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東
【摘要】 目的 分析肺結核患者的發病狀況并評價疾病預防控制意義。方法 本次納入研究對象總計110例,均為本院收治的肺結核患者,納入對象收集年限為2020年6月-2021年6月。2021年1月起,實施現代化結核病防治措施。將實施前收集病例納入對照組,將實施后收集病例納入觀察組,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匯總肺結核發病狀況,并評價預防控制措施的臨床應用價值。結果 24-63歲屬于疾病的高發階段,發病例數占比為84.55%(93/110);發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實施預防措施后,觀察組弱陽性例數高于對照組,強陽性例數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研究結果證實,肺結核發病密切相關于患者年齡及性別等因素,以此為依據制定肺結核預防方案,可提升預防控制效果,社會意義顯著值得重視及借鑒。
【關鍵詞】 肺結核;發病狀況;預防控制;影響因素
肺結核屬于呼吸道系統臨床常見傳染性疾病,疾病具有發病率及死亡率雙高特點,對人類健康存在嚴重影響及威脅。現階段,我國加大力度防控疾病傳播,顯著降低了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但是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肺結核負擔仍然繁重。相關研究證實,人體因為感染肺結核桿菌后影響肺臟導致發病,疾病進行性發展,會逐漸影響侵襲多個器官,且疾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疾病盡早治療并采取有效的預防和干預措施,對于疾病的控制具有積極作用。本次研究中將本院接受治療的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實施現代化結核病防治措施前后疾病預防和控制效果,為工作優化提供更多參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納入研究對象總計110例,均為本院收治的肺結核患者,納入對象收集年限為2020年6月-2021年6月。對照組,男35例,女20例,年齡5-68歲,平均(43.23±3.26)歲。觀察組,男37例,女18例,年齡6-68歲,平均(43.36±3.32)歲。以上不同組別患者基線資料具有同質性(P>0.05)。
納入對象結核抗體試驗陽性,影像學檢查結果提示存有明顯征象,并連續三次病理學確診,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合并其他肺部病變者;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對照組
科室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密切關注疾病發展情況,遵照醫囑給予藥物;進行疾病常規宣教,提供生活及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如何控制疾病的傳播,保證家人和親屬健康。
1.2.2觀察組
本組實施現代化結核病防治措施,具體方法為:(1)多途徑對肺結核疾病相關知識進行宣傳和普及,可以在醫院等待區播放肺結核知識宣教視頻,書報欄放置紙質宣傳手冊,詳細告知疾病的預防措施、治療措施和方法、疾病危害等,提升患者對疾病重視度,同時告知現階段治療效果鑒定患者治療信心;醫院也可以組織宣傳活動提升民眾對疾病知識了解程度,能夠強化疾病防控意識及能力,確保早期發現疾病,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隔離獲得更加理想的疾病治療和控制效果;(2)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明確疾病情況后給予藥物,詳細介紹藥物作用機制、治療措施和不良反應等,要求患者嚴格要求遵照醫囑用藥,不得私自更改藥量;(3)患者建立電子檔案,詳細介紹基本資料,如果患者為流動人群,那么可隨時將病歷資料轉移到新接受醫院;后期治療時需要及時更新臨床資料;(4)居住環境保持整潔,長期接觸人群定期接受肺結核檢查,做好預防措施,可通過接受接種卡介苗提升機體預防能力;新生兒或是幼兒特別注意定期接種疫苗;(5)對患者進行生活及飲食指導,要求戒煙戒酒;積極鍛煉身體,提升自身抵抗力,控制疾病發展。
1.3 觀察指標
匯總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疾病預防相關影響因素。同時對比不同階段疾病預防措施效果,以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結果作為對比指標。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輸入SPSS22.0軟件分析,n(%)表示計數資料接受x2檢驗,( ±s)表示計量資料接受t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依據為P<0.05。
2 結果
2.1患者年齡和發病情況關聯分析
總計110例發病患者中,4-15歲發病患者共2例,占比1.82%;16-23歲發病患者共11例,占比10.00%;24-52歲發病患者共72例,占比65.45%;53-63歲發病患者共21例,占比19.09%;>64歲發病患者共4例,占比3.64%。由此可知,24-63歲屬于疾病的高發階段,發病例數占比為84.55%(93/110)。
2.2發病患者年齡情況分析
發病患者中,男性72例,占比65.45%,女性38例,占比34.55%。發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2.3預防控制后實驗室結果比較
觀察組弱陽性例數高于對照組,強陽性例數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兩組陰性例數組間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肺結核也就是人們俗稱的癆病,指的是感染結核分枝桿菌誘發的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病灶高發區域為肺部、氣管、支氣管及胸膜,疾病發病率及致死亡在傳染性疾病中排名第二。疾病發生后患者臨床癥狀表現不一,部分患者甚至無明顯臨床癥狀,常于健康體檢中發現患上肺結核。病菌在患者咳嗽、打噴嚏、甚至是大笑或是大聲說話過程中排出到空氣中進行傳播。
本次研究結果證實,24-63歲屬于疾病的高發階段,發病例數占比為84.55%(93/110);發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臨床制定預防措施時可作為依據。
實施預防措施后,觀察組弱陽性例數高于對照組,強陽性例數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有效的預防措施對于控制疾病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肺結核疾病是可預可防的,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發病后接受規范治療,確保治療效果同時可降低疾病影響,社會意義顯著值得重視。
參考文獻:
[1]孫方彪.肺結核患者發病情況及預防控制措施的分析[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0,v.35;No.221(3):97-98.
[2]譚晶,宋沈超,魏紹峰,等.貴州省部分縣區肺結核患者規則服藥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20,v.47(5):189-193.
[3]景睿,王美花,蔡俊麗,等.2018年濟南市學校肺結核患者密切接觸者篩查結果分析[J].結核病與肺部健康雜志,2020,9(1):64-67.
[4]汪娟,許緗,姜靜,等.2013—2017年上海市徐匯區糖尿病并發肺結核患者特征登記轉歸分析[J].結核病與肺部健康雜志,2019,v.8(1):35-38.