說:“我認為一個人能不能寫詩,能不能寫出好詩,他的生活態度相當重要。認真生活,認真體會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的部分,他的心靈所獲得的感動,必定會有很大的不同。有了認真的生活態度,必定能夠培養出一顆容易感動的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通過創作,孩子們的思維被激活了,孩子們的觀察、表達、描繪能力顯著提高。豐富的想象,奇妙的構思是童謠、童詩最鮮明的特色。兒童用獨特的視角和想象力,觀察和反映客觀事物在頭腦中的印象,從而闡發和抒寫自己獨到的感受。童詩是會唱歌的字,童詩是流動的云。在孩子們心里,童詩是落在地上的星星,更是一幅流動的畫,他們要用最豐富的色彩渲染世界。像滕瑾萱小朋友創作的童詩——《彩泥》:
我愛玩彩泥,有紅又有綠。一會兒捏小豬,一會兒捏小魚。小豬哼唧唧,小魚水中戲。各色小彩泥,變化在手里。
李奕儒小朋友筆下的《小雪人》活靈活現:小雪人,真可愛,胖胖的身子圓腦袋。一雙眼睛黑又亮,可惜不能跑起來。
多姿多彩的童年就像好玩的彩泥,演繹出許多活潑、可愛的趣事,回味無窮。討學生喜歡的老師也成了孩子們創編童詩的主題:
我的“仙女”老師很溫柔,有人上課講話,放他一馬;有人考試不及格,放他一馬;有人回答不上來,放他一馬。原來“仙女”老師是個放馬的好手,放馬的高手。
一位包容學生缺點,關愛學生的教師形象躍然紙上,形象、有趣。
孩子是天生的詩人。詩是最能表達兒童思想感情的文學樣式。兒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聯想的,他們總是用自己創造性的思維來認識并詮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兒童詩里純真質樸、以愛為核心的思想感情將會為兒童的生命染上豐富的底色。那些描寫和歌頌親情、友誼、博愛的詩歌最容易讓兒童找到情感的共鳴,讓一顆小小的心歡躍不已。
新教育提出,培養學生的根本目的就是發現學生的個性,從而形成其創造精神。詩歌教學作為美育教學的一部分,就是發現小學生熱愛創作童詩、童謠的個性,并培養和發展他們這一個性。“稚子寫詩”的有益嘗試,對我們今后的低年級語文教學啟發很大。寫童詩、童謠教會了孩子換一種視角看自然,換一種心態看生活,能提高孩子們的觀察力,提高他們的感受力。小小的孩子,當他們進入語言的空間,就用童詩、童謠為他們建立起與世界的聯絡和語言溝通的途徑。隨著時代的進步,孩子們的思維創造能力大大提升,潛在的文學藝術特質越來越強。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不能僅限制在識?字會話的基礎培養上,還要注重孩子們創作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正如子魚老師倡導的“學語文應該從童詩開始”。
參考文獻:
[1]子魚.《學語文從童詩開始》,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2019年4月.
[2]崔成德.《朝鮮文學藝術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
[3]喬雪.《論林良童詩的情趣美》,保定學院學報2013,26(4).
[4]劉立恒.試論童謠在幼兒語言習得中的作用[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5(2).
[5]程五一,楊明歡.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幼兒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8).
作者簡介:
仙登霞(1975年2月-),女,漢族,甘肅白銀人,本科學歷,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班級管理。
李萬平(1978年6月-),男,漢族,甘肅武威人,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班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