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發布與實施,意味著教育信息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旨在以信息化教學方式推動教育教學的深層變革,這對一線教師的教學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讓教師真正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本文以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實例作為切入點,聚焦人工智能、挖掘生活資源、堅持正面引導、直面教育困境,引導學生尊重教師。
【關鍵詞】人工智能? 教育困境? 令人羨慕的職業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6-0136-03
一、課例回放
(一)導入新課
播放“快閃”,播放學校各科老師的照片和“名人名言”。
師:“快閃”里出現的人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齊):老師。
師:是呀,同學們從小到大接觸了很多老師,但你了解這個職業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老師。
設計意圖:以“快閃”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身邊的老師,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引出教師這個職業,自然而然地導入本課。
(二)學習新課
過渡:回望歷史的長河,中華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中,少不了文人墨客的成就,更少不了教育的傳承。
1.探究一:回望歷史
出示韓愈的圖像及《師說》摘抄。
設問:“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釋義是什么?
生:教師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惑的人。
師:回顧中國古代史、近代史,涌現了一批又一批教育名家,留下了很多發人深省的教育名言。
出示孔子、韓愈、陶行知、葉圣陶的教育名言。
師:這些優秀的人類文明能夠流傳至今,離不開教師的傳承。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是一種古老的職業,是人類文明的主要傳承者之一,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設計意圖:回望歷史,以中國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的名師為例,揭示教師是一種古老的職業,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通過學生耳熟能詳的教育名家及其發人深省的教育名言,給學生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
2.探究二:聚焦當代
活動一:入職準備篇
過渡:今日的教師,依舊需要承擔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
設問:成為一名教師,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生1:教師資格證。
生2:大學畢業。
生3:英語四六級。
生4:計算機證書。
師:看來同學們對教師職業還是有所了解的。老師為了走上教師崗位,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一起看視頻。
播放自制視頻——我的大學生活(展示上課、論文、考試、實習、各類證書、校園招聘)
師:當今時代,教師已經發展成一種專門職業,是需要經過嚴格訓練、具有專業知識、專門技能的職業。
設計意圖:“入職準備篇”以自己親身經歷,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從大學上課、論文、各類考試、教育實習、計算機證書、英語四六級證書、口語考試證書、本科及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等,更形象直觀地讓學生理解教師是一種專門的職業,要成為一名教師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經過層層考核。
活動二:就職升級篇
設問:成為老師靠讀書時期的培養和訓練就夠了嗎?
生:不夠,入職后還需要不斷接受培訓。
師:教師法有明確規定,教師在就職后還要不斷學習、接受培訓。
師:經常聽人說,老師每天只要上兩節課,批批作業就好了,還有寒暑假,太幸福了。可身邊的同事卻總在說,在學校時間都不夠用,經常要把工作帶回家,都無暇照顧家里了。到底哪一種才是老師生活的真實寫照?你知道老師的時間都去哪里了嗎?
生1:備課。
生2:開會。
生3:批作業。
出示教師上課、填寫材料、參加會議、培訓、陪伴學生的照片。
師:教師的日常是瑣碎而又繁雜的,我們有教書的職責,卻不能僅僅是教書匠,我們更承擔著育人的使命,而育人二字,時間、精力、用心缺一不可。
播放自制影片——就職后獲得的各類證書。
師:教師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想要更好地承擔教書育人的使命,唯有不斷地繼續教育、考試、競賽來提高自己的學科素養、教學技能。這些是老師入職后,為了提升自己而做的各類努力的證明。
設計意圖:“就職升級篇”以教師忙碌的一天為例,展示教師除了教學之外的多重身份、多種工作,讓學生體味教師工作的辛苦和不易,知道教師為了做一名稱職的人民教師所需要付出的時間、精力,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老師,明確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使命。
活動三:職業目標篇
過渡:時代在發展,老師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每一位教師都希望能成為更好的教師。
播放視頻——“四有”好教師。
設問:通過觀看視頻來問答,你認為今天的好教師是怎樣的?
生1:有學問的。
生2:有無私奉獻的精神的。
生3:能夠真心對學生好的。
生4:有目標的、有職業規劃的老師。
生5:取得很多成就的,比賽拿了很多獎的老師。
師:一個好的老師,必須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設計意圖:“職業目標篇”以習近平主席對“四有”老師的要求為引,以全國各類教育行業的榜樣示范,指明教師的發展目標,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活動四:看境識人
過渡:“四有”老師是成為好老師的普遍標準,但每個老師不會因此像克隆人一般完全一樣,每個老師都有他的特點。
師:你了解你的老師嗎?請兩人為一組,一人演老師,一人演學生,模擬生活中的情境,兩分鐘時間準備,上臺時不能出現老師的真實姓名和學科。
學生表演情境,其他學生猜測并描述該老師的風格。
設問:為什么老師會有不同的風格?
生1:性別不同。
生2:年紀不同。
生3:生活經歷不同。
生4:文理科老師思考的角度不同。
師:年齡、學識、閱歷、性格、情感、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了解決問題方法、表達方式的不同,形成了老師的個人特色。
師:在生活中,我們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的興趣愛好、習慣,每個學生喜歡的老師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必須承認,每個老師都有他的鮮明的特點,每個老師都是不一樣的。
設問:喜歡哪個老師就喜歡什么學科?不喜歡呢?
生:也要好好學習。
師:有的老師幽默風趣、有的嚴謹認真、有的循循善誘、有的一絲不茍,我們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發現每一種風格的老師身上的優點。當然,走近老師,我們更要走進老師的內心,思考老師行為的目的,與老師主動交往。相信深入了解之后,你們就會發現,我們每一個老師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嚴肅背后不乏溫柔的心,幽默背后不乏嚴謹的態度。無論哪一種風格的老師,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都值得我們尊重。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本課的重難點,通過活動的形式,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每一個教師都有其鮮明的特點,而教師風格的不同是由多種原因產生的,無論哪一種風格的教師,都值得我們尊重。
活動五:最美老師頒獎典禮
師:回憶從幼兒園到現在你遇到的老師,你最欣賞哪位老師呢?兩分鐘時間,也給老師寫個獎狀吧。比如我想給數學老師頒最幽默風趣獎。
學生上臺分享。
師:課下,請帶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把獎狀送給老師,有了你們的鼓勵,相信教師的職業生活也會多一點甜。
設計意圖:“最美老師頒獎典禮”環節,先播放輕松的音樂,幫助學生回憶從小到大遇到的老師身上的優點,再播放頒獎的音樂,營造莊重的氛圍,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尊敬之情,最后再播放抒情的音樂,由學生分享對教師的頒獎詞,引導學生在音樂中走近老師,發現老師的優點,衷心地尊重老師、贊美老師。
3.探究三:展望未來
過渡:疫情的到來,是對全國人民的考驗,卻也讓大家看到了“互聯網+教育”的可行性。
播放視頻(人工智能的進步)。
設問:教師是否會被人工智能替代?
生1:不會,人工智能無法感知人的情感,不能關心學生。
生2:不會,人工智能是人發明的,不可能超越人。
師:AI能傳授你知識,卻不能關心你學習是不是在狀態,更不會關心你今天為什么狀態不好。教師是一個需要人際溝通的職業,這點是AI不能替代的,但智能化的發展,也在激勵著每一位教師,用好人工智能,讓科技賦能,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方式。
設計意圖:以人工智能是否會替代教師為議題,引導學生思考教師職業的獨特性,也是教師自身對教育的一種反思,激勵教師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方式。
總結: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走近老師。我們通過回顧歷史,知道教師是人類文明的主要傳承者之一,通過聚焦當代,知道了老師是一種專門的職業,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每個老師都要爭當“四有”好老師。通過展望未來,知道了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老師,好老師是民族的希望。老師也衷心地希望,若干年后,我們中有同學能站在三尺講臺上,自豪地說:“我是一名人民教師,我是一名好老師!”
二、教學反思
(一)挖掘生活資源
本節課運用了大量的生活資源,以筆者真實的大學經歷讓學生認識到想要成為一名教師需要接受專門的培訓,教師是一種專門的職業;以本校教師的一天讓學生意識到教師的生活是瑣碎而又繁雜的,除了教務之外,還有很多其他事務,教師是一種教書育人的職業;以學生對班級任課教師的模仿,來形象地解釋不同教師具有不同的風格,通過討論,讓學生理解不同老師產生不同風格的原因,每一種風格的老師都值得我們尊重;通過給老師寫獎狀,引導學生發現老師的美,通過分享,升華情感,引起共鳴。這一部分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也更能從情感深處打動學生,從而真正讓學生了解老師、理解老師、尊敬老師。
(二)及時正面引導
本課在情境表演模塊,有不少學生選擇了教師平時一些不太“雅”的習慣,或者選取批評學生的情境加以模擬。如學生1表演了班主任在他不完成作業時,讓他去操場跑步的情景,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若不加以引導,則無法讓學生真正做到走近老師,尊重老師,更不要談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所以筆者接著發問:“你平時是不是不擅長體育?”這個問題得到了學生1肯定的答復,筆者接著引導:“我們仔細觀察的話,不難發現,這個老師對每個同學的批評方式都不一樣,都是有針對性的,雖然方式方法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如果仔細思考,不難發現,他背后的深意是為了每一位學生更全面的成長。”說完之后,該生頓悟,理解了老師的行為,在之后給最美教師評獎環節還分享了他們之間的故事。課堂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出人意料的狀況,或者是一些不合時宜的言語,放任不管則失去了教育的意義;直截了當的批評或否定,又不能引起學生真正的認同。及時正面地引導學生,在筆者看來,是應對突發狀況的一劑良方。
(三)直面教育困境
疫情的暴發,使得線上教育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越來越多的老師嘗試著運用各種多媒體手段來補充課堂教學,微課、線上教育課、錄播課、小視頻等形式越來越多,覆蓋面越來越廣。線上教育的推廣,在豐富了學生的教育資源的同時,也讓部分老師產生焦慮:教師職業是否會被替代。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話題,話題本身并沒有答案。但通過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也可以從學生的回答中發現,他們需要關心他們的溫暖的老師,而非冷冰冰的數據,這也為教師職業發展提供了一個方向參考——做有溫度的好老師,這才能不被時代拋棄。當然,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更需直面困境,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方式,適應時代的發展。學會用人工智能,用好人工智能,讓人工智能為教育服務,為學生更好的成長服務。
參考文獻:
[1]陳雪濤,劉輝.網絡教育的機遇和挑戰[C]//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595-599.
[2]江軼強.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J].江西教育,2019(13):17-18.
作者簡介:
張碧云(1991年8月-),女,漢族,江蘇蘇州人,研究生,中教一級職稱,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