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曉琴
近年來,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一些農村或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青壯年農民紛紛外出到城市務工或經商,由于諸多原因又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于是將孩子交給長輩或親屬撫養,這樣就產生了很多父母親或父母親一方常年不在身邊共同生活的“留守兒童”。
一、加強關心愛護
教師應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情感交流以及心靈溝通,與他們多談心,多傾聽他們的心聲,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和心理引導,用“情”解開他們的心結,要跟孩子的父母或監護人多電話交流,經常向家長匯報其孩子的學習、生活及思想狀況,多建議家長注重對孩子的關心關懷。如學生小黃,他的父母親在其就讀幼兒園時就外出東莞打工了,直到現在他就讀小學三年級了,還一直生活在外婆家,其父母親只是在過年過節時回來住一、兩天。小黃的學習態度一直都較差,表現為無心向學,在家對外公外婆也不尊重,性格比較張揚,有亂花錢的習慣,外公外婆都對他的教育都顯得束手無策。在知悉這些情況后,找小黃談了心,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進行教育引導,積極鼓勵他端正學習態度,指導他改進學習方法,并在平時的學習中對他進行鼓勵,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學習上逐漸用功起來,并理解了父母在外打工的艱難,養成了體諒長輩、尊敬父母的良好品質。
二、加強積極幫扶
教師要重視營造良好和諧的班級氛圍,引導同學們加強團結友愛,做到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同時,可以開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結對幫扶活動,積極調動集體的力量,幫助留守兒童搞好學習,激發出他們的心靈火花,樹立學習和生活的信心。如教師可以把班干部與留守兒童編在同一學習小組,或作為同桌,對留守兒童“結對子”開展學習幫扶活動,讓留守兒童緊緊地與集體成員在一起,切實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關懷,借助集體的力量讓他們跟上其他同學的節奏,與大家一起共同成長。一次,學生小李的爺爺到學校找我,態度非常懇切地說:“我孫子的教育問題全靠老師您了,我實在拿他沒辦法呀,他每天都向我要錢上網打游戲,我又不敢跟兒子說……”。聽了這話,我心里很難過。經過了解,小李的父母在深圳務工,從小就由祖父看管,其父母忙于工作,但對孩子期望值很高,每次電話首先問的都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很少關心孩子的思想狀況和表現情況,這使孩子逐漸產生了厭學情緒。于是,我有意接近小李,找他談話激勵他,并指定班上的學習委員幫助他學習,同時我不時與其父母溝通聯系,建議家長正確與孩子交流。經過一個學期的精心引導,小李變成了積極追求上進的好學生。
三、加強學業幫助
為了讓留守兒童學習有起色,教師應指導他們制定學習計劃,學會科學安排時間,不斷實現目標,進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向新的目標奮進。同時,教師應注重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他們養成專心讀書、摘錄好詞好句等好習慣,幫助他們掌握學習的基本環節,做到主動預習、認真聽課做筆記、及時復習講效率,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培養良好的習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小孫性格外向,頭腦聰明、靈活,很有學習潛質,但缺乏自控能力、學習表現較差、作業也是馬馬虎虎。為此,我對他采取多鼓勵表揚的方法,此后小孫學習進步了,上課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作業認真了,成績也慢慢跟上來了。
責任編輯? ?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