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進
【摘 要】目的:探討在產科護理中臨床護理路徑應用的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產科收治的產婦100例進行詳細分析,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平均分到為研究組(臨床護理路徑,n=50例)和參照組(常規護理,n=50例),不同護理方法應用后,護理效果也不相同,此時對護理期間產生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記錄產婦是否發生并發癥,同時記錄產婦是否對護理滿意。結果:對研究過程及結果分析后得知,兩組臨床效果記錄后進行比較,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及臨床護理滿意度16.0 %(8/50)、74.0%(37/50);并發癥發生率6.0%(3/50)、中醫證候療效94.0%(47/50)均為研究組治療后記錄結果,通過以上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出,研究組的優勢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產科護理中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能夠有效地減少并發癥發生率,促進臨床護理效果提升,在今后護理中可拓寬推廣和應用渠道。
【關鍵詞】產科;臨床護理路徑;效果
為了深入分析產科護理工作中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擇這部分產婦接受該方法,另外一部分接受常規護理,以此為基礎完成對比分析,作出如下匯報。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產科收治的產婦100例進行詳細分析,并進行平均分組,研究組及參照組各50例,年齡23歲~40歲,平均年齡(29.5±9.39)歲,上述數據可用于比較。
1.2 方法
參照組使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產婦的護理,即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和指導,并對產婦的情況進行檢測,同時給予正確的飲食指導。研究組則使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具體實施措施如下:(1)組建護理路徑小組。選取產科中資歷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護理小組,其中護士長作為小組組長。(2)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對臨床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并對產婦的情況進行詳細分析,以此為根據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明確護理各個階段的時間,同時確定護理的內容,主要包括:全面的評估、心理護理、生命體征監測、飲食護理以及相關指導。護理人員對產婦進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告知其相關注意事項和新生兒的護理。產后指導患者合理地使用抗炎藥物,預防感染,并于第1d指導產婦適當的活動,合理飲食。同時指導產婦如何進行母乳喂養。另外,產后第2d,護理人員要給予產婦全面的護理,并指導患者正確地使用藥物。
1.3 觀察指標
(1)腹壁血腫、盆腔感染、尿潴留、泌尿感染是產科常見的并發癥,記錄發生例數后,使用該數據與小組總人數相除的方法獲取發生率后進行比較。(2)向患者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指導患者根據自己的意愿填寫滿意程度,并使用總滿意例數與小組總人數相除的方法計算滿意度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方法護理后比較兩組產婦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對研究組產婦使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后,共有3例出現并發癥,其中1例腹壁血腫、2例尿潴留;發生率為(6.0%)。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后,共有8例產婦出現并發癥,其中2例腹壁血腫、1例盆腔感染、 4例尿潴留、1例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為(16.0%);上述數據比較,前者有顯著的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不同方法護理后比較兩組產婦的滿意度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與參照組相比較高(P<0.05),見表1。
當前,社會經濟處于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且健康意識也越來越完善。這種背景下,人們對于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產科,其是醫院中的特殊科室,有更高的護理要求。為了能夠滿足產婦的要求,臨床護理工作中,應該積極探索合理的護理方法[1]。就臨床護理路徑而言,其實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在實際應用中涵蓋了護理的各個環節,并結合實際護理期間制定日常護理的計劃表,以此為根據會特定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使患者的需求得到滿足,促進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產科是臨床科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收治的群體較為特殊,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較高[2]。然而產婦分娩階段由于對相關知識的了解有限,極易產生不良心理狀態,對產婦的生活質量造成直接的影響,因此為了提高參考的護理質量,本研究提出對研究組產婦采用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方法,結果顯示,本組效果顯著,且優于參照組(P<0.05)。
綜上所述,常規護理方法應用到產科護理中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夠理想,而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后改善了護理質量,促進了護理滿意度,建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余毅宏,張明珠.產科臨床護理路徑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婦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21,24(2):120-123.
[2] 楊春燕,秦麗,朱佳佳,等.臨床護理路徑用于母乳喂養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30):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