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郭建軍

摘 ? ?要:近年來,我國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大力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此背景下,運用文獻研究法和邏輯分析法從體醫融合的理論前提、關鍵影響因素及體醫融合的核心環節分析了體醫融合的實質,即體育學與醫學的理論融合是體醫融合的理論前提;體醫技術融合、體醫資源融合、體醫話語權融合是體醫融合的關鍵影響因素;健康促進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是體醫融合的核心環節。根據體醫融合現狀,構建主動健康背景下的體醫融合服務框架,以期為完善我國體醫融合服務建言獻策。
關鍵詞:體醫融合;主動健康;全民健身;慢性病;健康促進;健康服務
中圖分類號:G 80-053 ? ? ? ? ?學科代碼:040301 ? ? ?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have been issued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and non-medical health intervention, and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national health in China. It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disease management and health service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and promote active influence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y on health promotion,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from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key factor and core issues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is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discourse power is the key factor, and the safety,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sports is the core issue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service framework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active health. It is expected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service system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Keywords: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proactive health; national fitness; chronic disease; health promotion; health services
2019年,《柳葉刀》雜志發布的全球疾病、傷害和風險因素負擔研究報告顯示,近30年來,我國居民疾病譜發生重大變化,傳染性疾病、母嬰疾病、營養不良相關疾病負擔大幅降低,而腦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非傳染性慢性病成為我國各省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肌肉骨骼疾病、精神—障礙和感覺器官疾病則是主要致殘原因。研究者指出,我國醫療系統的首要目標是防控慢性病[1]。我國一直高度重視慢性病防控工作,并針對慢性病問題開展專門防控。《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隨著健康中國建設等工程的推進,我國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慢性病患病(發病)率仍呈上升趨勢,防控工作仍面臨巨大的挑戰[2]。
面對慢性病防治的嚴峻局勢,醫療手段是被動治療,主動預防才是最佳方式。主動健康是通過對人體施加可控刺激,增加人體微觀復雜度,促進人體多樣化適應,從而實現人體機能增強或慢性病預防的醫學模式。主動健康是以改善健康行為為主,綜合利用各種醫學手段對人的行為進行可控的主動干預,從而使身體機能提高、消除疾病、維持健康狀態[3]。加強體育鍛煉可以顯著降低某些慢性病的發病率,對于已經患病的人群,也有很好的控制疾病進展的作用,因此,運動科學被認為是主動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4-5]。
為了促進從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我國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6-7]。在推進體醫融合過程中,體醫融合的理論基礎以及體醫融合相關服務框架并沒有形成一致的認識[8]。
本研究運用文獻研究法,以“體醫融合”“體醫結合”“主動健康”“健康促進服務”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文獻檢索,篩選出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90余篇。同時運用邏輯分析法對這些文獻進行梳理與分析,根據體醫融合現狀,本文從體醫融合的理論前提、關鍵影響因素、核心環節探討體醫融合的理論基礎,并根據體醫融合現狀,構建主動健康背景下的體醫融合服務框架,以期為完善體醫融合服務體系建言獻策。
1 ? 體醫融合的理論基礎
1.1 ?體育學與醫學的理論融合是體醫融合的理論前提
體育與醫療均與人的健康相關,兩者是全民健康的重要支撐[9]。然而,在體育學和醫學中,對體育運動的認識及其基礎理論存在較大差異。醫學從業者多從運動不足導致慢性病的角度去認識運動,例如:肥胖、骨質疏松癥、心臟病、糖尿病等[10];抑或從臨床治療疾病的角度去理解運動,例如:運動能夠改善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腦卒中、關節疼痛、抑郁癥,以及圍手術期進行運動干預等[11],其更加關注運動風險的控制和運動效果的評價。因此,醫學中對運動的認識主要來自于患者,由此所形成的運動康復理論也多用于指導患者的運動康復實踐,而對慢性病的非醫療干預仍停留在概念層面,且醫務人員缺乏時間、缺乏體育場地,無法給予患者切實可行的運動方法指導[12-13]。而體育從業者多是從運動技能提高和體質健康促進這兩個角度認識運動,例如:體能訓練、運動康復、運動訓練學、運動營養、體質監測等,其對運動的認識主要來自于運動員或健康人,所形成的運動訓練學理論,主要用于指導各專項的訓練,提高訓練的科學化水平,創造更加優異的運動成績[14]。雖然體育學術界也出現了大量的健康促進相關的研究,但目前大多還停留在研究探討層面,缺乏實踐探索[15]。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運動風險識別能力、運動監控與應對能力以及運動促進健康的效果評估能力,也使運動干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顯著降低,這亟待解決[16]。
體醫融合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國積極進行多種體醫融合模式的探索,但在目前的體醫融合服務中跨界融合不足以及存在一定的行業壁壘,而且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是體育行業與醫療衛生行業在分別開展健康促進服務[9、12,17]。究其原因,可能與體育和醫學從業者對“運動促進健康”相關技術和方法缺乏統一的認識和理論基礎有關,并且這對體育學與醫學的深度融合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體醫融合理論有賴于體育學與醫學中的運動實踐形成的共有作用,以及在此基礎上對運動本質的再認識。包括從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認識運動,即嬰幼兒、兒童青少年、成年人以及老年人各個年齡段的人群適宜的運動;從疾病形成全過程的角度認識運動,即在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中運動的作用;從身體全部位的角度理解運動,即運動對骨骼、肌肉、關節等身體各部位的影響;以及特殊環境和特殊人群的運動,例如:圍手術期患者的運動、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患者的運動、宇航員在太空艙中的運動、孕婦的運動等,并由此形成對運動本質由淺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認識。這是體育與醫學從業者對運動與疾病、健康之間的關系的全面而深入的認識,是對運動本質認識的統一。這些認識倘若沒有再進一步深化發展形成理論,就無法指導健康促進實踐。因此,在深入探究運動本質的過程中,也要尋找運動與疾病、健康的內在聯系,并將其上升至理論層面。筆者在體醫融合推進過程中發現,“運動與疾病、健康”與“食物與疾病、健康”的機制較為一致,營養是生命健康的必需元素,它包含多種營養素,合理膳食需要多種營養素合理搭配;運動也是生命健康的必需元素,也包含多項要素(即運動健康要素),科學的運動需要合理搭配多種不同的健康促進的運動要素。由此,以“運動是營養”為核心,根據“食物——營養學——疾病、健康”的相關性,借鑒營養學理論,形成了全新的 “體育醫學”[13]理論。體育醫學主要研究體育運動與健康、疾病的關系,即“體育——體育醫學——疾病、健康”。倘若說,營養學是研究食物與疾病、健康的科學,主要研究科學選擇食物、合理搭配食物;體育醫學則是探索體育與疾病、健康之間的關系的理論,是研究科學選擇運動項目,并合理搭配運動時間、運動頻率等[18]。2016年重慶醫科大學經過多次專家論證,成立了國內第一家體育醫學學院,標志著體育醫學這一新概念的誕生[19]。
綜上所述,體育醫學是將醫學和體育學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整合,使之成為健康促進和慢性病防治的新理論體系。對運動員和患者的運動進行科學解釋,對諸如嬰幼兒運動、孕婦運動、太空艙中的體育運動、ICU中的體育運動等特殊人群和特殊環境中的體育運動具有指導作用。因此,醫學和體育學的理論融合是體醫融合的理論基礎。
1.2 ?技術融合、資源融合、話語權融合是體醫融合的關鍵影響因素
醫學通常以治病為目標,不進行個體化的科學運動指導,以藥物和手術為手段,達到消除疾病的目的[3]。而現有的運動訓練學主要是運動技能指導、體能訓練以及運動損傷防治,缺乏以健康促進為目的的運動指導。體育學與醫學的深度融合,不僅需要體育學與醫學的理論融合,還有賴于體育行業與醫療衛生行業在技術、資源以及話語權的深度融合,即技術融合、資源融合、話語權融合[20]。
技術融合是指將體育學與醫學的專業技術進行融合,強調發揮各自的技術優勢,以更安全、更有效的方式促進健康。以2型糖尿病為例,適宜的運動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和健康狀況,但糖尿病患者運動中容易誘發低血糖、高血糖以及心血管事件[21]。因此,在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干預過程中,要使醫學治療與運動干預協同進行,并實現技術融合。
資源融合是指將體育行業的人力資源(例如:退役運動員、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場地資源(例如:健身房、體育館、體育場)與醫療衛生行業的疾病風險篩查、疾病風險監控、疾病干預效果評價等專業技術性資源整合形成健康促進服務資源,以此提高資源的使用率。
醫生在疾病與健康狀況的診斷方面具有較大的話語權[22],因此,體醫融合的話語權融合強調醫生要大力宣傳體育運動與疾病、健康的相關性,指導患者科學地參與體育鍛煉;各種媒體要加大力度宣傳體育運動在疾病預防方面的作用,提升體育從業者在體醫融合中的話語權。
體醫深度融合有利于體育行業從業者和醫療衛生行業從業者在知識、技能方面形成認同,有利于消除體育行業與醫療衛生行業之間的行業壁壘。因此,體醫融合是體育行業和醫療衛生行業的相互賦能,通過技術融合、資源融合和話語權融合,實現個性化精準指導體育鍛煉,并使健康促進服務達到一定的效果。
1.3 ?健康促進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持續性是體醫融合的核心環節
目前,體育行業與醫療衛生行業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過程中,雖各有所長,但是,僅依靠其中的一個行業無法同時實現健康促進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若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技術、資源和話語權3方面的深度融合,就可解決在健康促進服務中體育行業與醫療衛生行業各自都無法解決的健康促進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持續性。這也是體醫融合健康促進服務中最為棘手的問題,即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13]。
運動在健康促進、預防疾病的同時也會導致例如暈厥、運動損傷等運動風險事件的發生。運動的安全性是體醫融合中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健康促進運動的安全性是指通過分析運動風險發生的原因和誘發因素,對其進行全面的評估,并制定針對性的防控措施,盡可能降低運動風險事件的發生,保障運動安全。這是體醫融合的基礎,也是體醫融合中的醫療要素。因此,在體醫融合過程中,首先,要有運動風險意識,參與任何運動都要對可能發生的運動風險進行識別;其次,要對運動風險進行評估、監控,對不同風險級別的人群進行分級監控,對重點人群的重點運動風險進行監控;最后,具備對可能發生的運動風險的應對能力,例如,有控制運動風險的必要措施和運動風險發生時的應急預案等。
運動的有效性,即運動的效應,包括中心效應和外周效應,中心效應是運動干預對疾病的作用,即預期的干預效果。通常中心效應的產生需要有較高的運動強度,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外周效應是指除中心效應之外的其他健康效應,一般較低的運動強度即可產生外周效應,但會使中心效應獲益微小[23-25]。例如,一位心臟病患者每天堅持走路鍛煉身體,一段時間后,血脂、血糖、體重等都會顯著下降,這就是外周效應,但是,心臟功能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而如果患者通過稍高強度的有氧訓練則能改善心肺功能,這就是中心效應。僅依靠體育學或醫學相關知識和技術無法全面評估運動的中心效應和外周效應,這就必須將體育學與醫學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估,而且運動有效性的評估不僅僅是運動方案實施后才能進行評估,運動方案實施中也可以進行評估,并且可依據中心效應進行針對性的訓練,這樣更有助于實現預期效果。
日常生活中適量的運動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但缺乏運動依然是當今社會的一個主要問題[26]。只有長期地、持續地適量運動才能產生較大的健康促進、防治疾病的效益。有研究表明,運動項目的特點、運動計劃的制訂與實施、運動參與者獲得的益處等多種因素會影響運動參與者的堅持性[27]。僅以健康促進為目的的運動,有些人可以堅持[22],但很多人常常會由于枯燥、缺乏樂趣而停止,例如,各種慢性病的運動康復方案。有研究認為,對于老年人而言,適量的有氧運動有助于改善心肺耐力,而高強度間歇運動可使老年人獲得更高的心肺耐力效益[28]。但是,高強度運動對老年人具有運動安全風險。如果過度強調運動的安全性,又勢必會降低運動的有效性。因此,健康促進運動既要滿足安全性又要滿足有效性,就需要精準識別運動風險以及精準控制運動強度。例如,風險較高的運動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并通過氣體代謝儀、動態心排量測試等設備對運動強度進行精準控制。此外,運動時的安全保障以及運動效果的及時評估也有利于提高運動依從性 [29]。因此,健康促進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要同時兼顧,并且不可分割。
綜上所述,體醫融合的實質是:體育學和醫學通過對運動的全面而深入的認識,根據整合醫學理論[30],形成體育醫學理論,并以此促進體育行業與醫療衛生行業在技術、資源和話語權三方面形成融合,實現健康促進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2 ? 體醫融合服務框架
構建適于中國國情的體醫融合服務框架是實現體醫融合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根據體醫融合的現狀,筆者認為,應在體育醫學理論指導下,基于健康促進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構建體醫融合服務框架,主要包括以下5個部分:運動安全保障系統、運動效果評估系統、科學鍛煉身體指導系統、科學鍛煉身體組織系統和科學鍛煉身體支撐系統(見圖1)。
2.1 ?運動安全保障系統
運動風險是伴隨體育運動實時存在的,在體醫融合過程中,健康促進運動也必然存在運動風險,對于那些不同程度臟器受損的患者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構建集人員、環境、設備、場地于一體的運動安全保障系統,不僅能為各類人群提供科學健身的安全保障,還能使健康促進運動參與者最大程度地避免運動風險,并且可及時采取運動風險防范與應對措施。運動安全保障系統主要包括3個方面,即運動風險識別、評估與應對[31]。
2.1.1 ?運動風險的識別
運動風險識別是運用各種方法和工具,找出運動中潛在的風險以及風險事件發生的原因。運動風險分為人的風險和環境的風險。體醫融合服務中,人的風險是指健康促進運動參與者自身因素所導致的運動風險,例如:健康促進運動參與者各臟器的健康狀況、認知狀況、心理狀況、血糖狀況、服藥狀況等[32];環境風險主要是指健康促進運動中環境因素所導致的風險,例如:運動項目本身的風險、運動器材(完好率、器材質量合格率)等[33]。但是,人的風險和環境風險不是絕對的,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風險,例如,心臟病患者參與體育運動存在較大風險,但是如果運動強度合理,那么運動風險會顯著降低。醫療衛生從業者對健康促進運動中人的風險識別較為擅長,體育從業者對健康促進運動中的環境風險識別較為擅長。
2.1.2 ?健康促進運動風險的評估
運動風險評估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對運動風險進行測評,為應對運動風險提供依據。在體醫融合健康促進服務中,應具有完善的運動風險評估操作流程,例如:醫護人員對健康促進運動參與者的心臟功能、血管功能、肺臟功能、腎臟功能、骨關節狀況、血糖指標等進行評估,同時要評估其認知狀況、心理狀況、睡眠狀況等。體育行業從業者對健康促進運動參與者的體質健康狀況和運動能力進行評估,并對運動環境進行評估,例如:場地、器材、空氣質量等。對于慢性病患者,藥物與運動并行施治,因此,對其運動風險的評估則需考慮藥物與運動的交互作用,例如:安眠藥、降壓藥、降糖藥等多種藥物均可能增加跌倒風險,這需要體育與醫學從業者共同進行評估和判斷。
此外,要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對健康促進運動參與者的運動風險進行分級,根據分級結果進行不同程度的、有針對性的運動風險監控[25],例如:糖尿病患者監控血糖,高血壓患者監控血壓等。
2.1.3 ?運動風險的應對
運動風險應對是指針對運動風險評估的結果,對不同運動風險等級的人群選擇不同的運動風險應對技術手段[25]。首先,應配備健康促進運動指導人員,這些健康促進運動指導人員應經過醫學專業知識培訓,應具備上崗資格,是健康促進運動風險的識別者,不僅對健康促進運動參與者的運動強度以及運動時的心率、心電圖、血壓、血糖、呼吸進行監控并及時識別運動風險,而且要控制運動風險[34];還要對健康促進運動參與者在運動中和運動后的血糖變化、服藥量等進行監控,并且要防止運動所致血糖變化和藥物代謝變化產生的風險。其次,應具備運動風險的應急預案,健康促進運動指導人員應具備專業的急救技能,運動場所應配備AED(自動體外除顫器)設備、并建立轉診綠色通道等。此外,還應能夠對患者進行運動安全風險教育,使患者對運動風險的前兆有所警覺。
2.2 ?運動風險效果評估系統
體醫融合促進健康的效果要有具體的指標進行評估,而僅依靠體育學或者醫學的評估指標無法對健康促進運動干預效果進行全面的評估,應將體育學評估指標與醫學評估指標相結合組成更加完整的運動風險效果評估系統。健康促進運動風險效果評估系統主要包括:1)一般狀態評估指標,即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睡眠、血壓、跌倒風險等;2)臟器功能評估指標,即心肺功能、平衡功能、肌肉功能、血液指標、尿液指標、影像學指標等;3)形態學評估指標,即身體成分、體質量、腰圍、臀圍等;4)服藥情況,即藥物種類和用量等;5)心理狀態、社會適應相關評估指標等[35-36]。
這些指標可分為中心效應指標和外周效應指標[11],中心效應指標是指體醫融合擬實現的目標,主要以醫學指標評估,例如,心臟病患者的運動康復的中心效應指標為心臟功能指標,包括左室射血分數、運動耐力評估等。如果健康促進運動參與者是為了降體重,可以采用體育學指標評估。外周效應則是指除中心效應之外通過健康促進運動實現的其他健康效應。沒有絕對的中心效應或外周效應,只要是擬實現的目標,就是中心效應。
2.3 ?科學鍛煉身體的指導系統
科學鍛煉身體的指導系統是體醫融合服務框架的核心部分。在這個系統中,體育行業和醫療衛生行業是并列關系,共同參與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全過程,也使體醫不同部門不同專業的從業者能在體醫融合過程中發揮各自的優勢。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可通過物聯網體育器材、可穿戴設備、醫療評估設備等實現智能運動處方的制定、應用指導以及效果評估,并可以實現遠程指導和效果評估。
指導科學鍛煉身體包括運動方式、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率、運動周期等要素,運動方案的制定應遵循每日運動的金字塔理論和每周運動的波浪理論:1)金字塔理論是指每日的健康促進運動以中心效應為指向進行,并輔以其他鍛煉身體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類:其一,運動損傷風險最大的運動,例如:患者在專業心臟病康復醫生指導下進行的較高強度的心肺耐力運動,以及在專業康復醫師指導下進行的肢體康復運動[25-26]。這是以中心效應為指向的運動,其位于金字塔頂層。其二,維持和提升體質健康水平的運動,即在運動指導人員指導下進行的有一定運動強度的適量的集體運動,例如,心肺耐力運動、功能性力量練習、拉伸練習等,這類運動有運動風險監控、有運動安全保障、運動損傷風險較低,其位于金字塔的第二層。其三,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非定量化的運動,對于運動強度沒有要求,例如,做家務、去商店購物等,其位于金字塔的最底層。2)每周的健康促進運動應該遵循波浪理論,即高強度運動和低強度運動交替進行、不同運動方式交替進行、不同部位的運動交替進行等。
2.4 ?科學鍛煉身體的組織系統
2.4.1 ?各組織機構分工協作
在體醫融合健康促進服務中,經過體育醫學培訓的臨床醫生制定運動處方,??漆t生控制運動風險,由經過體育醫學培訓的運動指導人員執行運動方案,從而在健康促進服務中使醫學和體育學產生最大優勢和價值。在這一系統中,三甲醫院聯合社區醫院(社區衛生站)分工協作,依托醫聯體形成體醫融合健康服務聯合體。目前,按照此模式在北京市朝陽區來廣營鄉和山西太原市杏花嶺區已成功建成“體醫融合健康服務聯合體”。在體醫融合健康服務聯合體中,三甲醫院處于上游,發揮指導作用,主要開展高風險運動,對健康促進運動參與者進行運動風險篩查、運動強度控制、健康教育,同時指導社區醫院(社區衛生站)等下級單位進行運動監控和效果評估,并做好安全兜底保障,以保障健康促進運動的安全性。社區醫院(社區衛生站)等主要開展低風險運動,例如:肌肉耐力、呼吸訓練,平衡性、靈敏性、協調性練習等。在鍛煉身體計劃落實過程中,患者可定期去三甲醫院,一是評估康復的效果,二是重新確定運動強度,然后再回到社區醫院(社區衛生站)有針對性地鍛煉身體,整個過程中要保障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2.4.2 ?各種鍛煉身體的方式相結合
在具體的鍛煉身體計劃的實施中,各種鍛煉方式相結合:1)三甲醫院與社區醫院相結合。例如:每周可在三甲醫院進行高強度、高風險的運動鍛煉??稍谏鐓^醫院進行低強度、低風險的運動鍛煉,例如:平衡能力、肌肉耐力、呼吸功能訓練等。2)集體訓練與個人鍛煉相結合。例如,集體進行心肺耐力運動與局部運動損傷預防及康復的個人鍛煉相結合。3)針對性訓練與功能訓練相結合。除了針對性訓練,也應加強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例如:防跌倒、負重走等。4)訓練與比賽相結合。成立患者俱樂部,不僅進行訓練,還可進行俱樂部間的比賽,提高參與健康促進運動的興趣。5)科學鍛煉身體與體育文化相結合。例如:開展集體項目、一對一對抗項目等,還可通過比賽建立友誼。
2.5 ?科學鍛煉身體的支撐系統
在體醫融合服務框架中,科學鍛煉身體的支撐系統不僅能改善鍛煉的效果,還可提供個性化的體育鍛煉方案。除了運動安全保障、運動效果評估以及科學鍛煉身體的組織與指導之外,與健康促進相關的其他因素對體醫融合服務的實現也至關重要,例如:營養、藥物、心理狀況、環境、體育文化。因此,科學鍛煉身體支撐系統對于一個全面而科學的體醫融合服務框架而言必不可少。其主要包括:1)營養。主要指運動營養、康復營養,即根據健康促進運動情況給予不同慢性病患者合理的膳食建議,并要符合其營養需求和降低運動損傷風險、提高運動的健康效益[37]。2)藥物。例如,監控健康促進運動參與者在運動期間的服藥情況,根據醫學評估指標及時調換藥物。3)運動環境。例如,監控運動環境的濕度、過敏原濃度、溫度以及空氣中懸浮物指標、CO2、NO2及O2濃度等[28]。4)心理。關注患者在健康促進運動過程中的心理感受,例如:成就感、獲得感、滿足感等。5)體育文化熏陶。通過組織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激發健康促進運動參與者參與運動的興趣。
3 ? 結束語
體醫融合相關理論的形成是實現體醫融合的重要一環。目前,我國體醫融合相關的理論研究仍比較欠缺。本文歸納總結了體醫融合的理論前提、關鍵影響因素、核心環節,并根據體醫融合現狀,基于健康促進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持續性,構建了體醫融合服務的框架,以期為進一步完善我國體醫融合服務體系建言獻策。但是,體醫融合服務的理論構建是一個過程,要形成全面的、系統的體醫融合促進健康的理論體系,仍需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 ?ZHOU M, WANG H, ZENG X, et al.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 Lancet, 2019, 394(10204): 1145.
[2]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2020年)[EB/OL].(2020-12-23)[2021-05-27]. 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2311/44583/index.htm .
[3] ?李祥晨,俞夢孫. ?主動健康:從理念到模式[J]. 體育科學, 2020, 40(2): 83.
[4] ?PELLICCIA A, SHARMA S, GATI S, et al. 2020 ESC guidelines on sports cardiology and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Eur Heart J, 2021, 42(1): 17.
[5] ?PIERCY K L, TROIANO R P, BALLARD R M, et al. 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J]. JAMA, 2018, 320(19): 2020.
[6]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 (2016-10-28)[ 2021-05-27].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6/1028/c398004-28815229.html.
[7]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EB/OL].(2019-09-02)[ 2021-05-2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8] ?于洪軍,馮曉露,仇軍. “健康中國”建設視角下“體醫融合”研究的進展[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32(6): 484.
[9] ?常鳳,李國平. 健康中國戰略下體育與醫療的共生關系的實然和應然[J]. 體育科學,2019,39(6): 13.
[10] ?LAVIS C J, OZEMEK C, CARBONE S, et al. Sedentary behavior, exercise,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J]. Circ Res, 2019, 124(5): 799.
[11] ?PEDERSEN B K, SALTIN B. Exercise as medicine-evidence for prescribing exercise as therapy in 26 different chronic diseases[J].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15, 25( Suppl 3): 1.
[12] ?胡揚. 從體醫分離到體醫融合——對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思考[J]. 體育科學,2018,38(7): 10.
[13] ?郭建軍. 健康中國建設中體育與醫學對接的研究與建議[J]. 慢性病學雜志,2016,17(10): 1067.
[14] ?徐本力. 專項理論到運動訓練—兼論運動訓練科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趨勢[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4(6): 721.
[15] ?馮振偉,韓磊磊. 融合·互惠·共生:體育與醫療衛生共生機制及路徑探尋[J]. 體育科學,2019,39(1): 35.
[16] ?馮振偉,王先亮. 基于共生理論的體育業和醫療服務業融合共生路徑構建研究[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8,34(5): 1.
[17] ?劉莉莉,江偉新,孫子林. 加強體醫融合,切實推薦糖尿病運動康復管理[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19,11(9): 569.
[18] ?郭建軍. 體醫融合推動健康革命路徑探討[J]. 慢性病學雜志,2017,18(11): 1189.
[19] ?趙志剛,郭建軍. 整合運動藥理學[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1:45.
[20] ?郭建軍. 體醫融合給體育和醫療帶來的機遇與展望[J]. 慢性病學雜志, 2017, 18(10): 1071.
[21] ?COLBERG S R, ALBRIGHT A L, BLISSMER B J, et al. Exercise and type 2 diabetes: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joint position statement[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0, 42(12): 2282.
[22] ?SHORE C B, HUBBARD G, GORELY T, et al. Insufficient reporting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xercise referral scheme uptake, attendance, and adher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views[J]. J Phys Act Health, 2019, 16(8): 667.
[23] ?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 75歲及以上穩定性冠心病運動康復中國專家共識[J]. 中國綜合臨床,2018,34(2): 97.
[24] ?胡樹罡,王磊,郭蘭.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運動康復專家共識》解讀[J]. 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 24(1): 9.
[25] ?ROSS R, HUDSON R, STOTZ P J, 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amount and intensity on abdominal obesity and glucose tolerance in obese adults: a randomized trial[J]. Ann Intern Med, 2015, 162(5): 325.
[26] ?RODUIFO A. Sedentary lifestyle a disease from xxi century[J]. Clin Investig Arterioscler, 2019, 31(5): 233.
[27] ?FARRANCE C, TSOFLIOU F ,CLARK C. Adherence to community based group exercise interventions for older people: a mixed-methods systematic review[J]. Prev Med, 2016(87): 155.
[28] ?ROBINSON M M, DASARI S, KONOPKA A R, et al. Enhanced protein translation underlies improved metabolic and physical adaptations to different exercise training modes in young and old humans[J]. Cell Metab, 2017, 25(3): 581.
[29] ?COLLADO-MATEO D, LAVIN-PEREZ A M, PENACOBA C, et al. Ke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herence to physical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and older adults: an umbrella review[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18(4):2023.
[30] ?樊代明. 整合醫學初探[J]. 醫學爭鳴,2012,3(2): 3.
[31] ?張大超,李敏. 國外體育風險管理體系的理論研究[J]. 體育科學,2009,29(7): 43.
[32] ?WISTEN A, BORJESSON M, KRANTZ P, et al. Exercise related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in the young - pre-mort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swedish nationwide cohort, showing a decline in SCD among athletes[J]. Resuscitation, 2019(144): 99.
[33] ?陳德明,李曉亮,李紅娟. 學校體育運動風險管理研究述評[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9): 102.
[34] ?郭嫻,汪毅,嚴翊,等. 運動中心血管風險及其預警[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5,34(6): 595.
[35] ?尤炎麗,趙杰剛,張弓,等. 基于可穿戴設備監測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心臟康復運動指導模式的效果評價[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20,35(4): 453.
[36] ?LAVIE C J, ARENA R, SWIFT D L, et al. Exercise and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clinical scienc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J]. Circ Res, 2015, 117(2): 207.
[37] ?CRUZ-JENTOFT A J, KIESSWETTER E, DREY M, et al. Nutrition, frailty, and sarcopenia[J]. Aging Clin Exp Res, 2017, 29(1): 43.
收稿日期:2021-04-22
基金項目:國家“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2020Y
FC2004904)。
第一作者簡介:陳曉紅(1978—),女,博士,研究方向為運動促進健康,E- mail:chenxiaohong@cupes.edu.cn。
通信作者簡介:郭建軍(1968—),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體醫融合,E-mail: guojianjun@cupes.edu.cn。
作者單位:首都體育學院 北京 100191。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