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宇秀
音樂評價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評價技術,對音樂教學所預期的一切效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新課改以來,我們看到音樂課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教學中的教學手段、方法的使用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教研活動中,有些課堂甚至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然而,課改畢竟是前無古人的“新事物”,我們都只能在摸索中前進,難免會有曲折迂回。如何讓音樂評價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音樂靈性,促進學生身心素質全面和諧地發展,需要我們深入探討。
一、評價的過程性
由于對新課標的解讀不夠深入,不少教師在以新理念為指導的教學中,依然沒有淡化教育的功利意味。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善于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利用評價起到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要求評價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問題任務、過程方法等緊密相連,這樣的評價理念更符合教育的終極關懷。
在教學過程中,評價的范圍除了關注學生的成果、作品外,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能力和品質。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采用“成長記錄袋”評價法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成長記錄袋”內容選擇比較廣泛,基本成分是學生每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進步情況,為學生提供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反省的機會。“成長記錄袋”的建立和使用,方便教師檢查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更能夠將評價與教育、教學融合在一起;同時學生通過自己的全程參與,培養了自我反思能力,擁有了判斷自己學習質量與進步的機會,認識了自我,擁有有自信。
二、評價的合作性
現行的音樂評價過分注重學業成績,只關注個體在整體中的位置,把是否成功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整天封閉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孤軍奮戰”,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群體意識。
學會合作是新課標理念下的素質要求。在音樂課堂中,開展小組學習、競賽,建立和追求共同愿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音樂潛能。我們在高年級開展“音樂對對碰”“音樂課大比拼”活動,在低年級開展“比比哪組的紅星多”等活動,深受學生們的喜好。方法為:上課前,由課代表根據各組課前綜合表現打一個紅五星;上課時,由老師或者其他組學生根據小組在課堂上的表現打紅五星;課后根據各組的紅五星評出“最佳合作小組”“最具進步獎”,并列入學生的學期評定中。此評價方法簡便、明晰、操作性強,有助于學生養成相互尊重、幫助的合作精神,并在合作學習中逐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當然,在注意平時評價的基礎上,我們不能忽視期末終結性評價的作用。終結性評價不僅是檢測學生音樂素養發展程度的重要途徑,也是反映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表之一。
三、評價的自主性
新音樂課程標準強調:音樂教師要勇于從傳統的角色中跳出來,變“教書匠”為“設計師”“指導師”“合作伙伴”,為學生的音樂學習創造寬松、融洽的環境。每個學生都有權利自主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有權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和評價活動。
學生的發展具有差異性,評價應尊重和體現學生的個性差異,讓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能表現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長,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我們采用自選強項展示的評價方法,經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在期末測評中,除了唱歌、音樂知識評價外,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音樂強項(因為是小學生,“強項”要求不能過高),這樣的做法,能夠促進學生發掘潛能、張揚個性。
總之,我們要根據音樂學科的特殊性進行評價,針對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提供豐富多彩的評價材料,從而更有效地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經歷困惑、迷茫和觀念的沖突后,我們在音樂課堂教學評價的改革中獲得反思,在反思中進行創新,最終“華麗轉身”,實現“破繭成蝶”的美麗。
責任編輯? ?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