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劉艷麗 陳利 周冬梅
【摘 要】目的:探究醫聯體護理體系下連續護理管理模式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價值。方法:選擇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間于我院就診的高血壓和冠心病患者128例,比較兩組患者的心血管相關生理性指標、健康宣教效果情況。結果:連續護理組的收縮壓、舒張壓、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水平以及并發癥的總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結論:連續護理體系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患者的血壓、血脂、血糖水平及并發癥發生率,提高健康宣教效果和治療依從性,改善預后。
【關鍵詞】連續護理;高血壓;冠心病;預警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人類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其中以高血壓和冠心病最為顯著,該類疾病的預防及治療不僅依賴于院內干預,更依賴于日常護理[1]。醫聯體護理體系通過多級醫院聯合作用,為患者的疾病治療及康復提供了更為及時有效的救治途徑。該護理模式在國內尚未推廣,我院對128例高血壓和冠心病患者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實驗,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間于我院就診的高血壓和冠心病患者,根據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心血管分冊》確定納入標準中高血壓和冠心病的診斷標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差異。
1.2 護理方案
1.2.1 常規護理組:實施高血壓和冠心病人的常規專科護理方案,根據疾病情況進行基本的生活護理和對癥護理,包括住院期間生命體征檢測、常規健康教育,出院3個月后復查血壓、心電圖等,填寫專科調查問卷了解患者疾病進展情況。
1.2.2 連續護理組:實施綜合醫院-縣區級醫院-社區醫院連續護理模式。在綜合醫院住院期間,除實施常規專科護理外,由心內科、神經內科、康復科、臨床心理科組成護理小組,多學科聯合,在治療及康復的每個環節實施綜合性的個體化護理。通過心理調查問卷詳細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實施相應的心理治療與疏通指導。采取定期健康宣講、病友交流等多種活動方式幫助患者樹立正確康復意識。與患者家屬及時溝通,使家屬明確高血壓和冠心病日常維護的重要性,爭取家屬的合作參與。出院前為每位患者制訂詳細的個體化健康宣教手冊,其內包括具體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出現緊急情況時候的應對措施、緊急用藥等。在縣區級醫院為患者制定個體化復診方案,根據上級醫院的診療信息建立定期隨訪機制,每2個月對患者實行一次門診隨訪,幫助患者調整治療方案,提供生活建議,為病情進展患者提供綠色通道進入上級醫院復查。在社區醫院建立每位患者的健康檔案,每周進行問卷調查,記錄患者的病情狀態,給予用藥指導;每周進行電話、門診或登門隨訪,記錄患者血壓情況;每月進行健康宣講,主要包括指導健康的生活飲食方式(戒煙、戒酒、低鹽、低脂等)、參加體育鍛煉、測量血壓的方法等;定期舉行集體活動,如心理咨詢及輔導、體育鍛煉、健康知識競賽等。
2.1 兩組患者護理后心血管相關生理性指標的對比
連續護理組的收縮壓、舒張壓、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血糖水平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健康宣教效果的對比
連續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的宣教效果總有效率分別為85.94%和65.62% ,連續護理組的健康宣教效果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護理模式僅限于住院期間的專科護理及出院后有限次數的隨訪監察,不但無法全面獲知患者在各個階段的病情變化,無法針對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出個體化的策略調整,更無法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無法滿足患者的真正需求,這是患者依從性差的主要原因[2]。而在醫聯體連續護理模式下,社區醫院發揮了重要的職責。社區醫院通過采取定期問卷調查、血壓監控、健康宣講等措施,與心血管病患者高頻率直接接觸,能夠及時有效監督患者的生活行為,糾正其不正當生活方式,并通過心理干預幫助患者和家人建立積極良好的生活模式,能夠獲取患者的信任和依賴,直接調動患者的治療積極性[3]。同時,患者通過與社區醫院的互動交流,能更加有效的了解自身病情,理解健康宣教的重要性,因此能更加主動的執行健康宣教理念,改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從而提高健康宣教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連續護理體系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患者的血壓、血脂、血糖水平及并發癥發生率,提高健康宣教效果和治療依從性,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劉冠英,梁碧君,容超蘭,等.延續護理模式在冠心病出院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7):809-811.
[2] 周英,尤黎明.冠心病病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1):836-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