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 李志紅 宋苗苗
【摘 要】目的:分析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在高分級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110例高分級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甲組(55例)與乙組(55例),對甲組患者實施顱內夾閉術治療,對乙組患者實施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治療。兩組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對其臨床恢復效果、GOS評分以及免疫功能進行記錄觀察。結果:相較于甲組,乙組患者的臨床恢復效果更優(P<0.05);相較于甲組,乙組患者的GOS評分明顯更高(P<0.05);相較于甲組,乙組患者的lgG、lgM以及lgA水平均明顯升高(P<0.05)。結論:相較于顱內夾閉術,予以高分級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治療,能夠減少對患者免疫功能造成影響,促進患者恢復、提升其預后,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高分級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夾閉術
顱內動脈瘤可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約占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85%[1]。根據WFNS分級標準,該病可分為低分級與高分級兩種,而高分級aSAH的危害更大。現階段,臨床常應用手術夾閉或是介入栓塞治療高分級aSAH,達到恢復載瘤動脈壁完整的目的,但在臨床上對手術方法選擇仍尚存爭議,因此,如何選擇有效的手術治療方案是提升高分級aSAH患者預后的關鍵。對此,本研究將對我院110例高分級aSAH患者行不同手術治療,現將結果行以下匯報。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110例高分級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甲組(55例)與乙組(55例)。甲組,男35例,女20例,年齡51歲~64歲,平均年齡(51.25±7.47)歲;乙組,男32例,女22例,年齡50歲~63歲,平均年齡(50.82±6.19)歲。以上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甲組患者實施顱內夾閉術治療,內容如下: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確定動脈瘤位置選擇手術入路。逐層切開頭皮并進行分離,打開硬腦膜,在顯微鏡下查看腦血管解剖部位,分離瘤頸,使用罌粟堿處理大血管,并進行止血,最后逐層縫合切口。對乙組患者實施顱內介入栓塞術治療,利用彈簧圈栓塞及支架輔助栓塞,在治療前給予支架輔助栓塞治療患者阿司匹林治療,藥量為100 mg~200mg,口服,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依照血管造影結果測量動脈瘤直徑,將微導管慢慢置入,并確定微導管放置部位,將彈簧圈放好后結束手術。術后對患者進行尼莫地平治療,1次50 mg,1天2次。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對其臨床恢復效果、格拉斯哥預后(GOS)評分以及免疫功能進行記錄觀察。GOS評分:大于>4分代表病情恢復良好。免疫功能包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以及免疫球蛋白M(IgM)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恢復效果比較
相較于甲組,乙組患者的臨床恢復效果更優(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GOS評分比較
相較于甲組,乙組患者的GOS評分明顯更高(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
相較于甲組,乙組患者治療后的lgG、lgM以及lgA水平均明顯升高(P<0.05),見表3。
顱內動脈瘤是腦血管疾病中常見類型,居腦血管疾病發病率第3位。動脈瘤出血可造成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患病后可在1個月內發生死亡,死亡率高達45%,部分幸存者常伴有神經心理障礙。高分級aSAH危重性更高[2]。以往臨床常常采用保守治療對高分級aSAH患者進行干預,但其未能達到臨床預期效果。相關研究表明,當高分級aSAH患者行保守治療病情改善后,可加以手術治療。而顱內夾閉術與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均能夠治療高分級aSAH,其中顱內夾閉術可能會影響局部組織血管及內分泌系統,在損害患者免疫系統的同時,還會增加炎性反應,不利于臨床治療,而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通過利用彈簧圈栓塞顱內動脈瘤,并且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傷害、安全性更高。本次研究結果發現,相較于甲組,乙組患者的臨床恢復效果更優,且乙組患者的GOS評分、lgG、lgM以及lgA水平均明顯升高(P<0.05)。
綜上,與顱內夾閉術相較,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能夠有效改善高分級aSAH患者臨床表現,還能減少對免疫功能造成的傷害,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沈旭輝,吳安華.血管內微彈簧圈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16,24(1):76-77.
[2] 李輝,黃志堅,劉國靜,等.顱內壓波形參數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術后大腦半球腫脹的預測價值[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9,35(10):1031-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