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薇
【摘 要】目的:在心理護理中運用心內科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心內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為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共50例患者。為了方便觀察,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5例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兩組均給予基本的常規護理以及心內科介入治療,觀察組在常規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觀察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結果:觀察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于心內科患者在治療中給予心理護理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患者的各項生活指標均更優,值得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心內科;心理護理;臨床效果
在心內科臨床中,介入治療成為了目前常用的一種治療方式,這是一種結合了臨床治療學以及放射診斷學的治療方式,這種治療方法不僅相對于傳統手術來說康復更快創傷更小,而且治療的效果更加顯著[1,2]。但是由于治療方法并沒有從本質革新,因此不少患者依舊存在負面情緒,而這種負面情緒也將會使依從性差的情況出現。本次研究主要以心理護理運用于心內科介入治療患者中的臨床效果為主,本次研究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我院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50例心內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擲硬幣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分組,每組25例患者。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25歲~73歲,平均年齡(42.45±15.58)歲;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24歲~73歲,平均年齡(42.97±15.25)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首先給予兩組患者基本的常規護理,包括基本的各項功能檢查,了解患者的過往病史,并為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做好記錄。觀察組給予心理護理,主要護理方式如下:①術前:在開展手術之前醫護人員需要采用積極熱情的態度與患者溝通,不僅需要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而且在手術之前需要為患者講解一下手術流程以及各項注意事項,并且幫助患者解答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為患者消除不良情緒。還可以通過成功案例來鼓勵患者,幫助患者樹立積極的治療添堵。護理人員需要著重講解手術又是,告知患者成熟的介入治療方法,提高患者的依從性。②術中:當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則需要通過講解的方式幫助患者消除恐懼。手術過程中給予患者的麻醉為局部麻醉,醫護人員則可以陪伴在患者身旁,多與患者進行交談,幫助患者分散注意力,并且為患者緩解陌生環境下產生的不良心理,讓患者能夠放松自己的心情。③術后:手術完成之后則需要立即告知患者,以免患者產生焦慮,此外,還可以通過開展健康教育講座的方式幫助患者了解術后康復的內容,給予患者定期的檢查以及飲食指導,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進行觀察。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介入治療已經成為了目前心內科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在為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需要從術前,術中,術后三個階段進行護理,幫助患者降低負面情緒的出現[3,4]。由于不同患者的負面情緒產生因素也有著千差萬別,在進行心理護理時,醫護人員需要幫助患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自身的疾病,通過這樣的方式消除患者的恐懼。如果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疾病,也能夠為患者樹立治愈自信心,減輕患者心理壓力的同時加強依從性。此外,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多與患者進行交談,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通過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改變患者的不良習慣。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護理后觀察組的各項生活質量指標均優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說明,通過心理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患者的各方面指標均更優,治療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將心理護理運用在心內科介入治療患者中,能夠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更高,干預后患者的狀況更好,值得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余瑤.老年患者心血管內科介入治療中舒適護理的應用效果觀察分析[J].母嬰世界,2019(19):5-6.
[2] 張素英,袁金霞.心內科介入治療患者心理護理干預效果研究[J].內蒙古醫學雜志,2020,45(2):240-241.
[3] 盧巧清,張淋.心理護理在心內科介入術患者中的臨床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9,19(10):249-249.
[4] 姚海榮,何琳.心理護理運用于心內科介入治療患者中的臨床效果探討[J].山西醫藥雜志,2020,18(49):2538-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