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新 王樹粵 李世宏
摘 ? ?要:中華文化“走出去”是我國的文化強國戰略,應從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高度與層面來理解中國武術“走出去”的時代使命。運用文獻研究法、邏輯分析法對中國武術“走出去”到“融進去”的困窘以及中國武術“走出去”的時代使命進行了分析,認為:當前,在諸如“一帶一路”、武術成為青奧會正式比賽項目以及在國外建立孔子學院等一系列舉措的助推下,中國武術的國際推廣已出現了有利的新局面。由此,提出了中國武術“走出去”的“三段論”。只有尋找到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相同的文化,才是中國武術從淺層次“走出去”直到深層次“融進去”的關鍵。中國武術的“走出去”已經不僅僅是中華文化代表性元素的跨文化傳播,更是武術文化產品的出口貿易方式。如何使“走出去”的中國武術融入到受眾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國武術“融進去”并形成文化認同的重要前提。“走出去”的中國武術要在相同文化的基礎上,將已經傳播開的中國武術文化“做實”“做深”才是形成文化認同的基礎,也是“走出去”的中國武術“融進去”的前提。在此基礎上,使“走出去”的中國武術在受眾中得到青睞并形成文化認同及漸進性地“融進去”。這無疑是中國武術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可行路徑,更是在通過中國武術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掌控中華文化詮釋話語權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中華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武術;文化傳播;武術文化;文化認同;走出去
中圖分類號:G 852 ? ? ? ? ?學科代碼:040304 ? ? ?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Chinese culture“going global” is Chinas cultural power strategy. It is imperative to understand the appeal of the times of“going global” of Chinese Wushu from the height and level of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are used to sort out the difficulties of Chinese Wushu from“going global” to “going to heart” and the era mission of Chinese Wushu“ going global”. It is believed that a favorable new situation has emerged in the“going global” of Chinese Wushu under the impetus of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ushu becoming an official competition sport in the Youth Olympic Gam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abroad at present. The“three stages”of ?“going global”of Chinese Wushu is thus put forward. Only by finding the common culture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is the key for Chinese Wushu to“go global”from the shallow level to the deep level. The “going global” of Chinese Wushu is not only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representative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he way of exporting Wushu cultural products. How to integrate the“going global”of Chinese Wushu into the audiences daily life is an important premise for the “going to heart” of Chinese Wushu and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The“going global” of Chinese Wushu should make the spread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solid” and “deep” is the foundation of forming cultural identity based on the common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premise of ?“going global”Chinese Wushu. On this basis, the“going global” of Chinese Wushu is favored by the audience, forms its cultural identity and gradually “goes to heart”. This is undoubtedly a feasible path for Chinese Wushu to promot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show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t is also the key to control the discourse power of Chines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Chinese Wushu.
Keywords:Chinese cultur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Wushu;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ushu culture; cultural identity; going global
中國武術“走出去”不僅在于武術技術的傳播,更重要的是要對武術文化進行“柔性傳播”,構建武術全媒體傳播格局,打造武術融媒體產品,發揮短視頻平臺、微博、微信等在武術文化傳播中的積極作用[1]。例如,通過電影或短視頻展示“中國功夫”。與此同時,“孔子學院也是中國武術‘走出去的重要載體”[2]。中國武術逐步形成了一套覆蓋全球并且設有不同水平等級的武術賽事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國際武術聯合會的成員國已經達到140余個,相關武術組織與武術文化交流活動逐漸增多,例如:美東國術聯誼會、中國—東盟武術高峰論壇、中國—東盟武術大會、歐洲國際中華武術節等。2020年,中國武術部分拳種被列入青奧會正式比賽項目,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武術的“走出去”。同時,中國政府也為中國武術“走出去”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和提供了政策保障。例如,《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支持中華醫藥、中華烹飪、中華武術、中華典籍、中國文物、中國園林、中國節日等中華傳統文化代表性項目走出去。”[3]《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同樣提出:“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雙向發力,重點支持漢語、中醫藥、武術、美食、節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代表性項目走出去”[4]。此外,“一帶一路”倡議更為中國武術搭建了新的“走出去”的平臺。
中國學術界也對中國武術“走出去”進行了廣泛而持久的討論。對于近些年中國武術“走出去”所面臨的困境,蔡月飛 等[5]認為,中國武術國際推廣中遭遇的文化誤讀等困境仍然是制約中國武術“走出去”的主要因素。冉學東 等[6]認為,中國武術“走出去”的戰略目標的實現必須要強化“文化意識”、具有“世界意識”、高揚“創新意識”、恪守“標準意識”。還有學者從不同視角闡釋了各自的見解,例如:邱丕相 等[7]提出了四大方略;王國志 等[8]構建了“政府推動、民間配合、貿易主導”的武術發展模式;于文謙 等[9]提出了四大保障。在中國武術發展道路的探索中,一些學者對于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推動中國武術“走出去”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10-11],認為民心相通是中國武術“走出去”的重要基礎。胡凱等[12]、丁傳偉等[2]以孔子學院為載體對中國武術“以點帶面”的發展方式進行了深入論證。此外,閆民[13]提出,應正確處理武術標準化與學校武術、大眾武術、傳統武術之間的關系,塑造武術“走出去”的時代形象。金濤 等[14]認為,應充分使用互聯網推動武術國際推廣。總之,一些中國學者已經對中國武術的“走出去”進行了較多的研究。通過分析這些研究成果,本文認為,中國武術的“走出去”分為3個階段:“走出去”—“傳播開”—“融進去”,即“三段論”。“走出去”是指中國武術國際推廣的第一階段,在多年實踐中,中國武術“走出去”已取得一定進展,“走出去”的核心內涵是中國武術進入國際體壇,在國際社會得到普及,使世界各地人民認識武術、了解武術、參與武術運動。所謂“傳播開”是指受眾普遍對中國武術文化及武術的價值理念能夠理解,也就是中國武術“走出去”從武術技藝展示逐步到武術文化內涵的呈現。雖然目前中國武術在技術層面的“走出去”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中國武術的文化內涵并未得到同步傳播。與此同時,中國武術的“融進去”則直接體現在中國武術“走出去”的目標上,即“走出去”的中國武術與當地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的有機融合[15],也就是中國武術從認識論意義上的 “走出去”躍升到價值理念上的“走出去”[16]。目前,中國武術已經“走出去”,但是卻難以“融進去”,已成為當前中國武術亟需突破的瓶頸。
因此,中國武術“走出去”的目標,不僅要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蓋在內,更要樹立中國武術新形象、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將中國武術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互增進了解,從而在文化與價值觀方面形成一定的共識,肩負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使命。基于此,本文運用文獻研究法、邏輯分析法,以中國武術“走出去”的現狀作為研究切入點,查找中國武術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期為“走出去”的中國武術的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1 ?中國武術從“走出去”到“融進去”的困窘
從文化傳播層面來看,國際上對中國武術的認識僅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沒有進一步深入到中國武術的文化層面[17]。從中國武術的傳播效果而言,一些中國學者認為,目前以數字技術為載體傳播的中國武術不能完整地展現中國武術的全部文化底蘊,同時對于武術文化解讀的偏頗是傳播效果不佳的主要問題[6]。甚至有些學者直接將問題的矛頭指向了武術文化,認為“深層次或價值觀層面的問題依然是困擾中國武術‘走出去的難題”[18],因文化差異形成的文化沖突致使中國武術的國際推廣效果“淺”“慢”“難”[19]。
雖然已有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中國武術“走出去”進行了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在肯定中國武術“走出去”取得成就的同時,也指出了中國武術在“走出去”發展過程中沒有深入人心——難以“傳播開”和“融進去”。例如,我國為增進國際友人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在國際教育領域和文化領域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建立友好外交關系,在國外開設孔子學院,傳播武術文化。例如,白俄羅斯國立體育大學孔子學院自2015年建立以來,在中國武術推廣方面形成了特色,累計舉辦各類文化活動60余場,并形成了學術交流互訪機制,拓展了孔子學院學生的國際視野,加強了武術跨文化傳播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拓寬了武術跨文化傳播途徑,但是仍存在注重武術技術傳授而忽視武術文化熏陶的問題[20]。這些問題說明中國武術的“走出去”還只是停留在技術層面,并沒有深入到武術文化的“走出去”。因此,如何使中國武術從技術層面“走出去”轉向武術文化的“走出去”,這將是中國武術“傳播開”與“融進去”的關鍵步驟。正如凌云[21]所言,中華文化如何從走向世界轉變為深層次地融入世界,是一個更加突出的問題。這也是在“一帶一路 ”倡議下中國武術“走出去”再次成為研究熱點的主要原因。
2 ? 中國武術“走出去”的時代使命
2.1 ?中國武術“走出去”的時代要求
中華文化“走出去”作為文化強國戰略,是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經濟全球化的新發展格局”為時代背景的,其重點在于:促進世界文化交流、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價值詮釋認同[22]。簡言之,就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融入世界,構建起中華文化敘事話語體系。中華文化的“走出去”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強有力手段。在經濟全球化的新發展格局中,中華文化的“走出去”要跨越不同地域和消除不同語種造成的溝通障礙,以文化共通性為基礎進行文化交流。中華文化“走出去”是我國的文化強國戰略,要解決存在于中國武術“走出去”過程中的問題,應站在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高度與層面來理解中國武術“走出去”的時代要求。雖然在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時發現,學術界對中國武術“走出去”的時代要求的認識與理解仍存在分歧,但是,“走出去”的中國武術依舊是中華文化代表性項目“走出去”的典范,因此,只有明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要求,才能進一步深刻理解中國武術“走出去”的時代使命。
2.2 ?中國武術“走出去”的新任務
基于以上對中國武術“走出去”的時代要求的分析,中國武術的“走出去”是指弘揚中國武術文化、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其不僅是指進行武術文化國際交流與合作,而且也是指中國武術肩負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道德風尚的時代使命[14],在當下,中國武術還肩負著傳播中國武術“好故事”、樹立中國武術新形象的時代重任。但是,在中國武術“走出去”的過程中,從方式上來看,忽視了通過民間文化交流方式傳播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武術“好故事”、展現中國武術新形象的潤物細無聲的柔性表達。中國武術“走出去”應從局部到整體地推進,并且不能否認中國武術“走出去”發揮的積極的外交作用,因此,在由我國政府主導助推中國武術“走出去”的同時,要強化中國武術“走出去”的文化交流功能,消除受眾因文化沖突而對中國武術產生的消極情緒。要以中華武術豐富多彩的內容為基礎,根據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使中國武術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走出去”的模式。當前,在諸如“一帶一路”倡議、武術成為青奧會正式比賽項目以及孔子學院的廣泛建立等一系列措施的助推下,中國武術“走出去”已經出現了有利的新局面,但是,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還需要轉變思想,從文化交流、精神文明建設等多角度不斷推動中國武術“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只有促進中國武術“走實”“走深”,才有助于中國武術傳播開和融進去。
3 ? 循序漸進:中國武術“走出去”的“三段論”
中國武術“走出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包括:“走出去”“傳播開”“融進去”3個階段。“走出去”是中國武術“傳播開”“融進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中國武術的“走出去”不能只將關注點聚焦于“走出去”的廣度上,更多的還要兼顧“傳播開”的效果,關注“融進去”的結果。中國武術“走出去”要建立在廣泛普及的基礎上,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和融入結果,由此才能實現由表及里、由廣度到深度的發展,從而才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武術國際推廣方式。
3.1 ?中國武術從“走出去”到逐漸深入地“傳播開”
中國武術“走出去”是指中國武術的國際推廣與普及,重點強調跨越中國武術原已普及的國家或地區,而“傳播開”則是中國武術在未推廣的國家或地區由點到面地逐步普及,從而筑牢發展的根基,是指受眾對“走出去”的中國武術的內容和形式的接受。從傳播學理論視角而言,中國武術“走出去”要立足于傳播者的角度,而“傳播開”則要從受眾角度而言。例如,河南衛視開設的《武林風》節目自2004年開播以來,其就將“展現中國力量、傳播中國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作為節目理念和宗旨。自2007年起,《武林風》節目組前往日本參加比賽,在此次首度走出國門之后,每年《武林風》節目組都會在世界各地舉辦比賽或活動。2008年,《武林風——少林功夫拉美行》節目在智利、委內瑞拉、哥斯達黎加、古巴、墨西哥等國家引起強烈反響。2009年,《武林風》節目組走進美國拉斯維加斯,登上世界搏擊最高殿堂,內華達州政府更是將11月10日設立為“拉斯維加斯武林風日”,通過以搏擊為主要內容的電視節目將中華武術“留”在了美國。這一現象的實質是武術文化完成了傳播的過程,文化傳播取得實效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傳播者和受眾形成了具有共同的文化符號意義空間。共同的文化符號意義空間意味著“傳播者”和“受眾”必須對文化符號意義能夠正確理解,否則文化傳播過程就不成立,或者傳而不通,或者導致誤解[23]。這就意味著中國武術在跨文化傳播中,需要將自身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以進行文化交流與互動為目的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化互通的符號進行編碼。然而,從受眾角度而言,并不是 “你說我聽”“你演我觀”,實際上是一些國外受眾在主觀世界理解了中國武術文化符號含義以及形成了文化認同。但是,文化差異是制約中國武術“走出去”后“傳播開”的主要阻障,因此,通過武術文化交流來消除文化沖突將是中國武術“走出去”后“傳播開”的重要前提[24]。只有消除了制約不同文化形成相同性的隔閡和誤解,才能使武術受眾對其接收到的中國武術文化符號形成共識,才能促進中國武術真正地“傳播開”和“融進去”。
從以往中國武術“走出去”的歷程來看,中國武術文化傳播多是以向受眾進行武術文化“灌輸式”的傳播,過度聚焦于武術文化元素的普適性,忽視了不同國家的地域文化差異與文化的特殊性。在此過程中,中國武術“走出去”或多或少地存在無的放矢的情形。同時,又由于中國武術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忽略了受眾的主觀感受,缺乏從受眾本位角度的思考,從而造成一些武術文化作品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中國武術本身是一個能夠彰顯中華文化魅力、能促進文化交流與互通的載體,中國武術“走出去”并不只是要實現單一的即時傳播效果,而是要深入到受眾的體育活動中,因此,“走出去”的中國武術在“傳播開”的過程中,不能過度迎合某些受眾的偏好,而忽視對中國武術蘊含的中華文化代表性元素的解讀與傳播。中國武術 一直擁有大量的武術愛好者,但是如何使異國的受眾認識與認同中國武術文化,才是“走出去”的中國武術應該思考的問題。
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民在價值觀方面存在的差異也是中國武術國際推廣在某種程度受阻的關鍵原因。如果說中國武術“走出去”是譯介性的傳播,那么“傳播開”則是一個不同文化交流的過程,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要在價值觀方面形成一定的共識。基于此,“走出去”的中國武術“傳播開”不能局限于單向傳播的思維模式,應該本著相互尊重的原則,基于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受眾的風俗習慣及對武術文化的認知程度,消除不同文化在武術文化傳播中形成的隔閡和誤解。在中國武術“走出去”的過程中找到“傳播開”的文化契合點,是中國武術國際推廣的重要基礎,這也是武術文化求同存異的過程。文化契合點能夠消除不同文化造成的隔閡和誤解,而客觀存在的文化差異會導致尋找不同文化的契合點的難度增大。但是,有學者[25]認為,相對于小范圍的受眾,文化傳播需要有針對性;而對于更廣范圍的受眾,文化傳播要尋找其“最大公約數”。從中國武術“走出去”的廣度到“融進去”的深度而言,正需要知己知彼、精準施策,在充分認識和了解其他國家或地區歷史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再深入挖掘中國武術文化中的價值要素,增強中國武術“走出去”的文化吸引力與感召力,這才是中國武術“傳播開”的關鍵環節。
解決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不同文化背景下推廣武術的文化契合點的問題,關鍵在于傳播主體傳播的武術文化內涵在變與不變之間的轉換。中國武術在國際推廣過程中要將武術文化與當地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改善傳播效果。這對于解決“走出去”的中國武術將相同文化“傳播開”的問題以及掌握中國武術文化在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上的變與不變的轉換尤為重要。中國武術包括的拳種數量繁多、各成風格,但是,“走出去”的拳種蘊含的文化內涵勢必是不能變的,而多種傳播方式的組合以及受眾的定位則是可變的。由于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受眾的特點不同,這就決定了中國武術“走出去”在形式上的變化要適應當地的地域文化、風俗習慣等,并且要根據這些地域文化、風俗習慣等精準施策來傳播中國武術文化,而在這個過程中,做到精準施策則是不變的。因此,只有尋找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同文化,才是中國武術從表層“走出去”到“傳播開”的關鍵。
3.2 ?中國武術從“傳播開”到最終的“融進去”
中國武術的“走出去”已經不僅是中華文化代表性元素的跨文化傳播,更是武術文化作品的一種出口貿易途徑。中國武術“走出去”“傳播開”“融進去”實際上是一個傳播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武術故事、樹立中國武術新形象的漸進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走出去”的中國武術的“融進去”已經超越武術技術推廣所具有的功能,而且深深地烙上了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印記[26],例如:其中的“精氣神”學說就是中國武術文化中特有的表達方式[27]。不僅如此,“走出去”的中國武術“融進去”也可以稱之為是中國武術的“自我之文化”與“他國之文化”融合的最終結果,這也是樹立中國武術新形象的一種方式。
“走出去”的中國武術從“傳播開”到深層地“融進去”是增進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的重要“橋梁”,是樹立中國武術新形象的重要一環。所謂“融進去”是指“走出去”的中國武術所表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價值觀融入到受眾的日常生活中,并潛移默化地形成文化認同。因此,中國武術“融進去”不能僅對武術技術動作進行譯介性傳播,應該將中國武術的文化內涵與受眾進行文化涵義連接,“融進去”的不能僅是一些武術套路,還應包括這些武術套路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因此,要以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作為切入點,面向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受眾傳播武術文化,促進其對中國武術形成文化認同。
“走出去”的中國武術在“融進去”的過程中,應該能使受眾認識武術的本質特征,以及能通過對武術文化的理解及武術的身體動作符號來表達個人意志[13]。只有這樣才能樹立起中國武術的新形象。放眼世界,許多國家都有特色傳統體育項目,例如:日本的空手道、韓國的跆拳道、美國的橄欖球、英國的板球,等等。這可以說是這些國家的體育文化符號,并廣為人知。而對于中國武術而言,其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性項目,更是中華民族的財富[28]。中國可以通過武術向世界詮釋中華文化 [29],從而由中國武術文化展現出中國文化軟實力。
如何使“走出去”的中國武術“傳播開”并融入到受眾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國武術深層“融進去”且形成文化認同的重要前提。武術技術動作的傳播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被受眾淡化,但是文化認同則會深入到受眾的思想中,這樣才能實現中國武術的入鄉隨俗。例如,可通過國際武聯舉辦的武術比賽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使中國武術融入到受眾的日常體育消費中。因此,傳播中國武術文化、增強中國武術的國際認可度,有利于“走出去”的中國武術“融進去”。其次,在當前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如何使“走出去”的中國武術融入到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地域文化和人民日常生活中,是“走出去”的中國武術從“傳播開”到深層次的“融進去”要著重思考的問題。通過中華文化“走出去”進行文化交流來增進了解、促進中華文化融入世界,這是不同國家之間建立經貿關系的一個重要基礎[30]。有人類學家將這一過程稱為“文化融入”,有社會學家將此稱為“社會化”[31]3-4。對于“走出去”的中國武術要“融進去”而言,就是指中國武術要融入到當地人的文化圈層中,這是中國武術“傳播開”的最佳狀態。例如,可以根據與中國建交國家舉辦的國際性武術比賽使中國武術在舉辦地受眾中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并通過武術冠軍人物廣告來形成“冠軍效應”。當然,在舉行中國武術比賽的同時不可忽視比賽項目之間的差異及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地域文化和受眾的差異,在文化差異中尋求共同點,有針對性地促進“走出去”的中國武術“傳播開”,從而形成文化認同。此外,還可以通過在國外設立的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和孔子學院開展豐富多彩的中國武術培訓,進一步推動中國武術的“走出去”,形成中華文化傳播的“武術模式”,使中國武術從文化表象呈現向文化內涵傳播轉變[31]32。唯有如此,“走出去”的中國武術才能“融進去”,找到適合其發展的文化土壤和社會生存空間。因此,“走出去”的中國武術要在相同文化的基礎上,將“傳播開”做實、做深才能形成文化認同,這也是“走出去”的中國武術“融進去”的重要前提。
4 ? 結束語
在文化強國戰略實施背景下,中國武術肩負著傳播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武術故事、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時代使命。“走出去”的中國武術不能僅停留在武術技術表層的單向傳播上,更要注重武術文化的交流與互鑒,由表層的“走出去”逐漸到“傳播開”。在此基礎上,使“走出去”的中國武術在受眾中得到青睞和形成文化認同,從而使中國武術從“傳播開”漸進性地發展到深層次的“融進去”。這無疑是中國武術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可行路徑,更是傳播中華文化和掌控武術文化詮釋話語權的關鍵所在。正所謂“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這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中國武術從“走出去”直到“融進去”的過程,通過“三段論”使“走出去”的中國武術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體育總局武術中心貫徹落實《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實施方案的函[EB/OL]. (2020-03-20)[2020-08-20]. http://www.wushu.com.cn/#/inform/informDetail?id=743.
[2] ?丁傳偉,張寧,梅漢超. 論“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以孔子學院武術項目巡演為例[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29(5):421.
[3]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
(2017-01-25)[2020-03-20]. ?http://www.gov.cn/zhengce/2017-
01/25/content_5163472.htm.
[4] ?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7-12-21)[2020-03-20]. http://www.gov.cn/zhengce/2017-
12/21/content_5249241.htm.
[5] ?蔡月飛. 中國武術國際傳播的文化困境與理念轉換[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40(11):34.
[6] ?冉學東,王崗. 對中國武術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新思考[J]. 體育科學,2012,32(1):71.
[7] ?邱丕相,曾天雪,劉樹軍. 武術發展的國際化方略[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4):50.
[8] ?王國志,張宗豪. 文化“走出去”戰略背景下中國武術對外發展研究[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7(6):61.
[9] ?于文謙,戴紅磊. 中國武術對外推廣的戰略思考[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28(1):77.
[10] ?解乒乒,史帥杰,丁保玉. “一帶一路”戰略下武術文化“走出去”的機遇與策略[J]. 體育文化導刊,2017(6):1.
[11] ?李鳳梅,孟濤,楊凱利. “一帶一路”倡議下西北武術“走出去”的路徑探索[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0,37(6):737.
[12] ?胡凱,王燕. 武術的海外傳播實證研究——以武術在美國孔子學院的傳播為例[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33(5):36.
[13] ?閆民. 武術“走出去”的形象定位及哲學反思[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39(1):62.
[14] ?金濤,李臣. 互聯網時代中國武術“走出去”的路徑審視與思考[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8,37(4):139.
[15] ?黃曉曦,蘇宏元. 中國文化走出去:評估指標構建與提升路徑探析[J]. 學習論壇,2020(1):72.
[16] ?汪信硯. 中國文化走出去:意涵、目的和路徑[J]. 江淮論壇,2020(3):5.
[17] ?王崗,劉帥兵. 中國武術跨文化傳播的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3):13.
[18] ?董剛,金玉柱. 從“走出去”到“走進去”——中國武術國際傳播的理念迭代與路徑選擇[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9,34(4):364.
[19] ?陸小黑,吳杰. “一帶一路”:應對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武術發展的空間非正義[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9,34(6):540.
[20] ?李剛,倪光睿. “一帶一路”倡議下武術跨文化傳播研究——以白俄羅斯國立體育大學孔子學院為例[J]. 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20,41(3):72.
[21] ?凌云.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到“走進去”之間搭一座“藝術之橋”[N]. 中國藝術報,2019-08-28(8).
[22] ?田海平. 中華文化“走出去”與中國價值觀的道德詮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4(5):1.
[23] ?郭慶光. 傳播學教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3,5,16.
[24]劉仲華.交流互鑒,亞洲文明譜新篇[N].人民日報,2019-05-15(6).
[25] ?張頤武. 文化溝通從易于理解開始[N]. 人民政協報,2019-12-16(9).
[26] ?解乒乒,丁保玉,吳文峰,等. 武術文化國際傳播多元模式的構建[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10):65.
[27] ?楊明哲,殷曉克. 新時代開啟中國武術文化傳播新征程[J]. 新聞愛好者,2019(11):91.
[28] ?王樹粵.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武術的發展[J]. 武術研究,2019,4(3):15.
[29] ?郭玉成,李守培. 體育強國視域下的武術發展方略[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2):54.
[30] ?張志洲. 文化外交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動因、問題與對策[J].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3):12.
[31] ?祖曉梅. 跨文化交際[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收稿日期:2020-09-15
第一作者簡介:方志新(197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E-mail:34305642@qq.com。
通信作者簡介:李世宏(197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體育理論,E-mail:13801113696@126.com。
作者單位:1.北京郵電大學體育部,北京 100876;2. 南京工程學院體育部,江蘇南京 210000; ?3.哈爾濱體育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8。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3. Harbin Sport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