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煌鋒
物理是高中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學科,隨著內容的加深,困難程度也在遞增。物理教材里的概念都比較抽象,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遇到困難。本文結合學生學習物理的實際情況,分析在學習物理過程中出現學習困難的原因,提出科學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幫助學生解決物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中物理難學的原因
(一)高中物理定量計算較多
在處理高中物理問題時要運用大量的數學知識,如有效數字的概念、指數運算、矢量計算、解方程組等,圖象表示物理、物理量的關系等。有部分數學知識高中才能學到,并且滯后于物理教學,比如向量知識、斜概念等。
(二)高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多
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更抽象、嚴謹和系統。比如勻變速直線運動中的速度就細分為平均速度、瞬時速度,而瞬時速度又有初速度、末速度、中間時刻瞬時速度;摩擦力中有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和最大靜摩擦力。例:某人沿豎直放置的桿勻速上爬時,受摩擦力的方向? ? ? ?,沿桿勻速下滑時受摩擦力方向? ? ? ? 。人在上爬時是受靜摩擦力,根據二力平衡,方向豎直向上;下滑時受滑動摩擦力,根據二力平衡,方向還是豎直向上,如果對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概念理解不夠的話就很容易出現錯誤。
(三)知識相互聯系,邏輯嚴密
初中物理各個知識較為獨立,相互聯系不大,只有少數問題較為綜合,如浮力問題包涵了重力壓力、液體壓強、二力平衡等,而高中物理對研究對象要進行力的分析、運動分析和功與能的分析,導致一道物理題中所含物理量很多,要用的物理規律多,要求學生信息提取能力強,熟悉每一個物理量,靈活運用每一個物理規律(公式),還要有較強的計算能力。如: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靜止一物體,現以水平恒力甲推動此物體,作用一段時間后換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乙推物體,當恒力乙作用時間與恒力甲作用時間相同時,物體恰好回到原點,此時物體速度為V2,若撤去恒力甲的瞬間物體的速度為V1,則V1∶V2=? ? ? ?。本題考查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題中條件不多,看似容易其實不易下手。題中物體有兩個運動過程,每個過程都要清楚:初速度、末速度、平均速度、時間、位移,特別是兩過程中速度和位移方向;還要注意各個過程之間的聯系、分析。
除了以上客觀的困難,學生還普遍存在自身的問題,如學習方法和習慣,部分學生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只是死記硬背;上課時老師授課內容多,無法跟上老師的節奏,等等。
二、解決物理學習困難的對策
物理學習的困難是客觀存在的,針對這種現狀我提出幾點對策。
首先,教學上在高一時應適當降低難度,使學生從初中到高中能自然過渡。特別是遇到數學上的困難時,應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并加以引導,而不能因為要趕進度簡單一句“數學問題自己課后處理”。即便是讓學生課后處理的一些問題,也要經常檢查學生完成情況。不然,不知不覺中積累了太多的數學問題未解決,最終有可能因為簡單的計算不熟練,就使學生跟不上學習的節奏。
其次,教師須花費更多精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物理。比如講“萬有引力”時引入“蘋果落到地面,而地球沒有落到蘋果上”的軼聞趣事。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物理教材還原了很多前人的研究探索過程,可以通過課堂演示實驗, 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平臺展示。
再次,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不畏困難,勇于面對困難的精神。教師可以通過介紹物理學家事跡,增強學習毅力,比如伽利略怎樣為了追求真理與教會作斗爭,法拉第十年磨一劍得出電磁感應定律等。
綜上所述,在高中物理的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緊貼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加以應對和克服,及時排除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各種困難,物理的教和學才能更順暢,才能使更多的學生喜歡學物理,更會學物理。
責任編輯? ?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